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nokia
Motonokia

追尋幽黯的角落。Motonokiaratio@gmail.com

中國八十年代的文化熱潮

(编辑过)
文革之後的反動

看了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魏簡《在人民之間》、馬建《非法流浪》後,對那年代中國文化熱潮的一些梳理。

上訪者,1977年11月,李曉斌,四月影會。上訪者身上別著毛主席相章

文革之後,思想鬆動,對中國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充滿了整個知識分子圈子。雖然現在都說文化熱發生在八十年代,但其實在文革結束的七十年代末就開始了。「八十年代」其實是個總稱。


比八十年代再往前早一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京東郊三里屯亮馬河畔,《今天》雜誌創刊了。

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声唱出来,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处罚。我们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为历史已经前进了。   – – 致读者 ,《今天》第一期 – –北岛


彷彿要彌補文革時期文化的荒蕪,從這時開始,中國出現了文化熱。一群年輕人擠在某個藝術人的家中,徹夜暢談文學、藝術、國是。汗味也許和煙味並存,還參雜著酒味,馬建在他的《非法流浪》曾這樣說八十年代初年輕文化人的激情:

也搞不清楚多少人有我房子的鑰匙。朋友大都在黃昏前進到屋裡比較安全,但過了半夜離開房間,安全便沒什麼保障。於是就留下來蹭睡或散開走出去,前後隔二十米,說話聲大一點也能聽見。
本來那個小院就處在眾目睽睽之下,再加上經常人來人往,又放音樂又唱歌,更成了小腳偵緝隊的監視目標。夏天我和幾個朋友喝了酒走到院裡摔跤,沒過五分鐘,公安局的警車呼嘯著停在門口,跳下來的警察把我們全部堵在屋子裡,一個個查對證件。


隨著《今天》雜誌的出現, 一個個文化活動和組織出現了。一九七九年七月,無名畫會在北海公園舉辦了非官方的展覽。緊接著年底,星星畫會在北海公園舉辦的美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八十年初,四月影會亦舉辦了文革後的第一個非官方攝影展。

四月影会作品中,把镜头对准了人,对准了社会,对准了生活的细节,抓拍所呈现出那种自然、那种真实、那种震撼,所传递的那种深沉的力量和尖锐的时代性,让我目瞪口呆。 – – 张艺谋


但思想太過勃發,那時文化人們為了辦展的權力,時常在北京街頭遊行示威,官方感到巨大的壓力。《今天》辦沒幾期隨即被政府叫停,其餘畫展、攝影會也被逐漸收攏。一連串政策出台,思想及文化空間逐漸不被允許。於是有了一九八三年的「清除精神汙染運動」。

也許我們該感謝這項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的政治運動。它把身上沒幾毛錢的馬建逼到大西部流浪,逼出了轟動一時之作《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它把高行健逼到了雲貴深山裡記錄民間歌謠、尋找自我,把高行健逼成了個流亡者,最終逼出了中文小說裡的鉅著《靈山》。

非法流浪、八十年代訪談錄


貫穿整個八十年代,整個知識界都在討論中國該前往何方。「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也可以算是黨內保守派和改革派間鬥爭的產物。運動結束的一九八四年後,可算做文化熱潮第二個時期。知識分子圍繞著滿目瘡痍的國家論戰,要怎麼救中國呢?到底是全盤西化好呢還是回頭找尋中國傳統?

這時期,知識分子的聲音真的可以上達天聽,尤其在北京,每每思想界領袖如李澤厚、劉再復等發表新書或舉辦講演會時,數萬人擠爆會場。黨內高層也有改革派及保守派之爭,各自透過關係往下支援各民間思想黨派。再看看這時期民間的思想界及文藝界,「西化派」和「中體西用派」彼此犬牙交錯,互相糾結。一九八四年,阿城發表了《棋王樹王孩子王》,可代表尋根文學的開始,多提一句,尋根文學自然是反對全盤西化的;一九八六年,劉曉波發表震驚四座的中國「三百年殖民地」的全盤西化言論;一九八八年,莫言在解放軍文藝報發表了描寫家鄉抗日的名著《紅高粱》;同年,央視紀錄片《河殤》播出,全盤否定傳統,並大聲地檢討千年以來中國文化的「劣根性」,代表著「西化派」的高潮,同時也是最終。


就在追尋西方民主自由的強烈聲音之下,以哀悼胡耀邦的名義,民運開始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