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Tsai
ErwinTsai

1985年生,台灣人 2019年11月開始嘗試創作的生涯,練習每日創作1000字以上的文章,原本希望可以持續一年,看看會發生什麼改變。 雖然只做到了三個月,但自己確實感受到變化,那是文字的靈魂在內心已萌芽。

沒有辦法不看外表!-《影響力》讀後感,喜好原理

Rowan Chestnut on Unsplash

曾經聽過或者經歷過身旁的某人,因為不是長官或老師的紅人,因此送出去的規劃案或報告,就是需要被改個三五次才能過關,還要忍受不少次的比較和嘲諷,相較於那些受歡迎的人,總能被給予更多的關愛和鼓勵。

明明表現比起來沒有甚麼不同,甚至看起來更努力,但總是自己在背地裡埋頭苦幹,所以一定是長官的偏心、別人的逢迎諂媚,職場的不公平,人生的運氣,只好決定要謹守自己的道德分寸,做好該有的本分,不要受人性的黑暗所屈服。
但也聽過,朋友剛到一個地方,就開始戰戰兢兢的維持自己在職場的形象,上頭交辦的事項他都認真完成,而且嘗試超出預期的交出成果,細心的程度令人欽佩,吸引我不得不請教他的祕訣。

「這是你本來的工作習慣嗎?」

「不是,我只有在一開始會這樣子。」

「蛤?」

「我的目的,要讓自己的工作越做越輕鬆。」

「那是甚麼意思?」我皺眉頭抓抓頭髮

「只要開始的信任感建立起來,以後的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但若總是做好及格分數,那以後事情做起來就會事倍功半。」

為人正直,但也需要帶一點體貼

或許有人看到這裡會覺得,這就是耍心機。但若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換成自己是管理的職位,面對陌生的新進人員,在甚麼事情都不熟悉的情況下,要避免工作出狀況,理當提高警戒心,看事情的敏感程度自然就會提高許多,平常不會在乎的小細節也因為風險意識提高了。這在小小員工的角度看來,無疑就是吹毛求疵,龜毛難搞的表現。

人總要做好自己,才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但,若在堅持自己的風格之餘,帶上點體貼心,即便是面對主管,為了讓他看見你的工作可以放心,一開始的時候便盡量減少他的疑慮和顧忌,等到雙方都建立信任感之後,更能維持穩定的合作關係,這是再符合心理的喜好原理不過了。

與人交往也是如此,沒有人希望自己吃虧,或被怪人搭話,若能在交往之處多多留意細節給予對方安全感,人際間互動的門檻就能降的很低

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差別就在於剛開始的小錯誤若被自己容忍,在他人看起來會因為信任感未被建立,而可能產生難以忽視的槓桿作用。

要讓一個人喜歡你,不能不懂他的心

情感、職場、親子關係之間,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和偏好,也有共同的心理取向,來影響我們作為判斷事情對錯好壞的依據。好人會運用這樣的邏輯來建立關係之間的信任和溫度,有心人士則會運用這些武器來引導我們做出他們想要的選擇。這些道理其實我們都熟悉,只是未曾意識到對我們的影響有多深刻。

  1. 外表真的很重要。
    長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時獲得幫助,在改變聽眾意見時也具說服力』。好的外觀無疑告訴觀眾你是整齊、有條理、可靠、尊重自己也重視別人觀感的人士,俗話總說「不要以貌取人」,但1974年加拿大研究顯示,富有外觀魅力的選舉候選人比沒有的選票普遍多了兩倍半,即便73%接受訪問的人反對自己會受到長相的影響,但我們心裡其實都還是傾向選擇好看的人,再來解釋自己為什麼喜歡一個人。
  2. 小心那些說我和你一樣的人
    越是熟悉的事物越能得到我們的喜愛;有相同的興趣總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更多話題;來自相同土地的候選人更想讓人有更多的了解;出身基層的領導人能獲得更多員工的支持和愛戴;有相同經驗的專業人士更容易取得信任和安全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就是喜歡選擇和自己相似的人,既是團結合作的基礎,卻也是歧視的根源之一,而有心人士可能編造故事,製造和你之間的共同點來博取信任和安全感
  3. 一起努力、一起改變、一起奮鬥
    土耳其社會學家穆札費爾曾經做過研究,只要將學校裡的小男孩分成兩個宿舍,就足以引發隔閡,再分別取個宿舍名子(如老鷹與響尾蛇),就可以引起團體之間的競爭。我們很容易因為任何表面上的區分產生族群意識,即便只是生活在同一棟建築物的不同辦公室,「他們」就永遠是內心推不倒的一面牆。實驗結果產生了另外一種令人省思的解決種族問題的辦法,透過團隊合作共同解決危機的團體,較能消除歧見,增進團體之間的情感氛圍。難怪政治人總要想辦法將讓自己看起來和選民同一條船上,難怪廣告上總告訴客戶想一起解決甚麼問題來博取好感。
  4. 條件反射與關聯
    習慣帶來壞消息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會被討厭,即使壞消息害報信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僅描述環境對一個人有多大的影響,甚至帶給一般人看待其他人的刻板印象。看見好東西可以讓人把好的情緒延伸,甚至到完全不相關的事物上,舉例來說,展場的美女跟最新發表的車款有甚麼相關?為什麼不管甚麼商品無論遊戲、電器都要有名人來做介紹和推薦?更有甚者,1930年代心理學家葛雷格瑞提出一套稱之為「午宴術」的關聯技巧,描述的是,將人們對食物的喜好之情,延伸到欲說服的議題以及觀點身上,『受試者對於就餐期間接觸到的人、事或物將更為喜愛』,所以比起比起上菜前冗長的競選口號發表,那些吃到一半的才趕著進場的候選人將更為高竿,較容易受到台下觀眾的支持和喜愛。

好的開始幾近成功

互聯網的時代演進,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將有越來越多的「弱連結」來決定未來是否達成理想和目標。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碰觸陌生路過的人,有時在同一個空間,有時只是一撇視線,而在網路上可能只是一指滑動,就決定別人眼中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訊息越來越爆炸,每件人事物所能得到的關注便顯得越來越單薄輕浮,開始的剎那便佔據越來越多的比重。

這些在面對身邊周遭的每項關係也同樣如此,因為生活已變得如此便利,訊息取得容易而浮濫,主管、師長、同儕,甚至親屬關係之間,獲得的注意力越來越稀有,只要善用屬於每個人之間共同的心理偏好,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愉快的溝通和相處品質。但也要留心,一旦過度對外在事物感受好感時,應警惕是否有刻意的手法在誘惑我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以貌取人並沒有甚麼不對,差別只是激情過後還能剩下多少理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