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laway凡心
Kaylaway凡心

期望永遠抱持一顆好奇凡心而不煩心的庸俗女子,貪新也戀舊。kaylawayay@gmail.com

不專注也許你會學習得更好?

Podcast這年在台灣很火紅,我最近也終於趕上了這股潮流,開始追蹤了幾個頻道。

我的個性大部分時間都比較心急,同一時間可以處理兩件事情的話,絕對不會只做一件事。耳朵在聽Podcast,雙手雙眼最好不要閒著,得要幹點什麼。

我最近的習慣是一邊聽Podcast一邊練習樂器。

Photo by Felix Koutchinski on Unsplash

很矛盾吧?想像Podcast的人聲跟音樂聲混在一起,應該既聽不進podcast講什麼,樂器也練得一塌糊塗才是。

偏偏效果好極了。

先說說我最近聽什麼Podcast。現在我主要聽的是投資理財和個人品牌經營類別,前者尤其硬知識,想像到若要我什麼都不做光坐著聽的話,應該很快就走神或是直接睡著,

後者好一點,例如徐豫(御姐愛)的Podcast就有很多故事分享,營養豐富而且不難消化。但篇幅算長,心理上還是希望能同時做點別的什麼。

作家徐豫(御姐愛)。圖片來源:作家臉書專頁

然後談談練習樂器。

先說好,若是入手一首全新樂曲,剛開始還在研習每組音符行進和摸索各種指法時,的確是不適合邊聽Podcast邊練的。然而當整首曲已基本上手,就待練得更流暢、以及衝破某幾處難關時(懂樂器的大概知道我說什麼),邊聽Podcast邊練確實比一味專心致志地練有效得多。

個人感覺是,演奏音樂非常講求一氣呵成,不似寫文章,讓你有停下來反覆雕琢的餘地。因此你越是集中,有時反而越易出錯,特別是在你經常出錯的地方。@開掛人生有一篇談學習方法的文章,當中提及的原理大概有點類近:

(二)集中模式和發散模式
這堂課特別說出大腦有兩種模式,當我們學習新的知識須要集中注意力時,大腦用的是「集中模式」,當我們放鬆睡覺時等,大腦則切換成「發散模式」,大家常會有迷思,在學習知識或解決問題時應該運用集中模思,所以往往出現遇到不懂內容或解不出題目,我們常常會一直想一直想,想不出來就放棄了,但其實遇到想不透的事,就應該把大腦切換成「發散模式」,結論是想不出來就直接去睡覺、散步或洗澡吧,之後你會發現莫名地答案就被你想出來了。這個原理是大腦在放鬆時也都在運作,放鬆時其實運作的更好。
我常常下班前會先把明天要處理的案子先快速瀏覽一遍,下班後就不會再去想這件事,然後第二天上班時,答案就會默默想出來了。很多發明家和藝術家也都是用放鬆模式來取得好的思路和靈感的。所以給你的大腦多一點放鬆時間,所有的事都會迎刃而解的。

試著將這理論不專業也不負責任地套用:當我的大腦在集中理解Podcast主持解釋「價值投資法」時,腦袋就發散地處理音樂的部分。然後許多次就是這樣,明明一直卡住打結的那幾個讓人沮喪的音符,就會一個不留神,過了。這樣反覆練習幾次,讓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把手感記住,就大功告成啦。

此外,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因為我會把喜歡的Podcast episode聽多於一次,配合反覆的樂器練習,會不知不覺將知識與旋律連繫在一起。於是每次奏到某樂段,我總會想起徐豫人生固定成本的看法;又或是每當我重溫理財學伴兩位女生分享Hilary Kramer著作《買下未來》的讀後感,耳畔就不期然響起那陣子常練的旋律。由是,似乎也加強了兩方面的記憶。

Photo by Dayne Topkin on Unsplash

話說,不是有很多人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閱讀或寫作嗎?我邊聽Podcast邊練樂器,是不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將兩者反轉而已?

若有完整的科學解說,請不吝賜教。

小小題外話:我是戴瑞典S牌入耳式耳機邊聽Podcast邊練樂器的,此款耳機高音還可以,但低音部分出了名的非常一般,所以不太適合聽音樂(我聽音樂是用德國D牌)。但這S牌耳機聽人聲不錯,夠清脆,加上它完全不具降噪功能,剛好讓我可以聽到自己的奏樂聲,還順帶令我練得大聲一些,改善一直以來不夠力、樂聲太弱的缺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