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天擇 還是 性擇?

第599天讀後感,到底生物的演化是天擇論還是性擇論? 今天並不會給到答案, 因為這問題是當今學術界都正在尋找答案的大哉問, 但最少讓我們知道「性」對生物演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甚至讓物種推向滅亡。

2023年9月25日
到底生物的演化是天擇論還是性擇論? 今天並不會給到答案, 因為這問題是當今學術界都正在尋找答案的大哉問, 但最少讓我們知道「性」對生物演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甚至讓物種推向滅亡。

我們很常以為生物的目標必須是以生存為首要條件, 畢竟, 當生命沒有了講什麼也沒有用, 因此大多數人都認為將生存最大化是演化的目的及過程, 像是我們人類會變得愈來愈長壽, 健康, 衛生一樣, 小孩子的玩具也愈來愈注重安全等的問題, 同樣也會代入不同的生物上, 像是狼會慢慢演變成狗, 因為狗比起狼更有善, 更容易生存, 生物也變得愈來愈「善良」, 像是「人慈」這本書所說, 正因為生物包括人有利他的性格讓他們生存得更長久, 讓這種仁慈的基因慢慢演化成主流基因, 這也是普遍人所說的天擇論, 自然會慢慢淘汰不合適的生物及基因。

但是在性擇的角度去切入卻是另一個有趣的觀點, 像是孔雀, 甚至是已滅絕的大角鹿, 他們的演化卻是一直影響著自己的生命, 生存, 孔雀需要更大, 更壯麗的尾巴, 大角鹿需要更大更強壯的角, 而這些功能只是在於幫忙他們去尋找配偶, 卻未能幫助牠們生存, 讓會成為累贅.. 像是大角鹿的滅絕很大可能是因為角太大, 難以用因有的速度去脫離獵殺者的追擊, 不少動物也有這種類似的演化特徵, 這就是「性擇」, 自然學者認為生物之所以稱為「生物」, 是因為生殖, 把基因傳播開去, 而生物的本體包括人, 狗, 不同物種, 只是基因的皮囊而已, 目的就是一代一代地把基因傳遞出去, 基礎也是源於「自私」的基因身上, 為的並不是族群, 群體的基因, 而是自己的基因而已... 所以才會慢慢演化為即使影響生命, 也需要以「性擇」去演化, 取得更高效的基因傳播機會。


用多一個例子說明, 在黑猩猩的社會中, 年輕的雌性猩猩比較少反抗另一個雄性霸主殺掉自己的嬰兒(非這位雄性的孩子), 而一位比較年老的雌性猩猩卻比較多去反抗這位雄性霸主, 原因並不是牠看多世面, 經驗變多了, 而是她認為自己再能夠產下另一個小猩猩的機會已經愈來愈低, 只好為了基因, 而作出的「性擇」反抗一下。

基因, 生物也會按經濟學的邊際成本最大化去讓自己處於一個更好的位置, 只要能夠把基因傳播開去就算風險是貢獻出自己的生命, 又有何問題呢? 這也被人類稱為親情的偉大, 像是黑寡婦會吃掉跟自己交配的雄性, 而螳螂也是同樣的行為, 雄性卻依然這樣去做, 這都是「性擇」。
當然讀者比起祖先們都更「帥」, 更壯健, 更「聰明」也許都是性擇的原因, 但也可能有人說是「天擇」, 是因為只有更聰明, 更壯健, 更帥的人才更易得到社會資源, 有效地生活下去。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