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列韵
凌列韵

一点分析哲学,一点价值理论,一点机制设计,偶尔会有键盘政治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在1919年写下了一篇名叫《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旨无非是说,所谓的“主义”流于抽象,而且比较宏大,用其来指导生活,往往不切实际,有纸上谈兵的危险。比较好的指导政治实践的方式是探索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譬如,不必谈女权,但是可以谈谈如何保障女性自由恋爱,不必谈社会主义,但是可以谈谈如何让人力车夫更好地养家糊口。

在建国后的政治风气下,胡适的这篇文章饱受批判,而我这篇小文,则是想从另一个角度,为胡适做一个短暂的辩护。

所谓的“主义”为何?实乃是意识形态,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的综合,而这正如胡适所说,是非常大而化之的。仔细想一想,不难发现,意识形态其实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一是价值预设,也即是道德命题,指的是一个人伦理学上的观点。譬如,有人认为,杀一人而救天下,可也。有人认为,杀一人而救天下,不可。其二是本体论的承诺,指的是一个人形而上学上的观点。基督徒认为,上帝存在,无神论者认为,上帝不存在。其三是经验事实,指的是一个人在科学上的观点,有人认为,进化论正确,而有人认为,进化论错误。

正是因为意识形态这个词,实则涵盖了这三个部分,因而在舆论场上,世人往往难以思考清楚。两人在意识形态上起了分歧,常常都误以为对方是和自己在伦理学上的观点不同,自己是善人,对方是恶人。实则不然,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往往都是由形而上学上的分歧和经验事实上的分歧引起的。譬如,巴布亚新几内亚上有部落名曰法雷(Fore),当地有在葬礼上食用逝者尸体的习俗。这样的习俗颇为吓人,外人初进此部落,一定以为这些原住民是道德败坏之人。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居民和这些原住民,其实并无明显的道德信念的差异。只是这些原住民持有对于某个特定经验事实的信念——他们认为食用逝者的尸体,可以增进自己的智慧。而当澳大利亚政府,向他们说明,食用尸体并不能增长人的智力,反而有传染库鲁病(一种疯牛病类似的疾病)之虞时,这样的风俗便逐渐消失。

由此可见,多研究些问题的作用也在于此,在科学和形而上学演进之时,人们之间的争论也会越来越少,既然彼此争论的问题,有了一个公认的正确答案,那大家何必再吵?当然,科学领域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的,而形而上学领域是否有一个唯一确定的答案,是颇成疑问的,但是至少,在当代,大家已经趋向于某种自然主义(naturalism)的看法,相信某些超自然的实体(譬如上帝,独角兽,地精哥布林)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多研究些问题,能够让大家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对于道德命题的争论上,而高谈主义,笼统地谈论意识形态整体,只会遮蔽人们的心智,让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的人误解分歧究竟在何处,那么世间分歧会越来越多。胡适之正确,也在于此。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