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
Robin

一個站在人文與科技交叉口的人,幻想著國人每年換一次 iPhone,而且花等值的錢在藝文消費上頭。

寫在蘋果發表會之前,我對 iPadOS 的觀點

(编辑过)
我很喜歡 iPad,從 iPad 問世不被看好,緊接著是市面上出現很多能接 USB 隨身碟的 iPad 殺手,再到 iPad 能順利使用 Microsoft Office,還有後來的 Apple Pencil、Smart Keyboard 的搭配,iPad 越來越像電腦,越來越無所不能,但終究到了一個與電腦操作邏輯「融合」的困境。
英文:Stage Manager。繁中:幕前調度。簡中:台前調度。


近日看到這則消息,文中提到因為「幕前調度( Stage Manager )的緣故,iPadOS 16 不會如期上市,我很認同裡面用到的詞彙,幕前調度的確是:confusing 令人困惑、unstable 不穩定,而且需要 makes more sense 符合使用者邏輯。

Apple will likely take extra time to tweak Stage Manager, one of the key new features of iPadOS 16 that lets users run multiple apps in floating windows for the first time on an iPad. The feature has been widely criticized for being confusing and unstable, as well as requiring an iPad with the M1 chip. According to recent rumors, Apple also has plans to introduce new iPad models in October, so holding off on releasing iPadOS 16 until then makes more sense. 


關於幕前調度,官網是這樣寫的:「這是多工處理的新方式,助你輕鬆辦妥大小事。它能依照你的需求,將視窗調整為適合的大小。同時,你還能在單一畫面中查看多個重疊排放的視窗,這也是 iPad 首見。」

我很期待 iPadOS 多工越來越強大,但不希望是朝「幕前調度」的方向發展,因此對這次的延後上市其實是有點開心,代表 Apple 設計團隊可能還在思考有沒有更好的作法。


如果你對 iPad 與電腦的差異有興趣,或是期待 iPad 能取代電腦,那以下的內容適合你觀看下去。先透過表格的方式呈現兩者的差異,再透過三個問題分享我對「幕前調度」的觀點。

iPad 就是 iPad,Mac 就是 Mac,如果讓 iPad 變的跟 Mac 一樣,那幹嘛多開發一個產品線。

iPad 是以觸控導向來設計的操作介面,而 Mac 是傳統基於鍵盤與游標來設計的介面,如果你覺得 iPad 不能幹嘛,或不好幹嘛?那不是 iPad 問題,是天生的設計邏輯不一樣,因此你要做的事情「乖乖」用電腦做就好,現在的 Mac 性能和續航力都能和 iPad 匹敵,剩下的就是「重量」還有減肥的空間了。

換句話說,選購時如果你處於猶豫不決狀態,改變提問的方式吧!

與其問「iPad 能不能做電腦的事?」不如改問「我要做的事情,用 iPad 還是 Mac 比較快、比較舒服?」,前者是工程師要煩惱的問題,後者才是花錢的你該煩惱的問題。

回到「幕前調度」這個話題,幕前調度是 iPad 引入 Mac 操作邏輯,要讓 iPad 變的更像電腦的大膽嘗試,它挑戰的不只是螢幕尺寸的極限、設計師的開發難度,更多的是挑戰使用者的「既有邏輯」和「上手能力」。


為什麼要讓 iPad 變得像電腦,要讓它能做電腦的事?

對蘋果而言:

  • 使用 iPhone 的人,就會想使用 iPad,會用 iPad 之後,換買 Mac 時學習成本會很低。
  • iPad Air 256GB +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加起來 32,880 元,能創造比 MacBook Air(M1) 30,900 還高的營業額。
  • 當消費者發現自己對 iPad 有錯誤的期待時,例如編輯大量 excel 報表,只好再去買一台 Mac,iPhone, iPad, Mac 的三套件就達成了!(Apple 多賣一台設備。YA。)

對消費者而言:

  • 買一台就夠了,節省開銷來買孩子的奶粉和尿布。
  • 能滿足工作上的生產需求,生活上也能以自在悠哉的姿勢來使用。
  • 視當天需求再決定要不要帶筆或鍵盤,生產力、創意力、行動力兼具。

為什麼 iPadOS 幕前調度( Stage Manager )讓人不滿意?

  1. 把使用者想得太聰明。
    Mac 的使用者目前都不大會使用 Space,例如溝通類的 App( iMessage、Line、Mail、Slack)放一個桌面,文書類的 App(Keynote、Word、Finder )放一個桌面,多數人仍是單一桌面做所有事情,而且是微軟式的邏輯——視窗縮小到 Dock 上頭。
  2. 設計師要使用者繞遠路。
    iPadOS 16 的網頁說「幕前調度能讓你順暢的切換App」,可是……真正快速切換 App 的方式是 Command + Tab 啊!
    設計師以為讓大家一次看到所有 App,就能方便快速切換 App,就跟你去點挫冰,一次看到滿滿檯面的配料,你眼花撩亂反而無法做出選擇。
    你需要的是懂你的老闆娘,她知道你喜歡的是紅豆、綠豆、大豆等豆類,就跟 Dock 上的右側會出現你最近開啟的 App 一樣,讓重點凸顯才是加速選擇的作法。
  3. 設計師誤解「理想的工作空間」。
    「理想的工作空間」在螢幕大小不及筆電或桌機的 iPad 上,並不是塞進所有視窗,且讓使用者縮放大小、調整位置就叫理想。
    就使用邏輯來看,我們「花在單一 App 的時間」遠大於「切換 App 的時間」,如果你一直在 iPad 上切換、整理 App 視窗,就跟一直在按電視遙控器沒兩樣,什麼也沒做到沒看到。
    意思是在螢幕不大的狀態下,設計師讓 App 視窗變小,除了限縮使用者生產力,也加大了開發者對 App 視窗配置的開發難度。


那到底 iPadOS 16 該怎麼做?

  1. 平板和電腦的螢幕大小不一樣,沒有必要套用一致的操作邏輯,更不適合一個桌面塞進所有視窗,這就像要把全家福塞進一台法拉利一起出遊,強人所難啊!
  2. 使用者要的是更直覺的操作方式,去排列所需的兩個或三個 App,而且應該維持填滿螢幕的滿版呈現模式,想想 iPad mini 如果進入幕前調度模式會發生什麼事?
  3. 一次開啟多個視窗,是因為使用者想要:「參照(比對資料或說明書)」、「拖曳(修圖並用訊息傳給朋友)」、「並行(用 Mail 寫信的同時也用 Line 溝通)」,設計師要幫忙的是:幫助使用者切換 App、或切換同一 App 裡的不同視窗,還有增加 App 之間的內容傳輸。
  4. 如果真要把 iPad 設計成跟 Mac 的桌面模式一樣,我天真的想像:不如直接讓 iPad 搭載兩個系統,開機時決定這次要跑 macOS 或 iPadOS。
  5. 或是當 iPad 接上外接螢幕時,才可以使用 macOS 的多桌面邏輯。我知道目前 iPadOS 16 已經做得到,只是為了維持好體驗,要限縮啟用的條件,畢竟當使用者想要進入傳統電腦的作業模式時,他本來就需要更寬廣的配置。



結語

我回想起大學時,自己是用 Mac mini + iPad 第一代的組合,宿舍有桌機,去圖書館或課堂則用 iPad,現在則是 iMac 24 + iPad Pro 12.9(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Apple 有完整的產品線供你「組合」,不管「幕前調度」最後會變得如何?都沒有比你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如何被完成來得重要。

藉由 iPadOS 16 延遲上市的話題,分享我對 iPad 的觀點;科技會把我們帶去何方?這是有趣的問題,同樣的,我們希望用科技把「自己」帶向何方?更是有趣且重要的問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