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L
女巫L

我是女巫L,可以直接叫我女巫或是L,L代表Language。 (網站:https://witchlina.mystrikingly.com/)

生活 / 慈善

(编辑过)
在生活中做慈善的英國。

先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吧!

兩個月前我剛來到英國,一開始我在當地的一間店看到有賣二手書,興沖沖的我很快的光顧了那家店,買了三本二手書。它真的賣的很便宜,三本才六英鎊(大概台幣240元),買到書後,回到家的我想著,他們賣這麼便宜,那如果我之後看完,要拿回去賣掉,他們要怎麼收錢呢?

圖片取自Unsplash (拍攝者Darwin Vegher)

不瞞大家說,我的第一個直覺真的是拿回去賣掉啊。然後,他們會收更低的錢跟我買。不過,我想應該還是有人的想法跟我不一樣吧!或許看到標題進來的你有想到了。沒錯。就是用捐贈的!

我也是之後上網搜尋了店名才發現,所有在店裡的東西都是捐贈而來,你也可以買了二手用品後再捐贈出去,而販賣出去的錢則會自動捐助給經營那間商店的基金會,很多類型像是癌症的、社區的、難民的基金會,甚至有的店比較大型,還有販售二手家具的,獲得的捐款就會更多一些。

回到一開始,我的想法錯了嗎?畢竟我也是付錢買的,再賣出去好像也合理啊。我想或許是因為環境,造成我們思考的不同。住在英國的人有不需要的東西,會很自然地送給商店,並讓他們販售來獲得金錢上的支援;然而,從台灣來的我卻從來沒想過這種模式,只以為買了後不需要了,以二手價賣出去就是最好的辦法了。

這幾個禮拜我也逛過快10家不同的慈善店(charity store),,英國隨處可見慈善店讓他們的公民養成做公益的習慣。通常去到一般的慈善店你可以在店裡看到二手衣物、二手書或雜誌、二手黑膠唱片,還有二手的漂亮碗盆。客人有年輕人到老年人都有,有學生也有貴婦,慈善店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黑黑暗暗的,只有沒什麼錢的人才會去買東西的二手店,而是光明敞亮的,歡迎任何人來選購他們需要的東西,同時付出愛心與金錢,幫助基金會運作的慈善天堂。


相較於在台灣生活的我們,有時連在便利商店捐出發票都不是太積極,這中間到底哪裡出差錯了呢?不確定我的想法是否正確,但我想也許大部分的人(=非積極做公益的人)都有「想獲得些什麼」的想法。就像英國的慈善店,誠然一開始捐贈的人,是沒有獲得什麼的(因為他們捐贈的是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但後來購買的人,都在付出(捐贈)金錢的同時,換得他們想要的東西。

在台灣這類型的商店較少,所以我用了一個另外的思維。比方說,你知道你的捐贈會幫助到其他人固然很好,但你覺得如果能夠留下捐贈者的紀錄,那就更好了。就像是近期天災人禍發生時,因為每個捐贈完的人都真心覺得自己做了些什麼,而樂於告訴其他人他們的付出,他們也許獲得了名聲、大家的讚譽、或獲得了他們想以身作則激發大眾的影響力,就這樣開始有人注意到了,並帶動起整個社會捐贈的風氣。(當然還是有做慈善的人是默默付出的)

再舉一個例子,有天你在路上看到一個乞丐再乞討,你會二話不說地給他錢,還是你會快步地走過他?走了沒多久,你又遇到一個街友,但這次他的手上拿了一本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你會迅速離開,還是你會走向他或減慢速度等他來向你兜售。可以認真想一下,這兩個例子都是慈善,都是付出。一個你沒獲得任何東西,一個你獲得了一本雜誌,你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呢?


撇開隨處可見的捐發票,我想其他捐贈的管道大家並不那麼熟悉,也是公益風氣不興盛的原因。台灣的慈善方式,大多是捐錢、捐物資給基金會,但也有少數基金會有製作餅乾或其他手工藝品來販售創造收入的。

如果是捐款還算比較方便,但如果是捐他們需要的物資,你必須看他們需要什麼整理或購買;如果是要買餅乾或手工藝品,你必須到特定地點才有販售,甚至這些地點可能全台只有幾處。我想這些步驟的確會打消那些僅有一點想做慈善的人的念頭。也許真正想做慈善的還是會去做,但大多數的人可能只有在特殊議題或重大災害時才會主動想去付出做公益。

L找到一個網站,他們有整理了台灣二手捐贈的管道,市民可以看看,有餘力的話,也可以捐贈!不過,就像剛剛前面討論的,你如果要捐贈,需要核對你有的和他們需要的,或者去買他們缺少的東西來捐贈。第一,可能你覺得需要核對項目太麻煩了,你選擇不捐了。第二,可能因為要去買的東西,一個人負擔較大,或者怕買太少捐太少,覺得不好意思,而想說之後再一起捐。

這種種都讓公益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英國慈善店的例子來看,他們各地都有,就連小鄉鎮也有。上網登記過後,到離家最近的店交給他們整理即可,慈善店收集大家不需要的東西來進行二次販售,並將得到的錢做為公益目的。如此一來,捐贈的人不需要顧慮現在對方缺什麼,也不需要特地去買,而是讓基金會自己拿獲得的捐贈,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

就這樣,整個社區的風氣,因為這個簡單的慈善捐贈模式,一直維持良好的循環,就連我這個才到蘇格蘭沒多久的人,在剛剛打電話時,S問我「妳冬天如果買衣服,帶不回來怎麼辦?」,我能脫口就說出,「那我拿去慈善店捐就好了!」。


說了這麼多,不是要否定台灣的慈善,只是覺得可以換個方向思考如何進行公益。因為,其實願意做慈善的人,不管怎麼樣都會做。而這篇文章,想讓大家看看英國的例子,思考有沒有辦法,讓一般大眾更積極的參與公益。

關於台灣的慈善團體,我接觸的不多,上次看到莎莎有介紹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是以輔導和關懷弱勢為主的基金會,推薦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回去看莎茈的〈莎莎的生活札記〉鼠尾草週記〔11〕&意外獎金與部分捐款,可以在便利商店繳費,不收手續費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另外,我有一位大學的教授非常熱衷於做公益,他除了在創世基金會留資料,讓他們有需要時可以打給他聯繫看要買什麼物資外,也常常在臉書上,要請各位朋友一起集資,買農產品挺小農,然後轉送給育幼院,甚至他近期認養了育幼院的孩子,為自己也為他的孩子累積福氣。我想大概很少人能做到這樣吧(也許也因為收入較高><),但我依舊很敬佩他,願意這樣付出。

最後,再講一個慈善團體。我曾經在國中時到華山基金會做過一日志工,那天結束時,一位志工姐姐拿了一本書給我《瘋子成就了驚人之愛:創世基金會創辦人的故事》。那個暑假,我看了這本書講著創世基金會創辦人曹慶先生的故事,才驚覺原來服務老人的華山基金會和提供植物人安養的創世基金會,都是曹慶先生一手創立。原來人真的可以這麼偉大,一步一步的從沒有人認同他的理念,沒有人願意提供個人資訊和金援,到現在這兩個基金會已經成為台灣最有規模的基金會之一。

我好喜歡書中描述曹慶先生努力為植物人奮鬥的一句話:

有路走,抬起頭,挺胸闊步走;沒有路,找路走;找不到路,拿鋤頭開路走;沒有鋤頭開路,爬著走過去。

一個人可以從無到有,為了其他人付出這麼多,何嘗不是最美的風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