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大叔
八十後大叔

文字工作者,迷途小書僮。興趣廣泛,喜歡旅遊,踏足50個國家地區。

以巴衝突是一場「宿命」!我的以巴回憶及想法

小時候看新聞經常聽到「以巴衝突」,大概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兩個國家勢成水火,2016年在當地旅行時,分別與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聊天,才知道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至今仍深深影響這兩個國家的人民。最近,「以巴衝突」又成為國際新聞頭版……
街頭藝術家Banksy在伯利恆的作品。

先來重溫近日的衝突事件,由於以色列法院將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區」(Sheikh Jarrah)幾個巴勒斯坦家庭從他們長期居住的家中驅逐出去,爭議性的處理引發巴勒斯坦人不滿及連日抗議,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日(5月9日)開始,以行動驅逐在阿克薩(Al-Aqsa)清真寺的巴勒斯坦穆斯林,包括發射橡膠子彈及使用「臭鼬水」(skunk water,以色列警方常用於驅逐示威者的一種臭味超強液體)。控制加沙走廊(Gaza Strips)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在警告以色列撤出該清真寺及謝赫賈拉區未果後,向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發射火箭彈,而以色列隨即在加沙地區展開轟炸報復,導致多人傷亡,包括不少婦孺。

不會游泳的我,躺在死海。

以巴衝突的「宿命」

以前不明白「以巴衝突」為何一直能持續多年,當知道歷史背景後以及在當地的親身感受後,才慢慢了解為何有這種「不可避免」的衝突,甚至覺得這是一場宿命(除非有奇蹟)。之前曾在Youtube看過一個紀錄短片,是關於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如何教育/形容下一代的,巴勒斯坦人控訴以色列侵佔領土、是殘忍的士兵,以色列人則說巴勒斯坦人是恐怖分子,不承認這個國家,只稱呼約旦河西岸(連google也是這樣顯示的)。

在鷹派領袖總理沙龍(Ariel Sharon)執政的年代,不少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人充滿仇視,覺得他們死有餘辜。某些有此種想法的人,可能逐漸演變成極右組織,日前在特拉維夫街頭,就有一群極右翼猶太人圍毆一名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人,但當地主流傳媒是批評襲擊個別民眾這件事的。我在十多年後到訪時,起碼沒聽過這樣的言論,導遊在說起歷史問題時,也總會用complicated來形容,避免將錯過直接歸咎於某一方,但無可避免地,雙方對於歷史問題的看法是有一定偏差的。

這種偏差,也成為法國藝術家JR的創作靈感,2006至2007年,他在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多個城市分別拍攝相同職業的當地人,包括教師、音樂家、演員、理髮師、學生等,近距離拍攝他們的誇張表情,然後將他們的大型影像並排在耶路撒冷、伯利恆等城市展出,這系列作品名為「Face2Face」。讓他出乎意料的是,即使是當地人,也無法準確分辨他們的族人,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原是如此相似。當他們面對面看著這些所謂「仇人」照片時,並沒有感到憎恨、威脅或侮辱,令人思考究竟這些敵對的情緒從何而來。

法國藝術家JR在當地創作的「Face2Face」。
巴勒斯坦人將以色列人侵佔領土的過程製成明信片,當時我也有買。

雙方主張 無法達成共識

以巴雙方各有各的主張,巴勒斯坦人渴望獨立建國,主張回到1967年六日戰爭(Six-Day War)之前的國界,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走廊,以及被以色列軍隊佔領的東耶路撒冷,作為建國後的首都。事實是,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及西岸地區設有很多屯墾區,生活逾四十萬以色列人,比十年前升幅超過四成,近年仍繼續在擴建,要以國放棄所有的屯墾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再者,以色列政府在1980年通過的《耶路撒冷法》(Jerusalem Law)已聲明:「完整而統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

美國一直是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每年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但多年來一直拒絕承認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的主權。畢竟,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之初,以特拉維夫(Tel Aviv)為首都,後來在1950年宣布耶路撒冷是首都時,國際社會普遍不予承認,各國駐以色列的外交機構仍設在特拉維夫。直至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表示將美國大使館遷址耶路撒冷,引起整個阿拉伯世界的不滿。

聖誕節當日在伯利恆,保安森嚴。

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如果要了解衝突的原因,還是得說說這片土地的歷史,以下簡單總結網上的資料。巴勒斯坦原本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聚居地,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散在世界各地,所以之後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主要是阿拉伯人。一戰前是鄂圖曼帝國(也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戰爭末期被英軍佔領,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東部即今日約旦,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日以色列)。

二戰後,在英、美支持下,世界各地猶太人大規模移居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由於宗教及種族等原因,與當地的阿拉伯人不斷發生衝突,最後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決議,將該地方一分為二,以色列佔約1.5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則佔約1.1萬平方公里(可以參考前面的明信片),而耶路撒冷因其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聖城,因而實行國際化。

伯利恆廣場的聖誕節裝飾。
大家排隊看這個耶穌誕生的情景。

人口僅佔三分一的以色列人佔據更多土地,阿拉伯國家固然堅決反對,所以在以色列1948年5月14日宣佈獨立後的翌天,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及沙地阿拉伯等六國,就聯合出兵進攻以色列,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為獨立戰爭)。以色列戰勝後,國土進一步擴大,並佔領耶路撒冷西部,而東耶路撒冷則被約旦佔領。

在1967年「六日戰爭」時,以色列入侵東耶路撒冷,宣稱東耶路撒冷的居民,若自願放棄約旦國籍的話,可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多數人不願接受。直至現在,整個耶路撒冷都由以色列軍事控管,那時候導遊告訴我,耶路撒冷其實有很多巴勒斯坦人居住,但無奈只能領取以色列身分證,而這只能證明他們是以色列居民而已,而非以色列公民,不享有任何權利。有個誇張的數據是,在32.9萬名耶路撒冷人中,僅有2.2萬人擁有以色列公民身份。

這間Starbucks不知道是不是正式加盟店。

絕境下的巴勒斯坦人

今天大家所認識的「巴勒斯坦國」,是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1988年成立的,目前有逾130個國家承認其地位,以色列當然強烈反對。現時巴勒斯坦的面積已減縮為5,600多平方公里(僅當初的一半),人口已增長至約300萬(加沙地區另外有約200萬)。 從立國那年起,在西岸地區居住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再擁有約旦公民身份,當然也沒有護照。直至1997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才以「國家」名義發放護照,這本護照雖是被認可的正式文件,但由於巴勒斯坦政府沒有出入境管制權,境內也沒有機場,所以出入境基本上受到嚴格控制,也沒有權利進入以色列的本·古里安(Ben Gurion)國際機場出境(以色列公民是藍卡,並禁止綠卡人士進入以色列領土,而絕大多數巴勒斯坦人都持有綠色身分證)。

那時在參加巴勒斯坦旅行團時,導遊說絕大部分的巴勒斯坦人,都無法離開國家,直到現在我才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想要出國的巴勒斯坦人,必須先申請特別許可證進入以色列境內,才能至各國大使館面試與簽證申請,即使有幸拿到簽證、買到機票,還需不遠萬里到鄰國約旦的安曼國際機場乘搭飛機。所以絕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只能生活逐漸縮小的領土裏,即便是在自己的國家,他們的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因為境內處處設有以色列士兵的檢查哨,為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帶來嚴重不便。

圍牆上的塗鴉


Banksy另一幅著名作品。

1970年代初,以色列開始在佔領的阿拉伯領土興建屯墾區,這些地區通常水資源豐富(以色列本身缺乏水資源),是重要的交通樞紐。2002年之後,又開始在屯墾區興建隔離牆,隔開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理由是避免遭受巴勒斯坦人的攻擊,實質上和屯墾區的原理如出一轍,是為加強對西岸地區的控制。再者,巴勒斯坦的經濟十分依賴以色列,而以色列不時關閉邊境,讓巴勒斯坦工人無法到以色列工作。即使能在耶路撒冷工作的西岸巴勒斯坦人,也要起早摸黑,因為在交通或關口已花去不少時間。我記得,巴勒斯坦人和我們走的通道不一樣,而他們常常受到更嚴格的檢查,我兩次進入伯利恆,基本上都十分順利。

高牆之下的巴勒斯坦,有世上最古老的城市Jericho,有耶穌的誕生地伯利恆,我還專門在聖誕節當天去感受當地的氣氛。伯利恆的圍牆和房屋到處有塗鴉,連國際著名街頭藝術家的Banksy也在當地留下不少重要作品。在伯利恆閒逛時,我還記得路過一家賣Banksy作品和紀念品的小店。在許多人眼中,Banksy是對抗強權的匿名「英雄」,而他選擇在巴勒斯坦留下作品,某程度上也顯示出他的立場,這一點我是非常欣賞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