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2727.matters
chan2727.matters

有朋自遠方來

閱讀理解

如果你拿到0-1分的話,可能因為你太久沒有做閱讀理解的測驗,或者看書的時候追求速看,沒有時間細讀、思考。建議可以找一些初中的練習做一下,讓我們練習一下專注閱讀。

請先閱讀以下一段文章,然後回答問題。

「...為什麼我可以看漫畫看這麼快?最近我剛重看了一部漫畫,當我在手機滑到最後一頁角色們的「大合照」,我看了大概兩分多鐘。突然察覺,以前看這一頁的結局時,應該三秒之後就關掉視窗,再打開新的漫畫連結。然後,我想起了一直以來,當我看到某些完全沒有對白的集數,裡面只有角色打鬥的場面、背景的描畫,我也是滑得飛快,毫不猶豫。

…這樣的閱讀方式,無疑將漫畫當成一本省卻了大量文字的小說。想到這點的我,心情有點失落,有點矛盾。失落的是過去的我可能只顧著追看劇情,忽略了角色的表情、背景的細緻。矛盾的是,因為「讀」得快,所以我能夠讀到更多不同的作品。想不到現在看漫畫時也看到了自己以往的人生態度,也許是年紀大了,漫畫有點太刺激了。現在的我,閒時去看看展覽,到郊外散散步,有空時約朋友「飲吓茶」,就已經感覺很好了。」

節錄《讀漫畫》- 陳羽

試就以上節錄的章節,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為什麼作者形容自己是「讀」漫畫,而不是「看」漫畫?(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二:為什麼作者說現在漫畫對他來說有點太刺激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的試題形式,有沒有勾起了大家念書時候的回憶了?以前我讀書的時候,課本中的文章就只是為了應付作業、高中/大學考試。在我們用上數堂時間研習課文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文章類型,然後再用一個課堂或是家裡的時間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考試的時候更是可憐,哪裡有把文章細讀欣賞的國際時間?直接翻到問題的頁面,從問題之中找出需要讀的段落,跳過整篇起承轉合的精妙安排,寫下答案,然後再看下一條問題。完成「閱讀理解」後,就馬不停蹄的回答其他的問題。有時間又夠心寬的,可能會回頭看一下文章,沒有時間或是緊張成績的,跟分數沒有大關係的東西就隨它吧!

話說回來,大家做好了上面的問題了嗎?現在我來跟大家「對答案」了 (讓大家看一下正確答案) 。

問題一:為什麼作者形容自己是「讀」漫畫,而不是「看」漫畫?(2分)

作者發現自己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對白等的文字上面,令到閱讀文字的比例遠多於看圖畫等其他方面 (1分),所以「讀」的動作佔了大多數 (1分),故形容自己是「讀」漫畫而不是「看」漫畫。

問題二:為什麼作者說現在漫畫對他來說有點太刺激了?(3分)

作者提到年輕時自己閱讀漫畫的速度很快,但同時忽略了很多細節,以漫畫類比當時的生活節奏太快 (1分)。然後在前段說現在閱讀漫畫時,用了兩分鐘左右的時間只看了一版漫畫。這暗示了作者現在放慢了生活節奏,會做更多慢節奏的活動,例如看展覽、散步等 (1分)。因此,年輕時的急促節奏(看漫畫)對現在的生活來說 (1分),作者感到有點太刺激了。

大家答對了以上的問題了嗎?雖然問題下面只給了一條橫線,但是答案有好幾行,沒想到吧?你得到了多少分數了?

如果你拿到0-1分的話,可能因為你太久沒有做閱讀理解的測驗,或者看書的時候追求速看,沒有時間細讀、思考。建議可以找一些初中的練習做一下,讓我們練習一下專注閱讀。

如果你拿到2-3分的話,證明你已經有達到專注閱讀的程度。可能在一些表達邏輯的細節上沒有做仔細的推論,導致自己明白了道理,卻沒能夠完整演譯出當中的因果關係。建議可以想東西的時候用紙、筆等寫下推論的過程,有助改善邏輯的表達。

如果你已經拿到4分的話,你已經很棒了!在專注閱讀方面沒有問題,而且邏輯推論也成功做到,可能只是大意漏掉了一個答分。常說道高手之間,技巧、知識都不會相差很遠,臨場狀態就成了最後的關鍵。下次小心一點,覆檢一下就沒大礙了。

如果你拿到5分的話,恭喜你!除了閱讀集中力、邏輯都很好以外,我的文章可以成功傳遞到自己的想法、訊息給你。我實在太感動了!你簡直是我的知音人!

如果你對於以上的答案有什麼異議的話,不好意思,你是沒有方法爭論的,原因就是作為出題者的我,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我寫出來的東西,由我自己問你,再由我來告訴你答案,。這根本是沒有辦法辯駁的空間,都是我說了算,聽上去很囂張對吧?(笑)

不過大家不用太過生氣,因為這樣的閱讀理解出題方法,其實是不太可能出現在現實考試、功課裡面。想想看,我們讀的課文,有的是來自千年前文學大家,有的是二十世紀初魯迅等近代學者,難道要我們騷擾往者的休息嗎?就算是來自在世的現代文學作者,製作試卷的人也不會找他們出考卷的問題。那麼,那些問題自然就由製作試卷的人,在閱讀文章後,按他們自己的理解,設計問題,確立答案,然後讓考生們作答。看上去,這是一個標準的出題作業流程,沒什麼毛病。事實上,這可是出了個大問題。讓我們看看以下情景:

有一天,李老師在瀏覽 Matters 的時候無意中到訪了陳羽的部落客。在那少得可憐的文章之中,他覺得《讀漫畫》挺有意思。剛好一個月後要為初中二年級的中文科準備考卷,於是他私訊了我,得到了我的同意,節錄了其中兩段在閱讀理解的考核部份,並出了以下兩條問題:

問題一:為什麼作者形容自己是「讀」漫畫,而不是「看」漫畫?(2分)

問題二:為什麼作者說現在漫畫對他來說有點太刺激了?(3分)

然後他設計的答案是這樣的。

答案一:作者採用了暗喻的手法,用小說作喻體,取代本題的漫畫 (1分),所以動作描述就要由「看」改為「讀」,以配合喻體 (1分)。

答案二:作者提到漫畫中有打鬥場面 (1分),從「也許是年紀大了」可以推論,作者比起看漫畫時期的自己大了不少 (1分)。而且根據「閒時去看看展覽,到郊外散散步」可以得知,作者已經到了減少參與劇烈活動的年紀 (1分),因此作者認為現在漫畫對他來說有點太刺激,要減少接觸。

明明題目是一樣,答案卻有這麼大的分別。假如你在第一次「對答案」時成為了我的知音人,那麼在李老師的考卷裡面,怕是要吃一個「零雞蛋」了。在這個考題上面,到底誰對誰錯?

從上面的情境可見,李老師只是跟我借了文章的兩段,設計問題後並沒有找我「對答案」。因此,李老師把作者覺得錯的答案,當成正確答案去為學生們的作答評分。如此一來,作者的知音人本該是滿分狀元,卻變成零分落榜的可憐書生。除了分數以外,這也可能影響了學生們的思考判斷,誤以為我是真的這麼想怎麼辦?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李老師,又讓我們來一個撥亂反正?我們知道,李老師的正確答案,其實是他自己對《看漫畫》的見解,而因為李老師忘了問我為什麼會說這些話,所以他不可能有上面兩題的正確答案。在這個情況下要用到李老師的答案又不影響學生對我形成錯誤的看法,唯有把問題改成這樣:

問題一:你覺得李老師讀完這篇文章後,覺得有什麼原因讓作者形容自己是「讀」漫畫,而不是「看」漫畫?(2分)

問題二:你猜猜看,李老師對於作者說「現在漫畫對他來說有點太刺激了」的原因有什麼看法?(3分)

這樣修改,可以讓李老師的答案成為正確答案,因為李老師的答案,是來自李老師的看法,他是不能夠完全代表作者的立場或思考模式。每個人的經歷、知識、感受都各有不同。如果小時候我們是透過這樣的閱讀理解,被一個來自第三者的答案,判斷我們對別人的理解程度,間接限制了我們只能遵從標準答案的理解方向。現在的試題模式,真的可以叫閱讀理解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