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魚
蠹魚

食書之餘一些雜談。可能出現文學、歷史、音樂、遊戲、網路觀察等隨筆。 最近正在整理舊文,一邊努力寫點新的......慢慢來吧。 畢業後也想保持讀書。

關於被自自冉冉引出的漢字樹事件/舊文

從第一本漢字樹出版,這系列書正確度不足的問題就非常明顯,只要有點熟悉古文字的學生都能發現,也時不時在臉書上看到有人批判,但據說在國高中教師社群中它還是非常紅......我每次看到它就想到《超譯尼采》,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書,引發相關專業的崩潰度也差不多,內容完全錯誤卻偏偏傳播很廣。
2017年舊文,當時《漢字樹》當紅,跟師友有一些相關討論。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這套無疑是混淆正確觀念的問題書籍,不過......一直到今天,它們還在各圖書館跟學校的書架上安穩的待著就是了

從頭說起

從第一本漢字樹出版,這系列書正確度不足的問題就非常明顯,只要有點熟悉古文字的學生都能發現,也時不時在臉書上看到有人批判,但據說在國高中教師社群中它還是非常紅......我每次看到它就想到《超譯尼采》,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書,引發相關專業的崩潰度也差不多,內容完全錯誤卻偏偏傳播很廣。

  關於漢字樹,以及關於身為古文字學生應該或可以做些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直很困擾我,這篇主要想從頭把問題順一遍,釐清自己的想法,所以可能有點繁瑣。

漢字樹本身的問題

  首先想把書籍本身與其引發的後續影響切開,單純談談本身的問題。雖然......這樣是有點天真。

  在我(天真的)看來,我們得用作者意圖去評價他的作品。更精確的說,首先得知道作者因為「想解決什麼問題」才寫出這本書,接著才能以「解決的完整與否」、「過程中是否又製造什麼問題」之類的角度去評價它。所以當初我說,漢字樹的作者是以「我看那倒像是綠豆糕」的想法來寫這本書的時候,其實不完全是批判,比較多的是在跟讀者說......大家看錯書了。如果大家是想更了解漢字,是因為對漢字的前世今生有一點興趣而翻開這本書的話,大家真的找錯書了。

「為了實踐古代人類的圖象表達夢想,於是我開發了圖像字。為何我不選擇直接使用甲骨文符號呢?」

  從這段就可以看出來,作者根.本.不.在.意.說.法.的.正.確.度.這些說法是他開發的,與古文字的關聯只在於他借用了一些古文字的形體,而且說A字時可能借的是B字甲骨文字形,因為對他而言甲骨文符號只是一個圖樣,不是一個字。所以簡單來說,說法錯誤是剛好,說法正確是湊巧。

「我擔心的是,若國人仍舊一昧糾葛於形聲字情節,那麼,要將漢字推至國際舞台是極其困難的。」

  作者期望「把漢字推到國際舞台」,是以學習實用性、好背好記來看他的作品的,如果要類比的話,我覺得可以拿「用注音符號背英文發音」來類比,或者是其他學英文的詭異聯想法。比如說我之所以現在還記得assassin這單字,不是因為小時候喜歡看老哥玩刺客教條,是因為有個老師把它分成ass ass in告訴我們刺客就是把刀刺到屁股裡......

  所以大家拿多少古文字說法不正確的例子來談這部作品,對於作者而言都不痛不癢,也不知道我們在糾結什麼。因為他根本就不在意我們所謂的正確度,他在意的是好不好記,而且能一次記起越多越好。所以這本書的分類方式到底好不好記,圖案是否有助於記憶等等,才是作者的重點,也才是我們第一步(作品解決問題的程度)可討論的。這部分我並不清楚,有賴於使用這套記憶的讀者或老師回答。

(當然,作者還覺得古文字沒有正確的說法,因為死無對證,這個就不予置評了不然要花很多字數來罵)
(另外,作者那些「試圖用古文字學者的方式對字詞作的解釋」,我覺得是他不想認錯硬找的解釋,而不是他真的是這種思路。他是以好記好學為基礎去湊的,湊出來有人拿「求正確度」的方式檢驗,他才硬要說他自己的東西也可以通過檢驗。沒腦袋和愛面子雖然都是罵人的話,但我覺得「愛面子」相較之下比較輕微......我願意相信他只是愛面子才硬爭,而不是真心認為自己的說法也可以通過正確度檢驗)

漢字樹製造的問題

  然而這種記憶法與其他英文聯想法的差別在於,全世界都知道漢字是表意字、漢字的確可以這樣拆分、漢字可以用圖像去理解,所以這種記憶法絕對會和正確的說法混淆。畢竟他理解的方式和漢字可以理解的方式相似,很唬人,對於漢字一知半解的人很容易相信那是真的。這是第二步,解決過程中是否製造新問題--是。它製造了問題。

  因此,我認為這本書的問題,是沒把「這是本創意漢字記憶書」的訊息亮出去。混淆的可能如此明確,因此「提醒讀者這是本什麼書」是作者的責任。避免製造問題是作者的責任。

  當然,說真的,不管訊息亮的如何清楚,這樣的書都很可能在使用中使錯誤說法大量傳遞。因此要我看來,正確說法有益於幫助記憶的,國文/華文老師不妨拿去教學用,變形、音變的太厲害無益於幫助記憶的,那就不要牽扯古文字。就像是以注音符號去記英文發音一樣,學會之後沒一個發音準,還要自己矯正,這樣的教法不如不用。不過記憶法一定就要完全正確嗎?能不能有一個中介,等學習者熟悉了,再提供正確(但更難)的內容呢?或許這個需要再想想......我還沒有確定答案。

能怎麼辦啊

  所以回過來,現在還能怎麼辦呢......最希望的當然是作者至少把該負的責任擔起來,好歹重新弄個書腰提醒讀者。

  我能釐清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出的書,但其實我並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書這麼紅......讀者是因為什麼去讀這本書的呢?

  面對想認識漢字的前世今生的讀者,我們可以盡力推廣市面上真正「保證正確度的漢字普及書」。但如果面對的是把它當成記憶法的讀者,除了提醒他們記憶法不代表正確之外,現有的幾本書的確不夠……畢竟普及正確知識的書,和創意記憶法的書還是有點不同,後者對老師來說方便多了,兩者的市場雖有重疊但還是不一樣。所以或許必須試試看能不能出一本兼顧創意記憶法和正確知識的書?但這就更難了。

  如果面對的是只是因為很有趣所以看看阿的讀者......通常這些讀者並不在意正確度,還會覺得是我們計較太多。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OTZ  

  不過一本書的暢銷度,除了內容,也需要出版社、銷售商的配合......就像超譯某某已經出了好幾本一樣,不管我們怎麼辦,最可能的是,大眾不管。即使知道他的說法是錯的,也一樣不在乎。這個傾向在自自冉冉事件已經很清楚了......


我們能減少錯誤漢字說法的傳遞嗎?我自己是蠻悲觀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