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沛皇
報導者深度專題攝影工作坊參與心得
報導者舉辦「深度專題攝影工作坊」已進入第四期,今年發表作品豐富,分成「關於動物、水與土」、「關於人、信念與記憶」、「關於生命、生存與死亡」三組三個時段發表。一人二十分鐘、團體討論四十分鐘,有些人講不滿、有些組討論不夠,從拍攝主題可以明顯感受到討論的熱絡度。

我只想要一個家:天龍房屋「隆重開幕」
天龍房屋內部展設。2021年1月6日文、圖/陳沛皇 經過一個多月的募資,天龍房屋實體店面落成,今(6日)舉辦開幕。主辦單位以傳統房仲業流行「俗擱有力」的方式作為揭幕儀式,並邀請跨黨派政治人物蒞臨現場。天龍房屋將議題與藝術結合,以「反諷的假房仲店面」展示最真實的居住需求,凝聚大眾意...

賣書之外,更尋盼不同未來的可能——本土書店作為改變的基地
「台灣e店」櫃檯後方掛有許多裝飾,多半與台灣有關。「會建議你們先到書店參觀看看,主要是因為頭家比較能接受實際相處了解過的人士進行約訪。」約訪詢問送出後,得到這樣的訊息,於是我選擇一個平日晚上前往位於新生南路巷弄內的「台灣e店」。走進書店,座座書櫃映入眼簾,最入口處擺著最近反送中事件相關的書籍。

圖輯:同志遊行中的「凝視」
2019年10月26日 文、圖/陳沛皇 「鏡子的真正功能是讓女性成為共犯,和男人一樣,首先把她自己當作一種景觀。」這是約翰·伯格如何談論「男性凝視」,在其《觀看的方式》一書第三章的導言。拿來處理對於同志的凝視可能無法完全套用,但我認為每年的同志遊行,其實存在著許多「凝視」。

同性婚姻合法化後,我們為什麼還出來遊行?
2019年10月26日 文、圖/陳沛皇 2018年是臺灣的公投元年,接近十項公投案集中於年底大選,而其中關於「同性婚姻」就包含三項。公投結果讓臺灣大多進步派失望,不少同性戀者也失去即將到來的權利。不過,隨後的大法官釋憲,進而到五月底的立法院通過釋字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好像洗了一場...

2019夢想嘉年華:所謂的「夢想」是怎麼組構的?
2019年10月21日 文、圖/陳沛皇 色彩充斥著捷運忠孝敦化站一帶,成排花車、表演者以及觀看的群眾讓平時的道路增添樂趣。今天(19)是夢想嘉年華舉辦至今的第十七個年頭,是台灣行之有年的嘉年華。活動最早的起源是一位汐止建商希望能讓自己家鄉汐止的民眾更加凝聚,在他推行社區營造時發想的點子。

2019白晝之夜
2019年10月8日 文、圖/陳沛皇 白晝之夜引進至今已是第四屆,兩天前在捷運劍南路站一帶完美落幕。「白晝之夜根基於『都市創新』及『公共空間設計』兩大核心概念」,主辦單位妥善利用大型建築物前廣場或是公園空地,呈列各種裝置藝術。此外,也有固定時段的行動藝術表演者會在已封路的道路上與觀眾進行近距表演。

公館連儂牆的最後一日——遍地開花,將連儂精神延續
2019年9月1日 文、圖/陳沛皇 台灣大學前的公館地下道,一頭坐著一位彈吉他賣藝的長者,隨著吉他旋律,大批群眾湧進地下道。今天,是公館連儂牆的「最後一日」。連儂的誕生——表達最真實的聲音「連儂」其實是音樂人John Lennon的姓氏,最早是捷克群眾不滿政府,在當地一座牆上寫滿他的歌詞以及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