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以為真
信以為真

實驗教育工作者 公民社會協力者 網路國家倡議者 多元宇宙參與者

第二次登陸月球 ----明德國小的一小步,典範轉移的一大步

在我眼裡,明德國小全校學生領取電子秧雞NFT這件事,好比是人類第二次登陸月球——這是明德國小的一小步,同時也是教育典範的一大步。但今天的活動沒有報導、沒有記者會,除了在現場的老師、學生,與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之外,我想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件事。主管台北市國小教育的教育局主事人員可能還不知道,自己轄區中的某間國小老師們,已經引導家長帶著小孩一起邁入未來教育的新紀元。


今晚(6/26)在FAB DAO客廳聽逸晟分享今天明德國小活動的種種,很多在現場沒能想到的感覺,卻在回想時一一浮現。謝謝逸晟提醒我要到Discord這邊來分享。




1. 序----網上回憶與當天現場



回想三月中我結束潛水狀態,剛開始參與FAB DAO線上會議,聽大家討論各種促進公民參與的可能,得知某國小將舉辦園遊會,磺溪專案的朋友們將會去擺攤,推廣生態廊道的理念。


我在線上提出可以透過攤位接觸小孩,順勢搭上家長關心小孩學習內容的便車,以此推動關心磺溪生態的議題,進而促進當地家庭認識這個,形成討論文化。

當時毓仁問我,擺攤時有沒有什麼獎品是「數量夠多、成本又低廉,但對小孩又有吸引力的?」我一時能想到的只有貼紙、文具這樣的東西。


問題是準備了這類物品,如果在園遊會用不完,要丟棄的話既浪費又不環保,要保存的話又與協會關心的議題沒太大關聯,還要費心找個地方放,想想實在行不通。於是直到會議結束時,這個想法是被擱置的。


那天晚上回想白天的線上參與,靈光一閃,突然想到我來到FAB DAO的原因,不就是因為NFT與公益結合的可能性?


而NFT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環保(存在於數位空間)、取得成本可以不用太高(對於熟悉如何鑄造的人----例如 FAB DAO 許多好朋友----而言)、又是個需要家長參與,才比較能成功領取的小禮物 ( 要開錢包 ) 。於是我就在這個頻道留言提議,這也是我在FAB DAO首次發表的意見。


https://discord.com/channels/909473182598193272/1079385141002109098/1090633158606725130



今日見證到明德國小NFT的發放,沒想到當初網上的異想竟然成真,心裡實在很高興。因為我當時其實不在台灣,在那之後我也沒有機會參與任何磺溪相關的實體討論。

回到台灣之後,雖然有參與FAB DAO的其他專案,但是並沒有跟上磺溪專案後續的進度。只是透過這個頻道,知道有人正在著手研發NFT,形象是白腹秧雞,而且已經接近完成。

某次聚會時逸晟提到,磺溪團隊準備就緒,即將在明德國小校園活動中送出NFT,我便表示自己願意擔任現場義工,想要看看小孩與NFT初次遭遇的現場,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


但後來諸事繁忙,自己也沒有詢問後續,直到昨天網路衝浪到半夜,正要就寢之前,發現逸晟有留言給我,原來這件事次日早上就要發生!而我有機會受邀擔任現場志工。

雖然我年事尚未高,但也已不低,半夜回訊表示我太晚看到消息了,沒想到逸晟竟然還沒睡!他正在熬夜準備活動素材,可能沒得睡了。我受到感召,一時熱血沖腦,便答應了第二天到場。

次晨到了學校,進到會場發現磺溪的毓仁與其農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小孩即將進場,家長志工整場穿梭,我們不及寒暄,各自展開任務。接著孩子們進場,主任與毓仁輪番上台講解任務,熱鬧的園遊會就此開跑。

現場分為七個闖關活動,每個關卡對應著不同的環境議題,關主由五年級某班學生擔任(六年級此時已經畢業,所以五年級是目前學校的最高年級)。

為了擔任關主,這班的五年級生在過去的一年裡,由老師帶領,與磺溪生活流域的夥伴合作,學習當地的生態人文環境知識,並將內容消化成為闖關的活動,練習擔任關主。我認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成為一個倡議者的養成練習。



闖關活動概述:

小孩以校內流通的酷幣購得闖關的資格,若闖過三個關卡(高年級小孩要闖過四個),可以得到校方提供的文具獎品,並拿到領取NFT的說明書。回家之後,家長按照說明書上的指示操作,便能領到生活在磺溪流域的白腹秧雞NFT。

當天的第一、二、三節課,分別由全校的低、中、高年級來闖關。小孩們對於闖關活動十分投入,活動開始不久之後,便有闖過三關的學生排成長龍,前來領取電子白腹秧雞NFT,並在現場實際體驗如何跟電子秧雞互動。

我覺得讓小孩接觸NFT這件事,依現場可以提供的條件,這樣的安排很適當。小孩在現場只拿到說明書,省去個別領取NFT/開錢包的時間,但在現場可以體驗與電子秧雞互動的模式。


互動內容如下:

除了基本的喚醒秧雞以及哄睡秧雞之外,還可以點選讓草叢長高(讓生態恢復,提供食物餵養秧雞)。

白腹秧雞生長所需的草叢若是長高並維持一段時間,代表環境適合,秧雞會開始養出下一代小秧雞。(此時白腹秧雞NFT創作者之一的默默也來到現場,這也是我與默默線下的初次見面)


在拿著NFT領取說明書回家,由家長協助領到NFT後,小孩便可以在家長面前演示,如何跟白腹秧雞NFT互動,或對家長說明,草叢生長對於秧雞生存繁衍有什麼意義,進而將保育知識與態度,傳遞到有實際公民參與行動能力的家長身上,希望未來對於磺溪流域治理工程,造成實質影響。





2. web3世界中小孩集體現身的起點----新時代的開始

上面是對於現場的描述,再來是一些外延的發想。


今天我進入的是一個教育的場域,而前陣子我所接觸到關於教育的議題,有部分聚焦在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如何準備,似乎學生端跟教師端都有一時無法適應的問題。

我自己的看法是,學習歷程檔案決不是越多越好,將所有學習資料一古腦兒塞入,對學生、家長、教師、甚至是審查檔案的入學委員/教授,都是一種災難。


學生 (或幫助學生準備的家長) 在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時,或許應抱持著一種「策展」的想像。將學習經歷過的種種加以選編、過濾、安排。


就算你不想為了「看展對象」的不同,端出不同的菜色(這樣比較累,但這也展現出最大的誠意),你也要抱持著一種「影片剪輯」的心態,為自己學習的歷程,剪出一段能代表自己特色的影片。




我遇過的某位紀錄片導演曾說 : 「如果認為紀錄片呈現的就是真實,那還真是一種錯認。」他說 : 「你要真實,轉頭向你的窗外看兩個小時,那才是真實。」

紀錄片是從參雜著許許多多岐出、雜多、無意義的「真實影像紀錄」中,揀選出一些片段,加以組合而成的敘事,其中一定帶有導演想要呈現的視角、與想要訴說的觀點。依此而言,紀錄片是對「真實」的一種「策展」。

你問 : 「我們不是在談發NFT給小學生嗎?」 對不起,我馬上會回到這個主題,在此之前容我多談一下108課綱 : 如果說學習歷程檔案是一種策展,那麼學生就應該先學習策展的能力。

策展這種能力很重要,不單升學時送申請資料是一種策展、求職時填寫履歷表也是一種策展;如果想談戀愛,要如何在心儀的人面前引起注意,進而引發更多的互動,這也是一種策展;回到日常生活,每天出門時考慮穿什麼衣服出去,只要是有意為之,也是一種策展。



我們天天需要展演自己,但是我們的教育中好像沒有什麼課程特別重視培養策展能力。在我看來,今天明德國小的學生領取NFT這件事,就是一種策展教育,具有進步意義。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 「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NFT的保管箱 (錢包) 就是展演的藝廊,白腹秧雞NFT作為一種在場證明(POAP)而呈現,就是一種展演的內容。


將來小孩的錢包內容,會訴說著這個錢包的擁有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這個錢包的主人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並關心環境議題。錢包裡面的白腹秧雞NFT,就是最好的證明。

隨著時間的演變,錢包中或許會出現不同的NFT,這些NFT會構成新的敘事,呈現出不同主人的面貌,包括(但不限於)學習歷程的面貌。這些孩子未來學習歷程檔案的策展練習,或許就從擁有一個NFT的錢包開始。


我們或許可以宣稱,今天明德國小發生的事,會是web3世界中,小孩集體現身的起點 ( 或者換個角度,是日後學生「從小」在web3世界,練習展演自己的起點? )。也就是說,我今日可能親自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3. 進步在哪裡? ----從過去看現在、從現在想未來

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上可以說,明德國小全校學生透過認識磺溪的活動可以領到一個NFT這件事,在教育上具有進步的意義,或者說這代表一個新紀元的出現呢? 


多少年來,在教育的場域裡我們不斷聽到一種論述,它叫做「擔心小孩沉迷於網路世界」。這樣的論述主宰了許多家長與教育決策者的想像,然後生產出許多「防堵措施」----也就是各種監管,這些規定旨在限制或防止各種3C用品進入校園,或是限制它們在家庭中的使用方式、使用時間,例如每天手機只能用多久,不能拿來打電動,最好只用來查資料、或看學習類的影片,在社交軟體上不要花掉太多時間......等。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或教育政策制定者都不是「數位原住民」,他們都生長於網際網路還沒如此全面滲透生活的年代。

所以他們也就難以設想,一個數位原住民在未來世界的「存有狀態」,究竟會是什麼面貌。

這是歷史條件的限制,無可改變,所以我們只好從我們自己目前 (或從前) 的存有狀態中,找找看有沒有現成可用的例子,可以拿來對比。


我們現在的存有狀態是什麼呢 ? 

假設一個人把他這輩子所有做夢的時間加起來,然後把所有做過的夢連在一起,他也許可以聲稱 : 這是我「在夢裡的一輩子 」。

如果把這個觀點拉回現實生活,一個人要是到某個地方旅行----比如蒙特內哥羅好了----這個人在蒙特內哥羅待了兩個禮拜後回到故鄉,而終其一生都沒有再造訪過這個地方。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這兩個禮拜就是「他在蒙特內哥羅的一輩子」?

我們的一生是由各個「在某處的一輩子」組合而成的。嚴格來說,這種「分片人生」的型態,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只是我們會把各個分片連接,加總起來,總結為自己的「一生」。


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後,新型態的「分片」出現了。開始有小孩花時間去經歷「在某個電玩中/在網路世界中的一輩子」,如果這段時間 (這一輩子) 太過長久,家長或教育者就會開始擔心,因為這個孩子「耽溺於網路世界」。



但是網路世界是會進化的。


從web1、web2、到web3,我們的網路世界從只能「讀 (看) 」----如閱覽網頁;到「可讀可寫 (能看能說) 」----如FB等社交媒體;現在變成「可擁有 (能持有與買賣)」----如NFT或比特幣。


小孩進入的數位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個平行於現有時空,卻又各具特色姿態的「元宇宙」。

當網際網路被發明的時候,同一個時代的人對它的了解並不多,當時也只有很少人預料到,網際網路對於後來人類的生活,會造成這般巨大的影響。現在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一個沒有網路、沒有3C產品的未來世界。

就像我們很難去追溯我們的祖父母那一輩,在經歷從「沒有電」到「有電可用」的時代轉變後,他們的人生觀或宇宙觀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一樣。

因為電力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生長於「打開開關,就有電可用」的時代。這會影響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有電可用」這個物質條件已經融合/內建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之中,成為存有樣態的經驗基礎。我們已經是一個「想要做某件事,就會想去打開某個開關」的人。

而未來的世代,也許是「想要做某件事,就會先進網路世界找資源」的人。



不說別的,就在不久之前,你只要看到大家進入某個空間之後,馬上會想要尋找 wifi 訊號,這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隨著電信公司無線網路 4G 吃到飽的方案推出之後才逐漸消失。

這就是科技改變人們存有樣態的真實寫照。


依此我可以預料,未來人類的存有樣態,仍會是由各種「分片人生」所組成。而人們分給網路世界/元宇宙分片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多。


各類元宇宙分片的型態會越來越多樣化,直到超越既有的真實世界。而這些多采多姿的元宇宙對於真實世界造成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我會說這個歷程是不可逆的,而且依我在教學現場的各種實踐經驗為憑,我願準此立場,靜候各方的指教。

小孩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就跟未來將會平行並存的多元宇宙一樣。







4. 虛「假」與「真」實

在傳統的敘事裡,小孩在元宇宙裡面的經歷與成就,都是「沒用」的,因為那都「不是現實」。

但是自從區塊鏈問世,web3世界開始發展之後,元宇宙裡的貨幣 (例如比特幣或以太幣) ,已經可以跟現實世界進行「匯兌」。也就是說,元宇宙裡面的「數位資產」,可以在變賣為「數位貨幣」之後,兌換回現實世界中的「真錢」。


從這個意義上講,「虛擬」貨幣不再虛擬,大人也不能再說小孩在 (元宇宙) 遊戲中練功打怪、賺取積分「沒路用」,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所謂「有用」的事 (例如工作、上班),也只是在用各種技能或知識,來換取「真錢」。


現在既然「虛擬的錢」也能換成真錢了,那麼反正它們「都可以用來換真錢」,那虛擬世界中的分數或貨幣,就突然變成「有用」的東西了----因為它們最後真的可以「弄假成真」,真的被拿來「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明德國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擁有NFT,等於是讓小孩早早體驗到 : 在數位世界中「擁有某物」是怎麼一回事,進而探究在元宇宙中如何擁有/如何交換/如何兌現各種「財貨」,體驗財貨背後所乘載的「價值」。


最後,還可以帶他們回看,其實現實中的人類社會,也運作著類似的制度。

這樣一來,「經濟」這件事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生活實踐。而發放NFT給全校小孩這件事具有的進步意義,就在這裡。


儘管它可能只是在元宇宙這個「沙盒」中發生的經濟實驗,但我們可以依此來反思----「真實」世界中運行的貨幣經濟,會不會其實也只是某種「信以為真」的遊戲,一場以金錢為點數的超大型電玩活動? 

畢竟我們都清楚,在我們「登出」世界的那一天,金錢只會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帳本數字。我們可不可以說,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的得獎著作,其實就是一種金錢遊戲的「攻略本」,只不過這些得獎的攻略本寫得比較精到深刻,「深受玩家好評」?




我必須強調,像這種「把反思的眼光返回身處的現實世界」之能力,不只對小孩有用,對於現在的大人如何看待「與小孩共享的未來」,也一樣重要。

如果進入元宇宙指的是一種「身在此處、心在彼方」的存有樣態,那麼在網際網路還沒出現之前,我們這些「大人們」其實早就體驗過「身處元宇宙」的感覺了。


回想一下你看漫畫時的經驗、被小說或漫畫情節深深吸引,全神投入放不下書本無法自拔的時刻......透過各種敘事,我們的心抵達「不在現場」的彼方,或是召喚出「不是現代」的遠古或未來。


如果現在的小孩透過3C產品為媒介登入元宇宙,我們這一輩的人登入時使用的則是文字媒介。


在那個古老的美好年代裡,一本書就是一個元宇宙,一個圖書館就是整個網路世界。


所以語文教育很重要,各國的教育單位,或是世界各地的家長們都承認這一點。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父母,在孩子還是嬰幼兒的時候,就念故事給他們聽,在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則是陪著他們看繪本。

因為他們相信沉浸在文字或語言故事之中,會讓孩子開啟新的想像,新的視野。

家長們期望孩子能夠早日從「學習如何閱讀」轉而成為能夠「從閱讀中學習」。


如果一個小孩早早就學會認字或閱讀,我們多半可以從家長的臉上或語氣中讀到一種「沾沾自喜」的心情 (如果不是「得意洋洋」的話)。

那麼,為什麼今天小孩嘗試以3C產品作為媒介,希望進入各種元宇宙世界中體驗、探索的時候,我們從家長臉上讀到的心情,卻多半是「憂心忡忡」? 


如果3C產品就如同你們小時候的文字一樣,可以開啟孩童在未來世界的多樣可能----成熟穩重的大人們,可不可以像鼓勵孩子學步時不要害怕跌倒一樣,先嘗試原諒小孩在數位世界裡,也許會犯下的小小錯誤? 




也許家長會抗議,他們給小孩的限制,只是為了提供小孩一個「在良好的規範下,能夠正確學習到進入元宇宙、探索數位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他們對文字媒介跟3C媒介有雙重標準,不能這樣汙衊家長們的用心。

那麼我要在這裡提供一個文字時代的故事作為例子 :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擔心人民用不正確的方式去接觸文字世界 (以及書本所帶來的知識) ,認為這樣會造成人民接觸不良的思想,造成各種混亂,對整個國家社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於是他就規定,除了醫藥、卜筮、種樹的書以外,全部的書都要燒掉,這個國王叫做嬴政,現代的人一般叫他秦始皇。


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十分愚蠢,因為人民求知的慾望是攔不住的。他這樣的作法根本違背時代洪流,不自量力,而且簡直是螳步擋車。

但是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建立秦朝,規範度量衡並且統一文字,建立了影響未來近兩千年的制度,他應該不是笨蛋。

換句話說,不論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如何,他應該是個有思考能力,能作出對他自己有利的判斷的人。歷史證明他下的判斷許多都是有效果的 (但不一定合乎現代道德標準) 。

而一個這樣的人,相信焚書是一件正確的事。

就像我們相信,家長規範小孩「適當使用」3C產品,對幫助小孩探索網路世界,會是正確的事一樣。


未來世界會不會每個小學生在入學時都辦一個錢包? 或是父母在為他們念繪本時,同時也幫他們的小孩辦個錢包,以便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放入各種營隊、各種學習閱歷的NFT?

我覺得這樣的世界不久之後就會到來。




5. 未來的世界/堆疊的可能/加乘的效果 : 環保 / AI / NFT  

在參加明德國小這場饒富意義的園遊會之前,我曾到士林科學教育館旁聽了一整天的「元宇宙!奇異點!科技藝術學術研討會」。

之所以會去這場研討會,是因為自己家中長輩常常不明白3C產品要如何使用,但是疫情以來,社會上越來越多需要用到手機掃碼或是登入app的場合,這讓他們感到焦慮困惑。

從長輩想到自己,我覺得如果科技以現在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等我活到老的時候,焦慮困惑應該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所以我決定趁現在還有一點學習能力,主動去了解未來科技在生活中可能如何應用。

同時我也有點好奇,等我教過的學生們長大之後,我會和他們一起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


在科教館的這場研討會以及展覽之中,有些東西觸發了我的想像,我覺得未來會有更多的科技應用,也許可以跟明德國小的白腹秧雞NFT做結合。


首先有位發表者的研究主題叫做「初探NFT型態虛擬寵物之生成設計以強化虛實共存之體驗」。

好,我知道這麼長的題目會嚇走一些人,不過實際的內容是這樣的 : 

他透過指令,用AI生成各式各樣的貓,這些貓各具姿態,重點是他的每隻電子寵物貓都是一個NFT,而且每一隻都獨一無二,還可以「透過單螢幕、跨螢幕、多螢幕,展示於虛實空間」。

也就是說這些貓不只會在電子載具中活動,還可以借助投影等手段,出現在家中的牆面、或是各種家具上。


在研討會中,評論人提醒發表者,需要多著墨說明AI生成的NFT跟一般圖像製成的NFT,兩者有何不同,為何要強調AI可以透過指令,生成各種各樣的電子寵物?


也就是說,如果電子寵物們都是貓,為何需要強調用AI讓它們具有不同的毛色? 畢竟原本各個家庭的寵物就已經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本來就有不同的毛色了。


這個發表者需要回應的提問,在我聽來卻是醍醐灌頂----AI可以透過指令,生成某一種動物,這些動物外觀上各具些微差異,卻仍然可以被辨識為同一物種。


那麼這個技術應用在生態議題上,是不是可以生成某種需要保護的動物----例如台灣黑熊,其中的每一隻都不一樣,但它們都是台灣黑熊?

如果生成的是磺溪流域的白腹秧雞們呢?


在研討會展場第二件讓我留意的事,是科教館地下層的「沉浸式劇場展演」。

這個劇場透過64個喇叭、2面連成L型的銀幕,為觀者營造出逼真的沉浸感受。

這部份很難文字形容,只好請大家自己觀賞影片。

第一部影片,展示觀眾如何參與到沉浸式劇場的空間當中。(沉浸式劇場)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2sJ6m8w7jINv60QSWtRRqebhSdc0zkVt/view?usp=drive_link

第二部影片,展示沉浸式劇場呈現的全景拍攝人物。(好久沒有敬我了你----太巴塱之歌)

影片中剛好看到右上角有一部投影機故障,更可以比對出投影的效果。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2sJ6m8w7jINv60QSWtRRqebhSdc0zkVt/view?usp=drive_link


第三部影片,展示沉浸式劇場呈現拍攝自然景觀的效果。(自然景觀)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mj1C-2IUycAoH6GOmrLEMvENwEYOGQNR/view?usp=drive_link



重點在於劇場中這種沉浸式的影像,是透過九部 (或更多部) 投影機來完成的。

沒錯,你還記得前面讓電子寵物NFT離開載具時所使用的方法,也是投影。



這下好玩了,如果NFT是我們的白腹秧雞,然後沉浸式劇場裡面呈現的場景是磺溪河堤畔的草叢,播放的聲音是磺溪的溪水與蟲鳴聲,那會怎麼樣呢? 


我們可否透過這樣的影音媒介,結合AI發展出來的擬真圖像及行為模式,邀請持有白腹秧雞NFT的小孩帶著電子載具進到科教館的沉浸劇場,然後在進場後,他們的電子秧雞就可以自由出來「放風」,以本來自然的面貌,優游在磺溪的擬真投影環境中? 

對於環保教育而言,這會不會是一個能夠讓人們更親近、認識物種、又不會過度打擾到自然生態的方法? 

 

還有還有,當天展示沉浸式劇場的工作人員表示,科教館的沉浸式劇場設備,完全複製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DeepSpace 8K 投影空間。也就是說,在科教館上映的影片規格,可以直接拿去林茲電子藝術節的投影空間播放。


科教館的這個沉浸式劇場,其實是三個相同空間當中,位於中央的一間。

它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跟沉浸式劇場一樣大小的工作室 (好像是一個做聲音、一個做影像) ,創作者在其中製作的視覺跟音響效果,可以模擬在沉浸式劇場播放時的實際感受。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 :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創立於1979年......每年的主題多專注於探討社會、科技與藝術的關係,不但掌握著時代的脈動,同時也提供參與者國際交流的平台,為現今最重要的新媒體藝術的舞台。」

如果把科教館也視為一種校外學習資源,爭取到一些經費,將以上元素結合起來,搬到林茲電子藝術節上展示,讓國際社會知道明德國小的溪流小公民以及磺溪生活流域的朋友們,為了生態所做的努力,會不會讓國際友人對台灣環境保護的作法更加印象深刻,也讓磺溪流域的居民們更願意守護這條生態綠廊呢?




6. 跋----寫在最後,但並不是最不重要的


在我眼裡,明德國小全校學生領取電子秧雞NFT這件事,好比是人類第二次登陸月球----這是明德國小的一小步,同時也是教育典範的一大步。但今天的活動沒有報導、沒有記者會,除了在現場的老師、學生,與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之外,我想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件事。


主管台北市國小教育的教育局主事人員可能還不知道,自己轄區中的某間國小老師們已經引導家長帶著小孩,一起邁入未來教育的新紀元。


促成這一切的,是明德國小校長、主任、以及老師們的遠見,他們開放校內課程,與磺溪生活流域這樣的校外單位合作,讓小孩可以更深刻的認識自家附近的河川水域,以及面臨的環境議題。


我覺得應該呼籲學區家長與關心web3的有志之士,一起來打電話通知教育局長官這件事,並且稱讚一下明德國小從校長主任至教師們的前瞻用心。

他們與磺溪生活流域團隊公私協力,引領小孩踏入web3世界,這樣的眼界與承擔,值得嘉許。


畢竟讓全校小孩領取NFT這件事,在台灣應該是沒發生過,明德國小可能是全台灣第一個發NFT給全校小朋友當闖關贈品的學校。

網路上雖然能夠找到專門開給小孩的錢包,但大多數都著重在理財體驗以及家長控管。

以環境教育為主題,學校作為公部門主動發給「全校小孩」NFT,請爸媽幫忙開錢包這種行動,搞不好是全亞洲第一起,甚至放在全世界來看都可能是頭幾個......(是不是考慮發個新聞稿開記者會?)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磺溪生活流域這個組織。如果你點開他們的FB,會發現他們已經為了磺溪奔走許久,投入之深、關注之廣、態度之堅定,都讓人十分佩服。這是一群投身於環境運動的社運分子。

但是在園遊會當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社運人士原本在我心目中剛毅凜然的形象,在現場完全看不到。


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之溫柔,語氣之柔軟,一整個和藹得不得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這些人當天的寫照,這讓他們更令人敬佩。


他們的堅持也引著我看向他們關切的議題----究竟是什麼事情,可以讓這樣一群人持續投入,堅持至今? 


磺溪生活流域在臉書上的的英文名稱是 our.river.region,點開他們的FB,也許你會找到更多答案。

https://www.facebook.com/our.river.region



還有一個插曲應該說一下,尤其是如果你有在關切加密貨幣或NFT領域趨勢的話。


今日(7/6) 有一個web3的臉書直播內容提到,最近NFT界遇上低潮,行情非常慘烈,許多高價的NFT頭像價格,紛紛創下新低。

直播網址在此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1103464397278071



但儘管處於這個NFT價格大崩跌的時代,我對於小孩擁有NFT卻一點都不擔心。

因為這群人有磺溪。

說得更確切一點,我們只有磺溪,磺溪是小王子心中那朵獨一無二的玫瑰花。


走在無植被的光禿禿堤防被曬到的,是我們;

再也看不到白腹秧雞帶著可愛的小寶寶散步,心中失落的,是我們;

颱風天蘭雅地區的磺溪淹水了,要趕快去移車子的,也是我們。


只要還生活在這裡,世界上就沒有任何一條溪流,可以取代磺溪在這些人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磺溪的治理是這群人責無旁貸的承擔與關切,園遊會當天小孩口裡喊的「磺溪磺溪,我有關係 」,絕不只是一句闖關口號而已。

所以擁有NFT的人,才都是「溪流小公民」。只要磺溪還在,這個NFT就會不斷生成它的內在價值,而且這樣的價值,不靠市場價格來決定。

我們因NFT而成為社群,但是這個社群因為磺溪而存在。虛擬與實存彼此相互證成。



如果你有在看海賊王的話,你可能會記得貝加龐克博士說過 :「 地球上的一切都是遵循人們的願望而生,惡魔果實也是如此。 惡魔果實是某人祈望的人類進化的可能性。每一種能力都代表了某一個人希望自己能成為的形態。」

我私心覺得,不同的NFT也是這樣的。




謹以此文紀錄我這幾個月在偉大航道裡的冒險經歷,以及緣此所產生的種種雜想,也謝謝FAB DAO與 da0 裡面遇到的許多精彩的人。

然後這篇文章要送給逸晟,一個可能會晚到,但絕對不會不到的男人。從我進入web3世界的第一天就遇到他,經過這些日子的探索與冒險,他仍時時給我亦師亦友的叮嚀 (逸晟你都不用睡覺嗎? XD)



(從動筆到完成已經十天,或許我也變成一個會晚到但不會不到的人了吧。呼~ 至少在行動客廳開會前寫完了,希望可以提供大家一些關於磺溪專案的側寫與發想,我這篇文字太多太長,又東拉西扯,看到這裡的讀者們,你們辛苦了。)



Stanley Leo
2023/7/7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