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laway凡心
Kaylaway凡心

期望永遠抱持一顆好奇凡心而不煩心的庸俗女子,貪新也戀舊。kaylawayay@gmail.com

用音樂打開 | 來彈奏一篇文字狂想曲

謝謝@fide用音樂打開一文的點名,閱後寫下這篇靈光乍閃的快速思緒記錄文,也許有些散亂,但匆匆記下有關音樂的片段思緒也是一種流動節奏,或許還可以妄圖用默默的文字奏出些音樂感。

1

關於寫作或閱讀的背景音樂,要純音樂,但小提琴或結他不可以,大概是音頻偏高太突出會牽引思路(純粹個人感覺無任何科學根據)。鋼琴好些,但Liszt李斯特和Chopin蕭邦不行,太炫技的琴音也很搶戲,工整的巴洛克大概是不錯的選擇,但還是要避開小提琴之類的樂器,像Bach巴哈的《Chaconne》小提琴組曲我每次聽到還是忍不住停下手頭的事。

巴哈Chaconne小提琴組曲,開首的幾組和弦已能考驗小提琴演奏功架。
李斯特《La Campanella》,以高難度聞名的鋼琴炫技神曲。

2

曾經有人跟我說過音樂只是很背景的東西,就是很配角、很佈景板,微妙的是說這番話的人偏偏很愛也很懂音樂,也不知道這麼說是為了自謙還是什麼。但事實證明音樂才不配角,這彷彿在說低音大提琴在交響樂團中是佈景板一般 (明明中提琴才是,而且佈景板本身明明也很重要,就是那種存在時你沒有察覺,它消失了就很明顯的角色。其實這樣說已經是很低估了。

3

音樂是很牽引思緒的,特別在寫詩等韻文的時候,因為這種文體本來就自帶韻律感(故名韻文,與散文相對),配對了音樂會寫得特別流暢。這時聽旋律明顯的音樂倒不窒礙,Vivaldi韋華第的《四季·夏》寫慷慨激昂的文字時份外激發文思,有時因為詩講求意境重於邏輯,這時聽有歌詞的歌也無礙腦海中的文字篩選,以前有首情詩(算是吧)就是在聽盧廣仲時寫成的。

韋華第的《四季·夏》就算不知道曲名也必定聽過,既然是熟悉曲目,可以聽聽由南韓音樂神童YoEun Seol與樂團合奏的版本,片中的她只有五歲。(直接跳到1:30就是大多數人都聽過的部分)

4

新手可以選電影或遊戲配樂,這些音樂本身就是以伴奏為目的,只要不過份勾起腦海對電影或遊戲畫面的記憶而影響寫作,都是很好的選擇。筆下內容與電影或遊戲相關的不在此限。

5

音樂可以與無法名狀的感受連繫。曾經大失戀,好友分享歌曲給我療傷,我看看歌詞似乎的確是在說自己(失戀的人都這樣),但加上旋律一聽就知道不對,明明處於如此情緒澎湃的當下我卻一點感動也沒有,還可以很抽離地擦擦眼淚說不不不這不是我的感受,甚至立刻去找了另一首說 「這才對!」話音剛落就又唏哩嘩啦的哭起來。

6

歌詞是具體的語言,音樂是隱形的催化劑;雖然對我來說其實也隱形不到哪裡去。Mahler馬勒第五號交響樂我第一次聽就聽到熱淚盈眶,一顆心揪到不能自已,也不知道為什麼。

準確來說是第五號交響樂的第四樂章,這首小柔板(adagietto)約長9至11分鐘(不同拍揮家的速度不同),此3分半節錄版是我認為網上可以找到最動人的版本之一。

7

聽著音樂寫作,在電腦鍵盤上的指尖飛馳會有種在鋼琴前彈奏的既視感,雖然鋼琴已久疏練習。聽快歌寫作思緒會加快,慢歌則緩,寫作被打斷就如演奏到一半有人在現場打噴嚏,讓人懊惱。有時打字太快電腦反應不過來卡住,忍不住在鍵盤上亂打一通,想像自己敲打出凌亂琴音作發洩,其實只有屏幕上的一堆亂碼。

8

寫到這裡時才發現正在聽的竟然是蕭邦幻想即興曲結他版(因為在讀fide的文章時原本就在聽),統統推翻了我一開首所說的選曲規則,卻又看來寫得尚算流暢,想法一個接著一個,真是自打嘴巴哈哈。但也證明沒有絕對的準則,不經意的碰撞有時會生出驚喜。

9

@梁懿說她寫作和閱讀都需要絕對的安靜,我的個人經驗是選對了音樂就是相得益彰,只要寫作主題和心情與樂曲對得上,就如都是圍繞著同一曲調(key)般,有種無比協調的共鳴。話說曾經想過寫一篇關於寫(或讀)什麼文就要配什麼音樂的文章,類似什麼菜餚該配什麼酒的food pairing概念,不過後來有點不了了之……

1960年電影《Song Without End》,港譯《一曲相思未了情》,講述殿堂級作曲及鋼琴大師李斯特的一生。

以上,全曲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