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多角度看小孩 以針對方式處理

第248天讀後感, 今天閱讀了陳美齡的教子心得, 很多事情, 情況下我們都可以利用多角度觀察, 而且改變我們的刻板印象, 這樣更能夠使我們走向成功, 包括我們的子女教育。

2022年7月25日
今天閱讀一本有關教育小朋友的書藉, 作者是陳美齡, 她是一位教育出三位兒子也能夠成功讀入史丹福大學畢業。

這次是說一個個案給讀者思考一下:
如果我們見到自己的小孩遇到朋友或親戚的時候總是沒有打招呼, 我們會如何去解讀他?

正常人的反應:
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的小孩不懂事, 連普通的禮貌也不會, 還有可能之後會責罵小孩, 有的以為「不理」小孩就可以, 因為認為責罵是不好的行為, 但其實只會帶來的後果其實也一樣嚴重。

多角度觀察事情:
小朋友沒打招呼, 可能是因為怕羞, 而怕羞是來自於自信心問題, 也可能會來自於自我意識過剩的問題。
也有的是因為同理心, 溫柔的關係, 怕阻礙別人做事, 聊天, 所以比較少說話甚至不打招呼。
這些都是很正面的事情, 而做家長的應該要好好引導他們說話, 把正確的資訊, 知識傳遞給他們, 比如: 別人聽到你打招呼會感到尊重和更高興。

如果是比較中性的, 例如自我意識過剩, 就可以跟他描述事實, 用故事等形式去表達出「自我」並非是全世界的中心, 比如說: 我們人類每一分鐘可能是面對數千上萬的數位事情, 有人在聽電話, 有人的頭髮很帥, 有人在滑手機等等, 而我們人類的集中力只能維持焦點在數十,甚至只有十多項的數位事情上, 為什麼我們總是要把自己的形象, 每一個動作也看得那麼重要? 特別是在教導小朋友的時候, 他們習慣被「重視」, 因此會更有著自我意識, 反而做「自我」的教育更為重要, 即使很多已經成年的大人也同樣有這個心態, 認為街上的人總是會留意自己。
當然我們要留意一點, 如果是小組討論, 一對一的時候, 我們就可能面對的數位會縮減到只有數百, 甚至數十, 那時候我們的自我意識可能需要強一點, 比如多點注意自己的面容等。

聰明的人就能夠分辨出什麼時候需要使出更多的力度, 而不必要的時候就休養生息。

最後, 如果是面對比較負面的態度, 比如真的沒有禮貌, 不尊重別人的時候, 可能我們自身就要了解形成這個習慣的理由, 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以身作則, 以平和的方式去重新教導他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