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我們心裡面永遠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

第131天讀後感,從決定論看到目的論,能改變的只有現在的自己。

2022年3月24日
首先, 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內在小孩」, 這是由我們經歷過所有無論好壞的記憶和情感構成。當我們在孩子時候,尚無能力而依靠著家人,學習大人並形成「內在小孩」。

不幸的是,內在小孩吸收照顧者的所有言行,讓我們感到一切的安全與不安全,包含負面信念和傷害,對我們的成年期產生各種影響,更對人際關係擁有決定性的巨大力量。
因此我們在孩子時期, 甚至在中學時候所遇上的負面影響會導致我們決策品質及偏誤。

比如說: 小明, 小時候, 曾在學校裡被同學霸凌, 因此學會了和人相處之道, 只要「事不關己, 己不勞心。」麻煩事就不會上身了, 而且也因這個經歷將本身個性樂觀, 愛在課堂上說話, 發表意見的性格改變為 在同學面前察言觀色, 不敢亂說話, 也因此發現這是一個好的盾牌, 阻擋了不少霸凌的情況出現。
所以小明從進入社會工作, 上班的時候, 也是用同一個類型的方法去面對事情, 正所謂「少做少錯, 別做出頭鳥。」不想讓自己成為問題人物, 這也限制了他職場上的發展。
小明卻私底下跟朋友相處是個 個性樂觀, 善解人意的朋友。
但這正正是因為小明心裡面的「內在小孩」因素, 令到他在很多場合, 或面對2個人以上就習慣戴上面具, 甚至在最後慢慢只會忘記真正的自己。
這個「內在小孩」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內心為了不想重蹈覆轍, 開啟了內心的反省循環, 因此會自責為什麼自己這樣做, 產生內疚, 令到童年的傷口永不痊癒, 所以就一直用這樣的「解決方法」去作決定及選擇。
正如書名所言《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其實它一直陪伴著我們。

但如何解決這個「內在小孩」問題呢?
可惜的是「內在小孩」永遠都無法解決的。
因為這是一部分自己的記憶, 我們總不能把自己兒時的自己和記憶都抹掉吧, 更有人指出
「當為了避免受到外界的苦,我們盡力忘記痛苦,但心底受傷的內在小孩卻不時呼喚著,結果「用力忘記痛苦反而導致更多痛苦」。」
但我們可以嘗試找出事情的不同觀點, 可能是利用閱讀, 查詢第三者等等, 從而開始學會自己來做出判決, 了解這是我們過去傷痕的投射, 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觀點, 並拿掉傷痕給我們的眼鏡, 這樣就能夠用更客觀的判斷及選擇要做出的決定。我們需要的是與過去的創傷溝通, 並利用與傷口共存的生活方式去處事。這樣就能夠協助讀者發現一些自己無法理解的感覺,原來都是來自於「內在小孩」。

可能有讀者認為這都不關我事, 我沒有被霸凌, 也沒有被家人使用暴力等等的負面態度, 但是當讀者在小孩的時候就避免不了, 為了得到家人/朋友認同及「愛」, 所以會一直扮演著他人想看到的角色, 比如: 做個乖學生, 把重點精力投放在「別人的看法」身上。
這自然就會使我們在人生裡一直追逐著小時候獲得的自信的方法, 在上班一直扮演著上司希望見到的角色, 在家裡扮演著父母或妻子期望的角色, 但這些並不自由。
因為這是我們的生命,並不是被別人的認同及期望而存在, 這正正也是「阿德勒心理學」所提出的「自我」。

「阿德勒心理學」提倡, 我們不必要他人認同自己, 我們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就可以, 把事情「課題分離」, 這可能會被別人討厭, 覺得我們好像自我中心。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源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別人干涉了你的課題。


但這卻是相反, 比如說: 當你的孩子十八歲了, 已經不想念書或是他想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科去念, 我們卻阻止他, 介入他們的選擇裡, 「強迫」他們選擇符合家長期望的學科。
這才是自我中心吧, 畢竟這是你兒子的課題, 也是他的人生, 我們不能介入令他選擇, 最多我們只能多作分析, 好讓他了解好壞, 最後的選擇權還是落在他的手上。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所說,我們只能把牛拉到河邊給他機會飲水,而飲還不飲的選擇權在牠身上。
正因為你的「課題分離」被別人討厭, 所以才感覺到自由, 你知道自己並不是「他人」的所擁有物, 也不是為誰而存在, 你是為了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我們都要多用不同的觀點及角度去與自己的「內在小孩」相處,畢竟世事沒有絕對的「惡」,內在小孩也有「陽光小孩」的內容, 這能夠幫我們達成更堅強、快樂和健康的人格特質。

Credit:《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