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士
斐士

斐士,非文士。

【書道詩詞】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

固然陶淵明的人生觀在多數人的眼裡仍然是獨樹一幟的,甚至在現代人的眼裡看來,他只是抗壓性低、不敢面對挑戰,但我想他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是固守自己的節操和原則,並不會隨世俗局勢而起舞,當我們懷著「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心境在面對世事時,他的高風亮節、君子固窮,反而更值得我們欽佩!
陶淵明〈飲酒.其五〉書法

五胡亂華,中原板蕩。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在亂世中勉強維繫著帝國的血脈。陶淵明在這樣的環境下,創造了他受人景仰的人生風範。

陶潛,字元亮,或字淵明。是東晉末年的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以田園生活的主題見長。他是東晉名將陶侃的後代,早年也曾有著經世救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但魏晉時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士宦體系,在家道早已中落的陶淵明面前,永遠是跨不過去的坎。

當過幾次祭酒、參軍等小官後,對於仕途他已經沒有多大的期望,每每面對著逢迎諂媚的官場、爾虞我詐的上司,這些黑暗面都不斷讓他產生歸隱之心,去尋求心靈真正的安寧。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正是他為彭澤縣令時,不想向權貴低頭而掛冠求去的風範。

在這首〈飲酒.其五〉中,展現了陶淵明歸隱田園時的心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這四句在後世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平順的語句卻蘊含深刻的哲理。做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很難真正歸隱山林、切斷一切連繫。在每一個想逃避世俗的時候,能做的永遠只有心靈的逃脫。我想這也是陶淵明所體會的,因此他並不是選擇徜徉於山水之中、漫遊於名山大澤,而是和這塊土地有更深的連結:躬耕自食。固然這和經濟收入也有莫大的關係,但田園生活讓他更能藉由勞動和生活,體悟到人生更深層的意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田園生活是辛苦的,卻也是安閒的。少了世事的干擾,「悠然」是面對大自然最合適的心境,「見」字充分展現出如此不期而遇、卻又不起波瀾的相會,不用主動去望山,在大自然中本來就沒有誰為主、誰為客,將自我融入周遭的美景而渾若一體,不刻意追求。

人世的變換、四季的更迭,對我們而言,很多都是要主動去追求的,但在陶淵明的人生哲學裡,當我們有所求時,就會伴隨著心情的跌宕起伏,從而失去了與自然的「和諧」。

看著山嵐、夕照,遠處的飛鳥結伴歸返山林,這不僅是寫景,更描寫了內心的寄託:歸居田園。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能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即是一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末提出了從自然中能夠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但卻是言語無法訴說的。或許,這些內心的體悟,都要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箇中滋味吧!

   

固然陶淵明的人生觀在多數人的眼裡仍然是獨樹一幟的,甚至在現代人的眼裡看來,他只是抗壓性低、不敢面對挑戰,但我想他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是固守自己的節操和原則,並不會隨世俗局勢而起舞,當我們懷著「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心境在面對世事時,他的高風亮節、君子固窮,反而更值得我們欽佩!


參考資料: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0289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authorv_07d17f8539d7.htm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