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律
李律

本名李律鋒,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萬年政大人。2010年以李律之名註冊臉書後,因時常發表世紀長文而累積眾多粉絲,目前追蹤人數將近兩萬人。身分有流浪博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廣播主持人等等。 目前在央廣主持廣播節目「金曲律動」,並在獨立評論、關鍵評論網有不定期的文章發表,作品散見於風傳媒、個人臉書、《聯合報》副刊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皆有文章發表。 2020年出版第一本書《顯示更多》。

說文解字:節

節制牌的名字是「節制」,但我認為更適合的名稱應該是「調整」、「平衡」、「溝通交流」。所以節制牌對我而言,不是負面消極的制止。一直不是。節制牌的終極意義:「決定了對的方向就行動,確定是對的事、身心靈都覺得對,就不要猶豫開始做。」

1.「節」字是形聲字,從竹,即聲。

節一開始的意思,指的就是竹子的竹節,也就是竹的莖幹上每隔一段固定距離就會出現的竹節。

2.除了竹子以外,一般的木本植物在樹枝分叉處或是枝幹相接處也會有特殊突出的節的組織,因此就有所謂的「枝節」。

「枝節」這個詞後來被引申為相對於主幹,比較後端而細微的意思,因而衍生出比喻一些比較不重要的事物,稱為「細微末節」。在這裡,節被當成是植物較後端尾端的支脈連結處。

3.前面提到,「節」是枝幹連結處,另一方面,「目」則是指樹枝樹幹的紋理形成不自然的形狀、紋理相互糾結不順之處。

「節目」兩個字合在一起,在歷史上的意義不斷地轉變。如果今天為了伐木或是繪畫等理由,抓住了樹木枝幹的節目,就能大致掌握這棵樹的基本型態與紋理走向,因此節目兩個字,可以指的是一項事物主要的型態的大要,而演變成「綱目、項目」等等能夠幫助人們去掌握抽象事物的關鍵之處。

《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孫希旦《集解》:「節目,木之堅而難攻處。」在這裡節目指的就是在伐木時必須先避開的地方,用這種方式比喻治學的方法與順序,掌握節目,就能掌握一個事物的基礎對應方法。

4.後來,「節目」兩個字從一個事物的基礎綱要,慢慢轉變成「在一段時間中、進行一件事情或是一個儀式的程序」。宋.陸遊《上二府論都邑札子》:「至於都邑措置,當有節目。」節目開始指的是,有一道固定的程序,這個時間要做甚麼、下一個階段要做甚麼,彼此不能倒置,時間上也有連貫關係。

因此,節目這兩個字開始變成我們現在比較熟悉而常用的意思:例如電視節目、廣播節目,或是晚會表演節目等等,也就是英文的program。

5.講到英文的program,這個字也相當有趣,它的意思除了是我們相當熟悉的節目以外,另外也有一個意思是「程式」。

換句話說program在英文的意思既是指「程序」也是指「程式」,而兩個的共通意涵是,有一套含括許多元素的過程,元素之間的先後順序很重要,按照固定的指令就會有相應的成果,這個過程是非常強調consequential(時序性、因果關係)的。

6.節這個字也從植物上的枝節、竹節,轉喻成動物肢體上的部位,比如說「關節」,人體的重要關節,好比肩膀、手肘、手腕、髖關節、膝蓋、腳踝等等,也是骨骼與筋膜、肌肉的重要交會處,通常也是筋絡、穴道的重要分布處,關係著人的氣血運行、掌握行動力的關鍵。

7.節這個字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而它的形成又是一連串形的模仿至意的象徵,具象的形體至抽象的精神的轉換過程。

我們要介紹的是一個在中國的行政、外交史上都非常重要的道具:符節。

「符節」只能說是一個概念總稱,基本上它還能再分解成幾個概念:符、旌節、節鉞。

8.先說「符」,這是一個中央單位向下發布命令的象徵。符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在秦漢的大一統帝國時期大致建立與固定了其規制。

常見的符有幾種:通常形狀常做虎形、稱做虎符,其它也有龜形、鳥形等等,製作材料大多是銅製,有時也有竹製、玉製或是其它稀有金屬。

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代表中央授令,而符的代表有兩種,一種是兵權、一種是授官、調官的人事權。

9.假設今天漢帝國設立了討北遠征軍,由天子親自下令某某將軍親自率領大軍,此時就會頒發「兵符」,這是我們今天講的「掌兵符」這個詞的來源:掌有兵符現在往往講的是抽象意義,指某某人有調兵遣將的權力,但是在古代,兵符是實實在在的實體物件,可以握在手上的。

以虎形符為例,鑄造虎符的時候就已經事先做好左右各一半,中間以榫相接合。皇上頒發兵符時,中央保留左兵符、將領手持右兵符,雙方各持一半作為兵權授與的象徵。

因此,當帝國的中央朝廷有緊急軍令,就會派遣使者持左兵符到駐地,使者為了表明軍令乃是皇帝親自授與,便須執左兵符與將領所執之右兵符相合。剛剛說過兵符左右兩半各有榫可相合,重點是,在相合的邊緣上刻有銘文,功用就好像現在公文中的騎縫章一樣,左右兵符相接合後,左右各半的銘文必須完全接合才可以證明兩造所持皆是御賜的帝國兵符。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半個玉珮認親的故事?我們現在講的「若合符節」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這些抽象的、象徵的故事、說法,在一千多年前都是實際的物質基礎、實際的操作演示、實際的身體勞動。

這是為什麼中文作為世界上千萬種語言文字的存在卻這麼獨特又迷人的原因之一。

10.講到兵符,就不能不提一個非常精彩刺激的故事:信陵君盜符救趙。

戰國時代後期有所謂的戰國四君子,這個故事跟最有名的齊國孟嘗君以外的三個君子都有關係。

公元前260年,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只剩下不到40年前,秦國與趙國發生了長平之戰,秦軍坑殺趙國兵士40萬,趙國幾乎已經沒有抵抗秦的武力。前257年,秦決定整理戰場,一舉滅趙,派了大軍重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眼看趙國即將滅亡,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乃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姊姊,於是平原君以姊夫的身分向信陵君拚死相託,拜託信陵君說服魏安釐王派兵解圍。

魏安釐王派了大將晉鄙率領大軍前去邯鄲解圍,但秦昭襄王聽到消息就派使者去魏國施壓,魏王擔心阻撓了勢如破竹的秦軍,下一個倒楣的就是自己,於是急下命令要大軍煞車,暫時留守鄴城靜觀其變。

一邊廂平原君等無援軍,一直派使者向信陵君哭么,說你再不說服魏王就等著給姐姐姊夫收屍了啊!信陵君魏無忌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卻怎麼樣也無法說服魏王改變心意,心一橫決定以卵擊石(跟華碩無關),帶了自己的少少兵馬就決定去邯鄲跟秦國大軍拚了。

此時無忌遇到了侯嬴,侯嬴不忍一代風華信陵君就此GG,向他獻了一策。無忌過去曾有恩於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便向如姬討人情,請如姬利用陪侍魏王的機會盜得了兵符,然後無忌帶著兵符直接去了鄴城找晉鄙,宣稱魏王下令,後續由信陵君接掌兵符。

兩人合過兵符,確是魏王親授兵符沒錯,但此番命令太突然,晉鄙堅持必須遣使者回朝廷確認,無奈下信陵君只好命侯嬴借給他的力士朱亥擊殺晉鄙,就此奪取軍權。

無忌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就算成功也再不可能全身而退回魏國,所以遣返了軍士中的家中獨子或父子兄弟同在行伍中的其中一人以避免無謂犧牲。以必死的決心赴邯鄲救援。就在此時,楚國的春申君也收到了平原君的求救信,帶著楚國大軍來解圍,魏楚趙三國聯軍大敗秦軍,解了邯鄲之圍。這一仗讓趙國保住了性命,也重挫秦軍,推遲了統一六國的時間。

11.前面的故事很精彩,但是,符的功能與形象當然遠大於此,我們剛剛說過,符的最重要的功能是調度兵馬,另一方面,也是調度人事,中央官員到地方上宣讀人事異動,一樣是要透過「符」的相認與象徵意義,讓地方官員確認對方身分是皇帝敕使無誤。

除了中央對地方以外,其實重重下令的機制,也少不了各式各樣的令符或是令牌,後來在宋明時期轉變成金牌(朝廷授與武官)、牙牌(朝廷授與文官),或是演變成「門符」,成為通行證。比如說傳奇、俠義小說裏面很常見到的,一般城門夜間有宵禁,但如果有守城將領的令牌則可以破例開門,就會有雞鳴狗盜之輩盜令救人之舉。另外,我們都很熟悉的秦檜假借聖令,用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飛回京的故事,也可以發現其中「見金牌如見聖上」的這種象徵與權力意義。

12.前面提到,「符」的功能主要用於內政國事,是中央對地方的權力象徵,見符如見天子。相對於「符」,同樣功能是「如見天子」的「節」,使用的領域就是外交。

「節」最早的形式是「節杖」,材質是以竹製作,並且也保留了竹節,因此才稱為節。節杖的末端,懸掛有以氂牛毛製成的裝飾,稱為「旌」,因此兩者也合稱為「旌節」。

關於旌節的形狀樣貌,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漢朝中葉代表武帝出使匈奴的蘇武。作為外交官,他手持的就是節杖,也稱做旌節。後來的故事大家很清楚,就是蘇武被匈奴擄去西伯利亞勞改,在貝加爾湖牧羊,沒有養到6500隻以上就不能回來(修但幾壘!我是不是把它跟甚麼mix在一起了?有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所以蘇武只好每天唱「可愛的小羊快去曬太陽......」(?)

總之蘇武牧羊牧了20年,漢書蘇武傳記載道:「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蘇武牧羊》這首我們都很熟悉的古老民謠也提到:「歷盡難中難,節旄落盡未還」這邊講的節旄,就是節杖上面的旌,用氂牛毛製成的旄,我們因此可以了解漢節的外觀與細節。

順帶一提,「使節」的節當然也就是指出使他國所持的節杖,我們把「出使他國的外交器物」用來代稱「執行這個外交任務的人」。

13.符節的種類,除了剛剛提到的「符」與「旌節」之外,還有一種是「節鉞」,也稱做「斧鉞」,就是金屬製成類似斧頭型的令符,一樣是具有抽象性質代表兵權,同時也代表帝國的中央朝廷的權力實質展現。

唐代自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的政令貫徹能力一落千丈,在中央帝國的命令難以下達、各地叛軍又猖獗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只好將兵權下授給地方的軍事領袖,給予他們自由調度兵馬的權力,以靈活面對在安史之亂後各地湧現的盜匪與武裝集團起義。

前面講到符節就是兵權的具體代表,所以授與「節」以做為可以實質掌握地方兵權的朝廷使者,就稱為「節度使」,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他們可以自行裁量朝廷授與的兵權,執行朝廷指派的任務——後面這句話當然是講心酸的,唐代中葉之後節度使基本上沒幾個有在鳥中央政府的,甚至很不爽中央政府就直接發動兵變殺到都城長安去的也有。

14.扯了一大堆中國歷史中符節的使用,要談的是一樣在歷史長河中,「節」怎麼從一個外交的權力象徵事物轉變成抽象的意義。

蘇武牧羊,就算節杖上的旌旄已經幾乎要掉光了,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始至終手上總是持著那根節杖,這是甚麼意思?

我們說過了,節杖就是外交儀式禮器,「如見天子」,蘇武手上的節杖,乃是漢武帝所賜,代表天子武帝本人,也代表大漢帝國。

蘇武即使被擄、被強逼牧羊,也從未投降匈奴。因為手持節杖的他,就是代表大漢帝國,他投降了,就是大漢帝國降了。

所以蘇武不管受到匈奴怎樣的對待,他始終不曾拋棄手中的節杖,代表他從來不曾拋棄大漢帝國的身分,在這裡節杖從天子、國家的代表,更衍生成尊嚴與責任。蘇武做為外交官、從來沒有拋棄身為一個國家代表的尊嚴與責任。

所以我們說蘇武的「守節」,他守住的並不是一根竹子做的、氂牛毛都要掉光的竹竿;他守住的,是天子交付給他的工作與責任,他守住的是一個跟遊牧民族比起來,武力上相對較弱的農耕民族帝國的尊嚴。

相較於「守節」,甚麼是「失節」呢?失節意味著,本來應該守住的責任、價值、信仰、尊嚴,因為意志不堅、因為便宜行事,所以沒有守住而失去了。

15.那這樣說來,「節」到底是甚麼?

節從前面的國家、天子的代表,轉變成「擔任此一重任所需具備的特質」,在中國漫長的士大夫思想承貫體系中,這樣的「節」的精神,也就轉變成一種「君子必備的特質」(The required qualities of the gentlemen),我們也把它稱做「氣節」。(請注意,跟「節氣」還有「為之氣結」都沒有關係)

可是,具體地說,「氣節」又是甚麼呢?這個問題真的超難回答。我們只能說,張巡、許遠也好,或是史可法、文天祥也罷,他們都守住了氣節。但如果進一步追問他們具體守住了甚麼?好像又很難回答。

我們大概只能這樣說:氣是志氣、節是節操。氣是胸中所養凜然正氣、節是心中所持高尚德行。氣是秉性、節是審度。氣是熱情、節是堅持。氣是見義勇為、節是有所不為。

16.中國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其實是很無奈又很徬徨的。透過科舉制度,讀聖賢書被視為是求取功名報效國家的途徑,但是有人十年寒窗年年重考始終與功名無緣、有人不受當局喜歡,一次一次被貶謫還越貶越遠遠到天涯海角、也有人就算幸運進入權力中心卻發現知識分子不過就是給統治集團糟蹋汙辱而已,甚麼經世濟民的理想就暫時做罷,能夠在這混亂的官場、混沌的世間,能夠不違背自己的原則,選擇一條較不屈辱的路走下去就很了不起了。

而當人生走到必須要做選擇的時候,活下去有時候也不見得是最重要或是唯一的事,假如心中有了更重要的原則與信念必須貫徹,那就在不違背自己內心的前提下,慷慨赴義,去實踐自己所信奉的道路與真理。活著雖然不是一個人的事,但說穿了活著也就是自己的事。

蘇武選擇艱苦地活著,守護的是這個東西。信陵君原本選擇以卵擊石去跟秦軍拚了死在戰場上,守護的也是這個東西。前面故事沒講到的是,侯嬴在獻策後得知晉鄙果然因自己的計謀而被殺、魏國大軍必須開拔戰場,也為了送公子一程而自刎,守護的還是這個東西。

天地不仁,其實活在世間的萬物,活著的樣子跟死去的樣子都沒有甚麼尊嚴可言的。有些人做了選擇,他比其他人在活著的時候與死去的時候,多了一些他的堅持。他們的生命因而有了些許不同,即便天地依舊不仁。

17.一開始講到,節這個字的由來是竹節,竹節則是竹子的枝幹上固定每一段距離就會出現的實心接合(竹子內部是空心的,只有竹節是實心),節也由此引申出許多類似的抽象意義。

第一個概念是「分段」,一個固定長度的單位,可以再均分成很多的小單位,而且每個單位等長。

所以節會被當作某些具體事物,從中分段而取出的概念。比如說,綁辮子或編髮時,將頭髮一節一節綁起來;或者,雙節棍或三節棍,據說是某位少林武僧將竹竿斷成三節但未完全斬斷還可透過粗纖維相連為原型發展出來的比武兵器。

18.除了具體事物的長度分段,節也被用來替抽象的時間當作分段的單位。比如說,上課的時候會用一「節」課,通常是40或50分鐘;以時計價的服務,比如說按摩,也會用一「節」,也就是15分鐘來當作付費的單位基準。

19.談到了時間,談到了分段,因此節跟一個特殊類別很有關係,就是「音樂」。

在樂譜中,同樣的拍子重複一次是音樂的最小單位,稱做「小節」。一個44拍的音樂,定義就是四分音符為一拍,每一小節有四拍。

因為有節、有分段,所以拍子會以節為單位不停地重複,我們就稱為「節拍」。在單純的節拍上予以變化,變得複雜,但是基本上仍然遵照著每小節不斷重複的規律在走的複雜化節拍,我們就稱為「節奏」。

我們講的節拍與節奏,英文是tempo,這個字直接來自拉丁字根tempo,指的就是「時間」。

音樂與節奏,從來就是以時間為展開的藝術。

20.節奏是一個音樂作品的靈魂。

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譜寫的《威廉泰爾序曲》還有奧地利作曲家蘇佩(Franz von Suppé)譜寫的輕歌劇《輕騎兵序曲》,在主旋律中都可以感受到一種特殊的節奏,在小節內不規則地切分、卻又在每小節規則地重複,這是只有在騎馬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的,四隻馬蹄在奔馳時會規律呈現的特殊節奏。

音樂家則為這個特殊的節奏填上了音符,完全可以想像音樂家是在馬上快意奔馳的時候,旋律就這樣伴隨著馬蹄聲的節奏蔓生而出。而且兩首作品的節奏還是有差異,仔細聽可以發現,《威廉泰爾》中的馬群是在衝刺,短而急促;《輕騎兵》當中的馬群則是疾行,可能是描述騎兵群在曠野上巡弋,節奏快但不急。

再如歌劇《卡門》序曲裡的鬥牛士的節奏、佛朗明哥舞的節奏;皮亞佐拉(Astor Piazolla)音樂中探戈的節奏;來自巴西融合了森巴音樂的Bossa Nova的節奏等等,每種不同的音樂,都因應著當地的風土、民情,生活與生產方式,而呈現出不同的節奏。

21.節奏對於生活中的各種面向的事物都很重要。

舞蹈非常依賴節奏、說故事也有說故事的節奏、電影的剪接依舊是一種說故事者獨有的節奏。同一個故事,交給侯孝賢來說,跟交給大衛芬奇來說,你會得到在敘事節奏上截然不同的兩個故事。

甚至在我們一般想像中跟音樂很無關的領域裡面,節奏還是很重要。比如在公共政治領域裡,打選戰有打選戰的節奏、爆料有爆料的節奏、網軍帶風向有帶風向的節奏,連網路上集氣、吐槽、做梗圖、發祭品文,也都有各自的節奏。代表了一個議題的塑造與醞釀,都有其獨特的時間發酵模式,仔細鑽研,簡直就是一種新型態的藝術創作。

22.前面提到了,因為「節」可以將時間分段,而每一段的節奏又會以節為單位不停地重複,於是這個不停重複的過程我們就稱為「節律」。

律的抽象意義之一,是一種恆定的法則、或是固定的樣式(pattern)。節跟律在某種意義上,兩者有相近相通的部分,關於重複、關於法則、也關於約束或是節制。

節律作用在音樂上,規定了音律與節奏的範圍,而這件事又跟陶冶性情、規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

23.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則試圖在人倫秩序崩壞的春秋時代呼籲恢復舊時代的禮樂法制,是因為孔子認為人的行為,只要能夠在禮的範圍內紓發自然的心性,在樂的陶冶下培養安適的態度,則每個人都能夠在恰當的人際關係中謹守自己的分際,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孔子所嚮往的世界。

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問題有沒有這麼容易解決先不管,我們要了解的是,孔子關心的,從來就不是把禮樂這套制度像輪胎一樣硬套在每個人身上讓每個人動彈不得。孔子在乎的,是在不摧毀抹殺每個人的自然天性之下,對於每件事尋找適宜的態度,在每個人心中皆有他者的存在、起立迴身都為他者預留空間的一種內在性體貼中,建立一種倫常。這樣的架構所建立的社會,有一定的柔軟度,讓每一個人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24.節律的想法如果不是放在音樂,而是放在巨大的世界尺度之下,也會體現出它的意義。

我們所住的世界,在時間上仍然呈現出一定的規律。

太陽每天由東方昇起、由西方落下。有白天就有黑夜。海水潮起潮落、月亮有盈有虧。一年當中有四季的遞嬗。

中國社會從進入農耕時代開始,對於整體環境的循環法則就非常注意。對於時間的掌握,是農業發展的關鍵,甚麼時候需要播種、甚麼時候需要耕作、甚麼時候可以收割,都要在對的時間點,才不會錯失最好的時機。

25.中國人以太陽的運行為基準,標誌出四個時間點: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時間(夏至)、夜晚最長的時間(冬至),還有兩者的中間點(春分秋分),以之作為季節的中間點而畫分出四季。

每一季再劃分出三等份,稱為三「節」。因此一年有十二節。

在每十二節的區段後半,又再各自設立了十二氣,合起來是二十四節氣。

以正月為例,「立春」是節、「雨水」是氣。二月「驚蟄」是節、「春分」是氣。三月「清明」是節、「穀雨」是氣。這三節三氣合起來就是春天。春季以立春始、以穀雨結。一年中太陽直射赤道的日子「春分」則置於春季的中央。

26.十二個月與十二地支相結合。正月以寅月始,也是春季開始。四季與十二地支的關係是春季為寅卯辰、夏季為巳午未、秋季為申酉戌、冬季為亥子丑。

十二個月又與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卦氣相結合。正月寅月乃是地天泰卦,坤在上乾在下,上三爻為陰爻、下三爻為陽爻,因而稱為三陽開泰。

二月卯月節氣有驚蟄、春分。萬物因雷鳴而醒,卦氣為雷天大壯,震在上乾在下,上二爻為陰爻、下四爻為陽爻,代表陽氣不斷自地底增長,萬物欣欣向榮。

卦氣一路走到四月巳月立夏為乾卦,陽氣全滿;五月午月夏至為天風姤卦,乾在上巽在下,上五爻為陽爻、下一爻為陰爻,明明是一年中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白晝最長、陽氣最盛之時,老祖宗卻認為此時陰氣已經開始在地底成長,為一陰生五陽之象。

到了七月申月立秋,卦氣走到天地否卦,乾在上坤在下,上三爻為陽爻、下三爻為陰爻。陰陽二氣平衡,惟乾氣往上坤氣往下,天地不交,萬物蕭條。此乃秋之始也。

接下來陰氣繼續增長,至十月亥月立冬為坤卦,六爻全陰,乃陰氣之極。十一月子月冬至,為地雷復卦,坤在上震在下,上五爻為陰爻、下一爻為陽爻,表示在一年中黑夜最長白天最短的時間,陰氣最盛之時,陽氣卻已在地底復生,陰陽循環往復從地支之首子月重新開始,所以名為復卦。

27.這樣複雜卻又秩序平穩的宇宙觀,是大約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定下來的觀點。兩千年來,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民們都依照這樣的時節規律進行農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節」與「氣」所構成的時間觀,決定了中國人看待事物興衰、循環往復的規律與真理。

制定「節」這件事,引伸出的時間觀,或者我們說:「節」這個字,做為動詞,給中文使用者的意義就是: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28.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包含順應自然,也包含把握時機。

在對的季節吃當令的食物、在瓜果成熟後才摘取、在對的季節捕魚、不將未成的魚苗趕盡殺絕。在寒冷的季節開始前補養身體、在溫暖的季節增強體質。在日出的時間耕作、在日落後休息。

在起風的時候航行、在風未起的時候補網。

對於不成氣候的事物不要強求、可以耐心等待。時機成熟的時候不要猶豫,作好準備可以全力以赴。

凡事順應自然的律則,也把這樣的態度推衍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29.心中想著一個巨大的時間刻度,用這個時間刻度來檢視自己在每一個時間點做的事正不正確、恰不恰當,以時度事、也以時度勢。

事物太多了,就必須予以節制。花費太多了,則必須節省。消耗太多、必須節約。事物的流動循環不尋常,過多或過少、過快或過慢,過猶不及皆不宜,就必須加以調節。

這些都是「節」字做為動詞的意義。

30.周易第60卦為水澤節卦。

水在上澤在下,乃是水域上有過多的大水,此為水患之兆。遇到事物過多、滿溢的狀態,就必須加以節制。

節卦的卦辭是:「節亨。苦節,不可貞。」

它的意思是:「可以節制,就可以亨通。但如果是過度的節制,變成苦節,那就是過度吝嗇,這樣也不可取。」

節是止,是懂得適可而止;但卦辭以及上六爻辭「苦節,貞凶,悔亡。」以及其《象》曰:「苦節貞凶,其道窮也。」都一再提醒我們,凡事都要適可而止,包括節制這件事也要適可而止。節制過度,其道窮也,反而會落入吝嗇貧窮的境地。

這也是易經的態度,易經主張合宜適中的態度,有所節制、卻不過度節制。審時度勢,小心地做出判斷,也要在對的時機出擊不要遲疑,這一直是我們通篇談的節的意思: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31.塔羅牌大秘儀第14張牌為「節制牌」(temperance)。

節制牌的位置在第13張牌死神之後,在第15張牌惡魔之前。牌面的圖像是大天使長米迦勒,一腳踏在岸上的意識界、一腳踏在水中的潛意識界。左右手各持一杯,正在把左手持杯的水倒在右手持的杯中。

而且仔細看,水流並不是垂直的,兩手持的杯也都並非水平,這樣搖晃的動態一直讓我想到通化街夜市的印度拉茶,表演拉茶的師傅用非常誇張的角度以及熟練的技術,讓灌注的水流好像有自己的生命一樣,在兩個壺中交互灌注。

我一直不懂師傅這樣兩個壺之間拉來拉去到底是可以讓奶茶變好喝多少,但是我覺得表演的過程很像魔法,拉茶師傅在拉來拉去的過程裡,灌注了生命到了奶茶裡。奶茶因為魔法注入了生命,從此成了滋養生命的液體。

節制牌的米迦勒拉來拉去的奶茶(我一直主觀覺得這張牌的畫面就是左邊倒完會再重複一次從右邊倒回左邊),不對,是水,或是液體,或是甚麼都好,它本身是有特殊象徵意涵的。

我認為一樣是跟支撐生命的液體有關,可能是思維、也可能是靈性。

32.節制牌的名字是「節制」,但我認為更適合的名稱應該是「調整」、「平衡」、「溝通交流」。

前一張死神牌是一個摧毀式震撼教育,它反映出不同階段的人/角色/思維主體(國王、教皇、嬰兒、少女)面對死的態度。

死神牌對我來說從來不是結束,而是破壞式創造。知道生命的殘酷規則,可以給自己一個更好的座標,或是,用前面29. 的話來說:心中想著一個巨大的時間刻度,用這個時間刻度來檢視自己。

所以,死神牌之後的節制牌,對我來說是「調整」,也就是「資源盤點」。

對我來說更具體的意思是:「我就剩下這些時間了、我只剩下這些力氣了、我也只剩下這些資源了,我要做甚麼?我還能完成甚麼?我有哪些工具?哪一件事對我最重要?我要建立一個排序,在有限的資源下哪些事可以放棄了?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了。」

33.所以節制牌對我而言,不是負面消極的制止。一直不是。

節制牌是積極整備、確定方向,所以意識與潛意識必須一直對話,兩個杯子的拉茶要一直拉來拉去。(對不起)

而方向其實很清楚,米迦勒的後方就有一條小徑,通向雙塔、通向朝陽。

方向一直都在、感覺對了就要出發,用我自己的步伐。

這也是我覺得節制牌的終極意義:「決定了對的方向就行動,確定是對的事、身心靈都覺得對,就不要猶豫開始做。」

34.中文是不是很棒?中文是不是很奧妙?

中文其實也還好,它就是世上僅存唯一一個還在使用的象形表意文字系統。人們使用它超過了三千年所以累積的意義與用法與轉換紀錄都龐大到爆表,而目前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的中文字超過一萬個,而每個字組合起來的詞則不可數計而已。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說文解字是「節」字,太開心聊一聊就噴了一萬字。假如你居然耐心看完了,我相信你不是非常博學對事物充滿興趣,不然就是生活中真的已經沒有別的事好做了。應該不是後者對吧?

說文解字我們下次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