可如何
可如何

因社會理論而獲得救贖的人; 希冀藉理論與實踐過完餘下人生。

以有限的生命轉化為資本的投入

資本論第1卷4-6篇,剩餘價值辨析的延續

馬克思很重視「價值」的探討,在特殊資本社會的生產交換方式底下,人類生產的「價值」,對於「我們」而言,究竟「值得」,還是「不值得」?資本論第1卷的4-6篇,有彼此密切相關的論述。其在第1卷的1-3篇,描繪了剩餘價值與資本浮現的總體輪廓,現在要辯證地剖析其內在矛盾,揭露本質。這篇是「剩餘價值與資本浮現」那篇的延續。

一、資本投入生產,呈現兩個辯證部分:

1、「不變資本」:指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不變的價值量。是勞動過程的客觀因素呈現。

2、「可變資本」:指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能增殖的量,為再生產自身等價物+剩餘價值。是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呈現。(P195)

「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辯證,說明能主動創造「價值」的,是人。而資本社會要不斷、且加速擴張,也只能剝削人。有哪個指標來看工人受剝削的程度?是剩餘價值率,它體現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P204)。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影響至今的一般看法,我們只見資本家提供的利潤率:剩餘價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但從利潤率觀之,人的作用似乎太渺小了!若轉而看馬克思提出的「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可變資本,他辯證地告訴我們,不變資本不會創造價值,唯一能創造價值的在於可變資本,在於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家要不斷且加速擴張,能不斷佔有貨幣,只能透過剝削勞工的途徑。因此必須用剩餘價值率,才能理解「工人」創造的價值、以及被剝削的程度。

「不變資本」雖然不創造價值,但因為「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共同組成了資本,所以「不變資本」的改變,會改變資本在「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價值比例,進而影響著:

A、「不變資本」部分價值量減少,「商品」總價值也會降低。(P313)這是一種資本設備「節約」的表現,比方廠房裡的機器設備,由許多人在勞動過程中共同使用它們。

B、「不變資本」部分價值量減少,「商品」總價值會降低,勞動力的價值也會下降。一般工人消費商品的費用降低,必須生活費用壓力減輕,工人將能生產更多的剩餘價值。(P314)

因此,「不變資本」如「機器」的投入,便是在加深對於工人的剝削,在擴大資本固有剝削領域之外,也提高剝削程度。(P376)「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用自己的「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來吮吸盡可能多的剩餘勞動。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P219)

資本論

於是,工人只能以有限的生命跟時間賽跑

所以馬克思帶我們辯證地看待工作日與時間。

二、工作日(working day)呈現兩方辯證:

1、再生產補償預付的可變資本價值,這個工作日部分稱為必要勞動時間

2、只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這個工作日部分稱為剩餘勞動時間。(P203)

工作日不是一個不變量,而是一個可變量。
工作日是可以確定的,但它本身是不定的。(P218)
我們可以說工作日有個動態過程,在工人本身身體的界限、以及在資本家訂下的道德界限之間,有著極大伸縮性,有極大變動餘地。
就算確定每週工作五天、一天工作八小時的工作時間,也會常常發生意外的工作時間延長、以及工作強度增強的情況,導致工作時間彈性變動。

至於如何讓工人在工作日增加剩餘價值,資本家可以的作為是:

A、延長工作日,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

B、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改變工作日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其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P303)

延續著「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討論,為了創造、增加剩餘價值,「資本」必須變革技術與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力,它們生產的商品也會相應的便宜,也會降低補償預付的可變資本價值,以此縮短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也就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如此剩餘勞動時間在工作日的比例增加,也才能增加剩餘價值。(P303)
例如,襯衫是一種必要生活資料,這種商品變得便宜便會減少工人購買襯衫的支出。但是必要生活資料的總和是由各種商品、各個特殊產業部門的產品構成的,這種勞動時間的全部減少等於所有這些特殊生產部門勞動時間減少的總和。
當一個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例如襯衫便宜的時候,也就促成剩餘價值率的提高。(P304)在資本社會生產條件下,通過發展勞動生產力來節約勞動,目的絕不是為了縮短工作日,只是為了縮短生產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相對剩餘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商品價值的降低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反比。
提高勞動生產力使商品便宜,並通過商品便宜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衝動和經常趨勢。(P307)

簡言之,工人的必要生活商品變得便宜,他們的支出降低,促使其工作日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剩餘價值率也就依組成比例改變而相應提升。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發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必須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以此來延長工人能夠「無償地」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P309)

於是,工人因為資本的投入,因為不變資本的革新,不斷加深以有限生命跟時間賽跑的強度

很明顯的例子是資本家對「機器」的應用:
A、無限度地延長工作日的強大動機,比方工人以輪班方式完成日夜不間段的工作;
B、部分過去沒被染指的工人階層開始受資本支配,如機器排擠工人造成失業,過剩勞動人口不得不聽命於資本強加給他們的規律。受機器排擠的工人,從工廠被拋到勞動市場,增加了那裡已有的、供資本隨意剝削的、勞動力的數量。(P420)
「機器」消滅一切道德和自然界限,它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力手段,卻也把工人及其家屬的全部生活時間變成受資本支配的、可以進行增殖的勞動時間。(P387-388)
隨著機器的進步,勞動的速度和強度,也自然增加。(P389)

三、那麼,以資本投入的生產方式的秘密已經揭曉了:

  • 以「資本」投入生產的方式,是「商品」的生產、本質則是工人的「剩餘價值」的生產

  • 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剩餘價值」。馬克思舉了一個在非工廠領域進行生產的、有趣的例子: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入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並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成為生產工人不是一種幸福,而是一種不幸。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

  • 資本家渴望把工作日延長,促成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並作為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與基礎。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使勞動技術過程與組織發生變革。(P486)

  • 以資本投入的生產方式會不斷在勞動技術與組織發展上進行革新,不斷創新的生產方式會被普遍採用,超額剩餘價值也就消失,於是就會面對資本之間競爭的強制規律。當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擴展到同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有關的部門,從而構成生活資料的商品變得便宜時,一般剩餘價值率就會受到這一整個過程的影響。(P307)

簡言之,以「資本」投入生產的方式,即是資本家對工人的無酬勞動支配方式,表現為馬克思提供的、彰顯剩餘價值生產、工人被剝削的公式:剩餘價值/勞動力價值=剩餘勞動/必要勞動=無酬勞動/有酬勞動。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歸結為資本對別人的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的支配權。(P508)

資本家如何支配工人?

是因為資本生產方式的轉變。
從交換為起點,交換的形式發展為貨幣形式,再轉化為資本,然後不斷地、單純地投入生產過程,轉化為生產資料,使生產資料轉化為佔有他人勞動的合法與強制權。(P296)「資本」的投入生產,發展為一種強制關係,迫使工人階級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範圍、而從事更多的勞動。(P295)在生產過程裡,資本家對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或工人本身產生指揮權。
資本家要支配工人,要有一定的數量。一定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等於一個工人提供的剩餘價值乘以同時雇用的工人人數。資本投入的生產,實際上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較多的工人,在勞動過程擴大生產規模並提供較大量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P311)

資本家指揮集體有限生命進行協作,再次深化跟時間賽跑的強度!

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繫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叫做協作,這是集體生產力的展現。(P314)每個人的個人勞動,作為總勞動的一部分,仍可以代表勞動過程本身的不同階段;由於協作,勞動對象可以更快地通過這些階段。(P315)如果勞動過程是複雜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勞動,就可以把不同的操作分給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時進行這些操作,這樣,就可以縮短製造總產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P316)
協作工人的人數或協作的規模,首先取決於單個資本家能支付多大資本量來購買勞動力,也就是取決於每一個資本家在多大規模上擁有供許多工人用的生活資料。可變資本的情形是這樣,不變資本的情形也是這樣。較大量的生產資料積聚在單個資本家手中,是雇傭工人進行協作的物質條件,而且協作的範圍或生產的規模取決於這種積聚的程度。(P318)

資本為了擴張,或為了生存,一定會展現具有高強度的、對工人的逼迫性。

在生產場所不能缺少資本家的命令,(P318)一旦協作勞動形成,資本就具有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觀念上有著資本家的計畫、實踐中有著資本家的權威,同時也是剝削社會勞動過程的職能。(P319)

簡言之,明面上是管理,骨子裡是剝削,這回應著資本支配生產過程的二重屬性:一方面是製造產品的勞動過程,一方面是資本增殖過程。(P320)

資本家既然已經支配了工人,工人在協作形式裡,能團結嗎?

資本投入生產所形成的協作形式,是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本的自由雇傭工人為前提。(P322)工人作為獨立的人,是單個的人,和同一資本發生關係,但工人彼此不發生關係。他們的協作是在勞動過程中才開始的,他們一進入勞動過程,便併入資本。(P321-322)而且工人也與產品分離,這是馬克思於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裡提到的異化。代替的是一種協作關係的假像,而此協作關係是因為要滿足資本家的支配。(P507)勞動力價格與剩餘價值的相對量,取決於工作日的長度、勞動的強度、勞動生產力等的各種組合變化。(P495)在資本社會裡,一個階級享有自由時間,是由於群眾的全部生活時間都轉化為勞動時間。(P504)所以工人,是孤立的工人,「自由」出賣勞動力的工人,在資本投入生產方式中,是屈服的,也意味著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會有長期的鬥爭,馬克思說它最先發生在現代工業的發源地英國。(P284)

四、揭發資本投入方式的秘密,意謂著我們原來是被外在現象所蒙蔽的

  • 在雇傭勞動下,像工資這樣的貨幣關係,掩蓋了雇傭工人的無償勞動,甚至無酬勞動也表現為有酬勞動。(P515)勞動力價值轉化為價格,以工資形式呈現這種表現形式掩蓋了現實真正的本質關係。(P516)

  • 資本家總是把低於價值購買和高於價值出售這行為說成是他的利潤來源但本質是,資本家無疑是希望用儘量少的貨幣換取儘量多的勞動。(P517)雖然資本家自己都不一定講得清楚,縱然他心知肚明。

馬克思說了一個故事:英國倫敦有兩種麵包房老闆,一種是按全價出售麵包,另一種是低於正常價格出售麵包。全價出售者向議會調查委員會指責他們的競爭者說:

  他們能夠存在,首先就是靠欺騙公眾<商品摻假>,其次是靠從工人身上榨取18小時的勞動而支付12小時的工資…… 工人的無酬勞動是用來進行競爭的手段…… 麵包業主之間的競爭夜間勞動難以廢除的原因。低價出售者低於成本價格(它隨著麵粉價格的變化而變化)出售麵包,但他並沒有受到損失,因為他從工人身上榨取了更多的勞動。如果我從工人那裡只取得12小時勞動,而我的鄰居卻取得18或20小時勞動,那麼,他必然會在出售價格上把我擊敗。如果工人能堅持要求支付額外時間的報酬,這種手法立刻就會完蛋…… 低價出售者雇用的工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國人、少年和其他人,他們被迫滿足於幾乎任何一種他們所能得到的工資。(P525)

 這個故事挺好的作為資本論第一卷4-6篇的案例,勞動的正常價格包含一定量的無酬勞動,並且正是無酬勞動作為資本家的利潤正常源泉。「剩餘勞動時間」對資本家而言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已包含在正常工作日之內,而且已經以工資支付了。但是,資本家因為彼此的競爭,又認知到工人額外時間的工作是存在的!(P526)

其實在資本投入生產的形式中,工資的各種支付形式絲毫沒有改變工資的本質。(P528)比方馬克思以計件工資為例,說明計件工資彰顯著資本家有計算勞動強度,仍是體現在一個預先規定的並由經驗確定的商品量中的勞動時間。(P529)一方面,計件工資使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寄生者的中間盤剝即包工制更容易實行。中間人的利潤完全來自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價格和中間人實際付給工人的那部分勞動價格之間的差額。一方面,資本家與工頭簽訂按件計酬的合同,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是通過工人對工人的剝削來實現的。(P530)還有一方面,計件工資也促進了工人之間的互相競爭;結果計件工資成為最適合資本投入生產方式的工資形式。(P531)

馬克思說,資本關係是作為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作為資本關係的基礎和起點的已有的勞動生產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幾十萬年歷史的恩惠。(P489)資本投入生產的方式,不斷地加速擴張,大力地消耗資源、也大力地剝削人類。

糟糕的是,這些現象在21世紀還看得見。很多人都在以有限的生命被一隻看得見的手、像是搓麵團似的、迅速地成為資本,那不是個人的不幸,而是集體的不幸。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