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家
情緒家

關注情緒教育的研究者、分享親身經驗的研究與實踐者。 因為口誅會與人吵不喜歡的架,所以選擇邏輯性地筆伐。https://ladyemotions.com/

關於情緒|靈性的逃避、虛榮與自我欺騙

某天讀到一篇令我特別有感的文章,用「正能量」逃避人生的女子:有種人,越追求快樂,快樂離得越遠,再加上最近讀到一些靈性書籍,發現裏頭寫得東西對照某些社會現象非常貼切,根據書上所寫,「靈性逃避」一詞由心理學家John Welwood 於1984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藉由靈性修練與信仰,來逃避處理痛苦的感覺、為解決的創傷以及成長的需求。

 

“靈性逃避”這個詞,乍看之下很玄,實際上很常見於日常生活中。


西方國家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對靈性的興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尤其是東方靈性學(我私以為是一種西方對東方文化不夠深度了解的浪漫面紗),也掀起了《秘密》等的風潮,此現象的特徵為觀念簡單、做起來容易。不是說這些觀念全是錯誤的,而是過於片面的理解和引用才是問題的原因,例如「當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你」,這種很簡單的許願方法因為邏輯(過於)簡單,因此很容易被殷殷期盼的人們所接受。

然而,如果真的只是想、什麼都不去執行,請問全世界為何要來幫助你呢?

盲目地相信,可能只是你內心對豐沛渴望的一種寄託,變成只是一種單方面的許願。而且還會一廂情願地覺得這種許願是一種交換,只選擇性地相信自己心中所想的,沒有考慮到現實。

延伸閱讀:關於情商|為何你的許願都沒成功?原來《秘密》沒告訴你的事

 

 

靈性逃避在實際生活中可見於許多方面,如果你感覺某人像下列般“怪怪的感覺”,例如:

誇張的超然態度、情緒的麻木與壓抑

我天生屬於情緒界線比較模糊的人,再加上自身人類圖情緒中心空白,容易被周遭人的情緒而影響心情,因此當我在讀到一些關於情緒勒索、課題分離以及如何劃清界限、保護自己的書時,感覺有被了解,然而了解對名詞的定義之後,接下來該如何確實的保護自己卻不會防衛過當又是一種練習,例如我在路上遇到有人乞討、或是遊民在販賣大誌時,內心竟然出現:恩這可能是他自己的果報,是他自己的金錢顯化有問題等等,卻沒有思考到有可能是社會結構導致的貧窮現象。有些修行中人修行到最後,因為刻意的不去感覺而失去了情緒的敏感度。

其實應該是要穩固自己的根基,也就是自主意識,照顧好自己的能量場,那麼就能自己決定要留或要放走各式各樣的能量,不用區分是自己的或他人的。

 

 

過度強調積極正面、詆毀或不承認自己的消極與陰暗面

市面上常見的一種現象,例如吹捧正向、冥想、正能量傳遞、販售等等,書中稱它為「可重複加熱式的”心靈知識”」(我大笑,這段解釋真的超貼切),因此當有人在網路上就隨便就用影音帶領你做“冥想”時,就需要更特別注意。

關於情緒|還在沉溺無止盡的正向思考?

 

憤怒恐懼症、盲目相信或過度氾濫的同情心

妄想自己已抵達存在(being)的更高境界

病態的斷捨離,強迫自己假裝沒有物慾、對自身定義的環保方式執著

我曾經為了逃避內心的受傷感,而硬是逼自己斷捨離與某約會對象交換的衣物,不料最後卻失敗的案例。關於情緒|斷捨離或怦然心動?重點是對待物品的態度與方式


做了很多逃避世俗的舉動,例如關係會妨礙修行,所以逃避關係經營

很多為了遁入空門修行的人,視家庭為修行的羈絆,刻意保持關係斷捨離、圖個單身清淨,誤以為對家庭“斷捨離”就可以圖個清靜,不過誠如《艾揚格傳》裡所提:

婚姻、家庭的責任並不會成為瑜伽修行的阻礙,它反而是艾揚格瑜伽道路堅實的後盾。
真正阻礙自己的,是所謂「規矩」的盲從,是強加在自身上的有色眼光。

很多在伴侶關係碰到相處障礙的人,第一時間並不會先內省是否是自己的內在狀態有問題或是應對相處出問題,而是整天嚷嚷著要恢復單身(逃避責任),然而一旦如願恢復單身,因為內在問題沒解決,就算恢復單身也沒有過得比較好;或即使踏入另外一段新關係又因沒面對自我內在問題,故態復萌、惡性循環。


看在身為單身30年以上專業戶的我,每每聽到不在單身狀態的人在抱怨單身真好時,我都覺得很好笑,講得好像只要恢復單身就可以萬事無憂,要知道單身也有單身的壞處,我在住處某晚洗澡意外跌倒之後,差點撞到頭部昏迷,回想起自己假若當下真的不幸昏迷過去,卻只有自己養的一隻貓來啃屍體的悲慘遭遇。(當下那些過往覺得單身真美好的崇高都給他放水流。)


沉溺於靈性團體之中,而妨礙了其他社交

在人生突然發生變故因而變得脆弱時,是最需要支撐的時候,而這時的人們也特別容易尋求宗教、心靈團體以及現今網路上隨手可得的片段心靈慰藉,而市面上有很多針對此現象誕生的團體,例如某種顏色的神教,或是大宗教派裡專職人員自身對教義過度且狹義的解釋,都有可能影響著尋求幫助的人們。

如果說藉由團體來拓展自身社交廣度那無可厚非,但當對方只要求你單獨專注、奉獻於他們時,就要特別注意了。這種獨斷式、冀望攫取你所有關注的”小愛”,縮限當事人社交精力與資訊來源的辨別度,讓妳的生活圈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以他們為中心。


結 論

靈修是一種使靈性達致健康平衡的積極行為,雖然宗教中常有靈修活動,但實際上靈修並不是某宗教的專屬活動,而是活動的內容之一,靈修不是比賽,也無需要刻意追求勝利方程式。

我自己平日會打坐,對我而言就像是一種日常的保養頭腦與心靈,當然自由地尋求不同的方法,去好好保養自己靈性自由,本來就是個人的選擇,修心本來就沒設固定路線,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去到最終目的地。中途改變行徑,亦無可厚非。

每人的經歷不同,感受不同,自然需求都不同。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實踐方法,主要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即使是逃避的當下的心理現象,也有所覺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自己的感覺負責。

 

出現靈性逃避現象並不可恥,但如果自身對自己的心理現象始終毫無覺察,

又何苦一直追尋所謂的”靈性覺醒”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