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溝通」?

第648天讀後感,今天想分享的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溝通」?筆者曾經也有以上的問題, 從出生開始, 我們就開始懂得跟父母溝通, 長大後, 也在學校中學習不同的語言, 學習跟同學交流, 體驗跟別人做作業等等, 這些都離不開「溝通」。

2023年12月11日
今天想分享的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溝通」?
筆者曾經也有以上的問題, 從出生開始, 我們就開始懂得跟父母溝通, 長大後, 也在學校中學習不同的語言, 學習跟同學交流, 體驗跟別人做作業等等, 這些都離不開「溝通」。
但為什麼要學會溝通, 這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社交技能嗎?
而且我在長大後, 又不是要當銷售員, 又不是要當服務員, 更不是要當演講家去面對人群, 為什麼我要學習更「高階」的溝通?
我相信這都是一些人內心抗拒學習「溝通」的原因之一。

在講解之前, 筆者先講講自己的「歷史」。
筆者學習生涯中, 最不明白的是, 為什麼我們每天都講中文, 看中文, 聽中文, 但是在中文的公開考試中, 卻只能考取一個合格的分數, 我一些朋友更是考獲不合格的成績。
本人一開始會歸因在香港的考試, 是單純為強行把人分成幾個級別的分數, 都把中文提升到很高的難道。
像在閱讀理解中, 考生需要面對平常人不會接觸的文言文(當時認為: 古人都已經不存在, 且都能用網上去幫助理解);
在說話時必需把每個字都念得字正腔圓(當時認為: 只要能夠溝通才是文字最基本的要求);
在聆聽時, 對方必然會有很快, 亦有嘈雜干擾, 讓我們增加考評難道 (當時認為: 現實中聽不懂可以問他再說一次)。
在作文時, 也有描寫文, 需要考生用比較生動的文字, 去把事物都更美麗更貼切去形容給考官知道。(當時認為: 我又不是要當作家)。

但現在筆者卻認為每一個地方都有中文最美妙之處, 也是最能夠更高效地提供人類的溝通方法。
與其說是中文, 不如改名為「溝通課」會更為意味深長, 也更好表達出中文這課需要的主要核心內容。

筆者很慶幸當初所選擇的作文題材是描寫文, 讓我學會的並不是深奧的名詞, 形容詞, 而是更貼切的字眼, 去讓對方更能明白我們的處境, 更能讓對方擁有相同的同理心, 帶出共嗚。
就算我們工作並非需要面對客人, 並不需要演講, 但平均每個人一天所使用的文字是高達一萬六千字, 這包括在電郵上, 在朋輩聊天, 在紀錄事情等等, 都需要用到「溝通」, 所以溝通是十分重要, 像我在大學所念的市場學一樣, 當時聽到最讓我深刻印象的說話是:「每個人都是銷售員; 在見工面試的時候, 要推銷自己, 在認識女生的時候, 要展示自己, 在面對上司的時候, 要表現自己, 這都是銷售必須面對的事情。」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溝通。

最近看到「如何讓人聽你的」這本書, 是嘗試用科學, 心理學, 大數據去證明, 用文字去增加溝通的能力, 引發興趣, 拉近關係, 有效說服等等。

有趣的是書中引用出只需要改變一下文字的時態, 動詞>名詞, 加個「因為」,就能讓結果帶來不同, 別人也更「聽從」你的想法。

我用一個書中的例子作比喻, 當你向一個小朋友表示, 當老師不在你「幫忙」去清理一下教室; 與當老師不在你當「小助手」去清理一下教室。後者的小孩會更積極主動去幫助老師清理一下教室, 而前者的說話則只有少數小孩願意幫忙。
原因在並不是單純的「動詞」(幫忙)轉化為「名詞」(小助手), 而是背後的身份認同, 當我們的言語文字能夠多調動出身份, 個人認同等字眼, 就更容易讓別人跟隨這個名詞的背後行為而做事, 把清理教室, 不是單純的打掃, 而是當助手的想法。

書中也有一句說: 「不要亂拋垃圾 VS 拋垃圾的都是狗」, 當看到標句的人, 自然會認為自己不是狗, 也能降低亂拋垃圾的機會, 相比前句不要亂拋垃圾更有說服力。

因此, 學習溝通是一門學問, 有時候只是一個小小字眼的改變, 已經讓對方跟著你想的方向移動, 這個方法, 理論, 為何不多學習一下呢? 「如何讓人聽你的」我相信是一本很好的書藉去引導大家了解人性, 了解語言及溝通, 明天也會再分享書中的內容給大家 謝謝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