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私人底线

                'there is some shit I will not eat' / e. e. cummings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它是自我价值和自我尊重得以实现的最低标准。这种私人底线受到社会底线的影响,但更多的时候二者并不一致。比如,当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远高于社会底线的时候,我们会由衷地感佩她面对流俗意见时岿然不动的勇气,捍卫了某种人格的纯洁。这种纯洁是理解底线之于个人的人生意义的关键,在古代它可以指灵魂的完整和和谐,在现代则表现为各种我们钦佩的美德,比如诚实,表里如一,赤子之心等等。


有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宽泛地使用“底线”一词,用来指代各种与语境相关的最低标准。因此,我们便有了居住底线,饮食底线,审美底线等等。这些标准固然重要,但它们并不是“无条件地”关乎我们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关乎我们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人。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一种更为特殊的底线;它在任何语境中都与我们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息息相关,故而享有无条件重要的地位。话句话说,一旦这种底线被突破,我们会感到自我尊严被剥夺被抹杀,自我价值被贬低被牺牲;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我们会感到自己无法和自己相处,进而因为无法自我认同而产生自我异化,乃至于葬送自我变成另外一个人。在这种语境下,新生恐怕是一个人所能加诸自身的最严峻的伤害。这便是这种特殊的私人底线的形式。


它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首先可以确认,心理障碍不足以构成这种底线。也许,触碰蟑螂会让我们感到恶心,当众演讲会让我们感到恐惧,但它们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创伤都不足以对我们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同样的,理性谬误带来的伤害也有限。也许,我们的思维逻辑混乱,无论是自我认识还是对世界的认识都充满了错误,但意识到这些混乱和错误本身并不必然威胁我们对自己最根本的认识。因为心里障碍和理性谬误都在可控制,可修正的范围内,所以我们依然可以继续生活,而不会与自己的人生感到疏离。


可如果我们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妻儿,背叛了自己珍视的朋友,我们便很难处之泰然;我们会深切地体会到一种“被剥夺感”和“幻灭感”,我们甚至会感到自己变成陌生人,自己的人生像陌生人的人生一样疏远。我们几乎无法继续生活,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才能重新开始。这对于我们理解私人底线非常有用。它说明,亲密关系是我们的人生需要捍卫的底线,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身份认同的核心的一部分;而亲密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对家人和朋友的爱与关切不能被置换,无法被还原,它们寄托了一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绝大部分想象。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一个人的私人底线捍卫的是她最重要的爱与关切。这一层底线的沦丧意味着赋予她意义的人生蓝图的毁灭,是精神意义上自我的死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