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oter
Winoter

微信公众号:winotery 妙有无心

那些喝酒的日子 4

村上春树的小说能跨越几个年龄阶段,比如40多岁的父亲和十几岁的儿子,都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被感动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经典。

经典有着代表性和持久力。但经典在创作初期往往却是先锋的,早于时代的审美,就像我有个朋友很喜欢得意地对我说:看吧,我总在前面路口等你,我知道你会走过来的。

所以经典也是某一些人认识的代表性。例如台湾的张大春,问及我身边同龄人或许更小的朋友,没有多少认识,但稍微大个4~5岁的经常读文字的,会鄙夷一句:当然认识啦,还用问。类似于80年代讨论哲学必须提及萨特,苏联文学得熟练读出托斯坨耶夫斯基一样。但即便过了20多年后的今天我再读地下城笔记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压抑和困苦,也许我久久躺在床上不能出门的缘故吧。

谈及威士忌里的经典肯定是艾雷岛的泥煤味威士忌,葡萄酒则更多,看看某宝葡萄酒详细页介绍,你会发现几乎每款都是经典,大家都想试图通过文字来确定江湖地位,经典变得俯仰皆得时,那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张大春的电台我的老台北,片头这句很吸引我:我的老台北没有一定的空间坐标,但某些时候某些气质相近的人会同时出现。

相比文字里的气质相近与酒里的气质相近比起来似乎更容易,我们生下来就会用声音来表达不舒服,之后便用语言,再后来学了文字用书写来表达更多情感。而酒得满16岁后才能言其志。也许是长辈们说你们少年根本不识愁滋味,喝酒干嘛,未成年不许喝酒估计只是托辞,其实就是一个深深的鄙视链。

就像喜欢艾雷岛的看不起喝低地区的,而喝日威的又看不起喜欢艾雷岛的,葡萄酒里更是,喜欢勃艮第的几乎鄙视全世界的其他产区。

经典成为了某些圈层,偏见在经典里产生。而经典应该是每个人的,属于各个年龄段的,葡萄酒的经验很能说明,大多上来喝波尔多喝勃艮第的人都不是太能接受,反而南法或者新世界的果香浓郁顺滑的酒更能找到气质相符。随着酒越喝越多,纯粹的果香已经变得贫乏,希望能获得更多复杂的香气和层次,能喝出变化之美,那么勃艮第朋友就在你面前招手了,但畅饮,轻松的场合你依然还是会选择简单易饮适合干杯的酒款。

经典的就像一位年长的前辈在前面路口等你和你聊聊人生的乏味与困苦。可谁都不想变老成为经典,那有什么可以成为鄙视链顶端的呢?

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这也是一种喝酒的态度。

明天继续,拜拜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