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文艺暨传媒评论 - 苏苏
苏苏文艺暨传媒评论 - 苏苏

毕业于龙岩市第五中学,写过 PaxAD 和一通笔记。是个初中生,没读过什么书,空荡荡的脑子里,偶有所得时,便会傻笑。 嘿嘿嘿嘿嘿。 项目在 artsreview.su。

以写作为业

(编辑过)
0202 年了,为什么还有人想当作家啊!

(更多文章,请参考我们的网站 www.artsreview.su。捐款和邮件订阅都在那里。)

每当有人说我像是个作家,或是像是个诗人,我都不开心。如果说我是个作家,或者说我是个诗人,我总是想在他看不见的时候变得暴跳如雷,跳起来抽他一巴掌。后来慢慢接受了我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事实,心里便稍微好受一些。

在我接触的社会里面,当个作家意味着没有钱。不用掩饰这个东西:我没有钱,可我很开心,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写作。当然,我不反对以写作赚钱,我也很缺钱,我也很会花钱。最近苏文评上线了捐助功能,您可以用各种银行卡提供一次性或是定期的捐助。等我有钱了,我想去法国 Le Grand 洲际酒店,看看那里的和平咖啡厅:那里的套房要七千多一晚呢,目前我们已经赚到百分之一晚了。

写作是什么?

写作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提。我的小学老师和我说过,学语文要从字到段,再到文章。虽然本人没读多久书,但知道他们只是描述了写作会做些什么,用你们读书人的黑话来说,叫作“描述性定义”。其实也没有什么“你们”和“我们”的二分法:读书,乃至于读大学是最主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于走学术路线的人来说——但远不是唯一的一种。如果让我归纳出一个写作的规范性定义,那就是说清楚事情。

我是动物,我很渺小。如果不需要相互沟通,我就没必要说清楚事情。如果没有一群人在一起,我大概永远都不需要知道别人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都不需要记忆。因为有了人,要去交流,所以我们说话;因为要对更多人说话,所以我写作。我想表达感情:有时候我很开心,有时候我很难过。但是正如我的编辑所言,强烈的抒情是一种说教,是命令别人有你的感情。我人微言轻,做不到这个,所以想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导致我这么想。这就是我绝大多数时候在干的事情:把事情说出来,把事情说清楚。

接下来,谈谈描述性定义:写作能干什么。

写作……对于我来说,一开始是表达情感;现在或许加了一条,我想赚钱——我头上有两位老人,家里还有三口猫。我养的不是叮当猫,它们没有钱袋子,所以多一个钱袋子大概是好事。表达情感是简单的,而传递情感是复杂的。我记得以前读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他大概说了一个道理,用我的话说出来就是:事实本身是准确的,但是没有意义;解释给人带来意义,但是它不准确。大多数给我赏光的读者应该都在工作了,工作做的事情就那些事情而言,没有意义。我干过档案员,把数据输入到电脑里;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太多直观的意义——我输入的政府公文,恐怕连写出它的人都不记得,也没有人关心。这件事能有什么意义?敲键盘不费力,不能让水从一楼运到五楼。但是我可以和自己说,今天我录入这份档案的 metadata 有一块钱,有了这一块钱我能买很多东西。

买东西本身也没有意义。我楼下有一间 24 小时营业的长汀小吃(也就类似于沙县小吃),拌面只要四块钱一碗。按我的食量,一天只需二十四块钱就能满足生存,这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我是人,我想要好吃的,这给我带来快乐。如果能让我在“觉得好吃”以外还能够感到别的,这是意义感。意义就是让我们愿意去接受痛苦的理由,而快乐是不需要意义的。我嗑药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意义;我做爱的时候,也不需要意义;意义不能当饭吃,但尽管如此,当这意义足够大,人可以为此舍去生命。

写作给予我意义。意义就是“意念的道理”。我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感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写作为我的无端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出口,告诉我这些情绪背后的道理。有了道理,就可以接受,就可以让别人也和我体会相同的情绪。如果我写得好,别人会觉得自己的情绪也是有道理的,他们(诸位)或许就可以更理解自己。

如果能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又赋予意义,那或许我们就能记住。古代结绳记事,是为了法律(契约)和宗教(死者和生者)。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苦难有人纪念,我们的死亡有人凭吊,那么想必也就没有这么孤独。感觉到自己之前有祖先有过同样的感觉,身后有后人可以读到我们的故事,能让我们从当下的苦难中抽离一点,权当是为了纪念和教育。

内在命运与外在命运

我一度花了四五百购置了一套三联版的北岛全集;之所以买三联版的,是因为我买不起 OUP[牛津大学出版社] 的。结果买回来,基本只看了个序:但我觉得值回票价了。

当然,在您眼里可能有别的看法,但这篇序对我来说非常好。这篇序两页 A5 大小,讲的是北岛写作的原因。北岛一开始讲他十五岁“有个作家的梦想,根本没想到多少代价”,而这梦想带他走过了五十年,人也老了(每次读到这里都忍不住说,“哈哈,你这傻逼!”)。这几十年,他干过六年混凝土工,五年铁匠,六四之后,在海外漂泊。

北岛老师一直是我少时的安慰,但是我写不出那么诗意的话,只好和您说些有的没的。除开他的生涯之外,这篇序其中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苏联作家曼德尔施塔姆的“外在命运”和“内在命运”。

外在命运,理至易明。我帅不帅,我爹阔不阔,能阔多久,这是我最直接的外在命运;更细微的外在命运也有很多,比如我擅长不擅长读书,擅长不擅长背诵词语。我的外在命运并不好,虽然家里勉强供我吃穿,但我并不富裕。我长得不帅,导致了我性生活不丰富。这些都是我的外在命运。

很多人因为外在命运选择了学电脑,当上程序员可以迅速改变下一代人的外在命运。可是我的内在命运实在是太过强大,把我的外在命运克死了。我的外在命运又不耐克,导致我现在一文不名。可是,我的内在命运让我很开心,因为它能引导我的外在命运。

十三岁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抱怨了我啥也没做,现在想来十三岁的自己真是辛苦;她说了一句,“越是到该做点什么事的年龄,越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她现在在华西读医学博士,而我傻乎乎乐呵呵地写作,文凭、钱和脸蛋,什么也没有。最终,我屈服于我的内在命运了,我也心甘情愿地加入了傻逼的行列中。

在那篇序的最后,北岛说,“很多年过去了。回头看,沿着一排暗中的街灯,两三盏灭了,郁闷中有意外的惊喜:街灯明灭,勾缀成行,为了生者和死者”。北岛的生命过去了七十多年了,而我的生命过去了二十一年……差得不多?

在这二十一年里面,我认识了一些人,也告别了其中的绝大多数。我看到身边的不幸和不公。记录这些离别和不幸,就成了我的内在命运;决心把它们写下来,是为了您可能有一天在路上一个人走着玩手机的时候,看到我的文字心生悲戚或是温暖,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当然啦,如果您愿意也让我不那么孤单,可以来函告诉我您的感受。我们的联系方式在最下面,“你写得好”或者“你写得臭”看到了都会比什么都没有感觉好得多。我保证我会回每一封信——除非我变得很有钱,外在命运突然成了金牌耐克,然后我估计会忘记这一切,嘿嘿。

写作作为一种职业

写作是枯燥的。

坦白来说,我的编辑是一位十分专业的人,不会照顾我面子。我常常欢欢喜喜地把稿子送给他看,然后一千字的稿子上面全是斑斑点点——全是对事不对人的批判。看着这些批判,自然会恼怒和伤面子——你怎么不使劲夸我?但到后面也就怪自己了。他说得都对,我不好说什么。

写作,尤其是商业写作,需要去考虑读者的感受。商业写作不是写日记——一篇文章必然是几个成分构成:论据、论点和交付[Delivery](在文学性文章中,是事件、叙事和交付)。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在发生,我们都不是上帝,也无法观察到事件全貌。描述动作和过程,这就叫事件;呈现事件想要的一面,或是按照特定顺序安排事件,这就是叙事;修辞、段落安排等等,都属于交付。一篇好的文章缺一不可。

您应该要上班,时间和精力有限——我的写作必须讨您喜欢,您才会看;我用一些技巧和幽默,您或许更能看下去。您觉得好,宣传了,我们就更多订户;大家觉得好,我们就有转化率,转化率高了,我就能去巴黎住 Le Grand 洲际套房,或者至少少挨饿——这是真实生活中的写作。

写作常常是这样的:打开电脑,打开 YouTube,干点有的没的,不情不愿地开 Word/VS Code/网页编辑器写字。好不容易憋出些想法,不论愚蠢与否,急忙忙兴冲冲地打进去:时间很快过去,我得去吃饭或是睡觉。专业性较强的写作,比如涉及到宏观经济的,需要读很多书,还要自己掏钱买数据库,研究怎么用 Excel / Python / R 做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最终形成自己能相信的观点后呈现给您看。此外,涉及到历史考据的写作,还需要买很多很多书。最后大概率写不出来,写出来了也没人看。

在自怜和疲累之中,要把事情做下去。常常想到自己的贫穷,又不情不愿地回到电脑前,把自己写到一半的想法勉勉强强写完。发给编辑一看,被他批倒批臭,收敛完情绪继续改,改到我发誓接下来半年不去写作,甚至立刻改行。最终,修改到一半没耐心了,就去出版。出版是有时间要求的:写好之前,编辑/钱包催我;写好之后,我恨不得挨家挨户敲门,催读者看我的文章。过段时间一看,看着自己写的狗屁不通的玩意,心生羞耻,想立刻改行消失。

遇到运气不好的情况,还得排版。用 LaTeX 或是 Markdown 排版是最方便的(本篇就是 Markdown),Word 稍稍麻烦一些,一些时候要用到 InDesign。用到 InDesign,就感叹自己天资驽钝,想要骂娘;如果要印刷,还有无数令人头大的细节和令我心碎的花费,按去不表。总之,写作并非是轻省的;至少对于我而言,还没有一根笔/一把键盘,一刀纸就能一遍过写出来还能赚钱的大好事。我没有天赋,只是想把这件事推动下去、做下去,为此要忍受许多无聊,还要连累我的编辑看我一鼓作气写出来,没头没脑的文字。哎呀,人活着就会麻烦别人!

写作作为一种呼召

当然啦,家长里短的事情是重要的,可是活在社会里就会看到别人的家长里短。这些家长里短,组成了社区、社会、国家和政治。改名的时候,我是按照 London Review of Books 改的。London / New York / Paris Review of Books 是比较出名的英文文学评论期刊,当然也有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这种法文的。我做不到这些——我出生的城市是个小地方,我也没能代表什么,因此不敢用地名。既然如此,我代表不了别人,可以代表苏苏吧!于是,我们的名字就定为《苏苏文艺暨传媒评论》。

我的写作生涯是做新闻起家的。说是做新闻,其实也只是一帮朋友看着,我自己翻译、洗稿、概括然后发出去。偶尔写一些评论,就开始在小圈子里自满。后来感觉“愈是反思历史上无尽的喧闹,愈是恐惧人类事务的空虚和荒谬”。现在只想写一些传媒评论,对标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或者方可成老师的《新闻实验室》,从源头上尝试做一些改变。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一些人气,所以如果喜欢,您或许也可以把我们推荐给您的朋友。

涉及到新闻(传媒),肯定免不了做一些社会性的写作:简单来说,就是写政治。有赏脸的朋友问我,我是不是在“反复选择死亡”,就和刘晓波一样?其实我不是的,我想活着,我想变富,我想养很多猫(狗大可以不要),我不想选择死亡。只是说,从小到大都是诚实的人,也不希望为暂时没有发生的事情去思虑太多。如果哪一天我被抓了,或许就不写了吧。唉,未来的事谁知道呢?

其实我不关心政治,不关心谁执政掌权,只是到后来不得不关心,因为政治终于来关心我了。我做人有一些指导原则,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尽管对我来说并非十分高的需求,但是似乎现在没有人做得到。这个指导原则就一句话:把人当人看。

把人当人看,就意味着没有人上人,亦没有人下人。福泽谕吉说过,'Homo nec vllvs cviqvam praepositvs, nec svbditvs creatvr'(这是拉丁语的说话。意思是“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这句话到现在都被刻在庆应大学的某座教学楼上。不仅人的天赋和智性没有十分显著的区别,而且每个人都有真实的感情,需要真实的爱。职是之故,每个人的意见都很重要,都应该被社会和他人尊重,社会应当尽量体察每一个人的意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着出版和言论的自由——当然,考虑到我在中国,还须保证言论后的自由。

为了让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要让各人按照各人的意愿去接受教育,教育的成本亦要做到可以负担。为了教育后各人能尽量实现自己的潜能,就有反垄断、分配正义等等议题。总之,我觉得一个社会的底线应该是让人人都能过上有尊严、安全的生活;目标应该是让大家过上各取所需的日子,可以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做想做的事。实现这些目标,便会发展出很多理论、实践和技巧,但道理是简单的——若是我过得好,别人过得不好,我伤心。若是我过得不好,别人过得好,我也伤心:最好是大家都过得好(当然历史上也有“让大家都过得不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这就类似于知道逻辑门原理做芯片。原理的确简单,实现却是复杂,而我也只能尽量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做评论,冀望有人能听到我的话,然后做出一些改变,这些改变带动大家改变,最终实现一个大家都过得好的社会。我并不高尚,只是有什么就说什么,为此担负一些风险,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也在所难免。最终也只是想要一个有公义,有安全,没有苦难的社会。

我的梦想

倘若说我的梦想有什么,大概是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团体和社会的。

我个人的想法是通过苏文评安放一些我无处安放的念头,练练笔也好。如果讨各位喜欢了话,希望也能解决一些我本人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找份事做,但有钱更好”的心态;当然,能得到您的回应也会让苏苏特别感激:知道自己的文章能对别人产生影响或是引发别人思考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听到一些朋友说,看我的文章能让他面对他的生活舒服一丁点,我就能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是个无用的人,而开心一大会。

团体性的想法呢,是想慢慢聚集起一群人,搭建一个平台。有了平台,大家可以在开心的时候交流自己的思考,不开心的时候可以互相照拂慰藉。人毕竟是活在群体里的,无处告慰的情感,或许苏苏可以试着和您一起安放。此外,苏文评的收入会分给编辑和第三方作者,这也可以让我的朋友们开心一下,或许买张唱片。分享写作带来的感动真好,真希望可以浪费一辈子在这上面。

社会性的想法呢,其实您也看到前文说了,没有什么。如果大家能因为我的声音变得稍微和善而勇敢一些,或许心意就会传递到未来,那时候大家能过得稍微好一些,至少不那么差吧?我会很开心很开心的,因为做了帮助别人的事情,这就是一只苏存在的意义啊。

最后,写作也有一些私心,那就是如同北岛所说的,“为了生者和死者”。为了纪念那些灭掉的灯,那些遇到的人,那些相逢和离别。最终是为了我自己,为了不要忘记,为了生者和死者,为了欢笑和悲伤,为了祝祷与挽歌。

为了纪念。

(Telegram 频道 https://t.me/ReadingforaWhile ,感谢支持)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