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故鄉擱淺;異鄉月光

有些書是要「打尖」,最近兩本打尖的書,有龍應台老師的《大武山下》,另一本是蔣曉薇老師的《秋鯨擱淺》。

第一次「接觸」《秋鯨擱淺》,是舞台劇。記得2017年9月27日晚上,匆匆離開公司飛奔到沙田大會堂——真是飛奔,因為計錯出門時間,到達沙田站時已接近開場時間,只好以三步併兩步趕快到劇場,連樓梯都是跑。氣吁吁趕到會場。幸好趕得切。看著舞台劇,總覺得跟《家‧寶》很相似。那時很喜歡一個點子,就是用杜威圖書分類法來玩。

今年曉薇老師不但出版《幻愛》的電影小說,還出版了《秋鯨擱淺》的舞台劇小說。

故事大綱是……請看書介,不在此多說。

這本書我閱得很痛快:快就一定是速度,三天時間閱畢,真是忘記要去睡覺;睡時還在想故事含意。痛,則是痛苦,但不是指內容,是因為作者不斷引用不同書籍、詩詞、歌曲、電影,來形用人物。比如那位前二樓書店老闆現職圖書管理員的楊帆立,當別人講電影時,他總可以用書在配搭。又如蘇月秋一出場,是拿著《我貪戀這泥淖裡的溫暖》。網上查,原來是蕭紅傳。又如,作者用《如歌的行板》,來形容鯨魚的聲音,來配合一呼一吸的聲音。再如,用《聽陳蕾士的琴箏》來形容父親對游敏兒的勸告(我看到時莞爾一笑)⋯⋯她這種「拋書包」式的寫作手法,我真是「接」得很痛苦。根據我粗略的計算,至少有32項與書及詩詞有關,這還未包括歌曲、電影。當然,有些只是提及書名,並未如《異鄉人》及《薛西弗斯的神話》般有著分析,但足以證明,作者都是讀了很多書(OS:廢話!這當然啦!中文老師嘛!)。

《秋鯨擱淺》是講人在異鄉的故事。以前的異鄉,是離開故鄉到另一處;現在所指的異鄉,已經是另一層次。當故鄉成為異鄉,當熟悉的地方,變得陌生,如何面對?是留,還是去?游敏兒、蘇月秋,都是在這異鄉尋找答案。她們一開始都是逃避:游敏兒在逃避面對家庭的轉變,逃避愛她的人,逃避生活問題;蘇月秋在逃避社會對他的「定形」,逃避家庭的問題。兩個在逃避的人,找到對方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安慰(雖則有人想錯邊)。

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確要好大勇氣。那麼,當選擇「離開」時,是否錯?這問題如果3年前問這問題時,大都會說是錯。但今日,已經不同了。移到另一個時空,不再是逃避現實,可以是修復、尋找,再重新上路。

至於結局?自己閱讀吧!

有些橋段,對我有共鳴。

第一個是游敏兒到異地是時說的那一句:「因為我的家不要我。」(頁280),立時想起董啟章老師在推薦序文中提起的作家陳慧老師。她在港台節目《好想藝術再相見》中那一句:

「是香港留不住陳慧,還是香港不要陳慧?」

何其相似!我猜作者寫時未必想到。

第二個共鳴位,是楊帆立對游敏兒講:

//或者,妳可以想像,就像人們閱讀一本書,看一齣電影,那個抽離現實的空間其實也是一個世界。人能在裡面獲得一點啟發,回到現實的世界時,或許就能有力量在現實世界裡帶來一點影響,這就是在另一個空間裡改變現實世界的意思。聽起來好像很不可思議,但實在書本或電影裡汲取過養份的人,或多或少也會經歷過這樣奇妙的事情。//頁316

的確,在這樣紛亂的時代,閱讀是最好的「修行」、「休息」、「安慰」。躲到書堆中,好像不願面對現實。實情是,它是讓人得到心靈飽足,再次有勇氣面對這個世代。

《家‧寶》有一首主題曲,是「阿信的故事」的《信》。這書亦不例外。這次是許美靜《城裡的月光》。一提月圓月缺,總離不開《水調歌頭》,所以一開始它就「出場」。但《水調歌頭》畢竟太”old”,還是《城裡的月光》好(雖則都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的歌曲)。而許美靜的歌聲,亦正撫慰人的心靈: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
請溫暖他心房
看透了人間聚散
能不能多點快樂片段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
請守護他身旁
若有一天能重逢
讓幸福灑滿整個夜晚//

龍老師在《大雲時堂》的分享裡最後一的句話:

「你一定心裡要留一塊柔軟的地方是給文學,因為文學本身就是讓你的靈魂溫潤。」

這兩本書,成為我這段煩擾時期安撫我的靈魂的良藥。

謝謝龍老師。多謝Miss蔣。

~~~~~~~~~~~~

延伸資料:

書介:秋鯨擱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896?sloc=main

許美靜:城裡的月光

https://youtu.be/WS8zLFMx2ko

(圖片來源:博客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