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用演化來解釋Matters上的內容競爭?

這是一篇關於Matters生態的簡單回應,思慮不週,僅是把回應內容整理成文,但還是提醒閱讀請以贊賞回饋。

@Naturalman 在文章中討論「Matters太多討拍文」不利創意內容的生態。
@zooman 在文章中提出演化觀點:從「多樣性」的立場,太多討拍文的現象本就會依照自然選擇逐漸淘汰。

我嘗試釐清一些理解這個問題的背景脈絡,也順便科普一下對演化論的認識。

首先,由於「討拍文」(或任何被認為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反餽的內容)缺乏清楚的定義,我自然反對對於這類內容的控管,因為這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我也認為以演化為模組來討論Matters的內容生態是存在盲點的。


我嘗試描述關於演化與多樣性的假設:

Matters上面一篇篇的內容是各種物種(雖然更正確的描述是基因,寫作者才是物種,但我們先不這麼「精準」)。那麼,這一篇篇的內容透過自然選擇就應該會依循「適者生存」的法則逐漸淘汰掉某些內容。也因為在這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中,越有多樣性就越有利於創新,因此,我們不應刻意限制某類型的內容,而是鼓勵多樣性並透過自然選擇去篩選。

這個假設有兩個部份需要解釋。




第一,是它的前提有缺漏。
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環境」是基本資源,那麼在Matters上的基本資源是什麼呢?是使用者的「贊賞」。這個假設中內容是否存活依賴的基本資源就是使用者的贊賞,所以,如果我們要讓Matters這個生態系中的內容,能依照演化的法則前進(連帶地,也能獲得多樣性帶來的優勢),「贊賞」此一資源的運作方式本身才是推動「適者生存」的關鍵因素。

我尚無機會實施操作型的實驗設計,不過,我們必須要問:


1. 我們給出的贊賞真的鼓勵多樣性嗎?

我想,只有一定程度內是的。根據研究顯示,Matters若以知識份子的公共空間為理想,那麼有一定程度的「異議」應該會得到贊賞,只是這樣的贊賞肯定也有一個臨界值(我自己的使用經驗是大概給1-3贊賞,而我還算非常喜歡反對意見的); 另外,一些不夠主流的內容也可能獲得一些「禮貌性/自尊性」的贊賞,例如我已經是文藝類專業了,但在Matters看到短篇小說,我大概也只會給1-2個贊賞以表示「我認為Matters需要這樣的內容」(這方面我就顯得有點嚴苛,不知其它使用者會給多少)。
上述:「與我意見不同者」和「我其實不感興趣但我希望這樣的內容存在」獲得這樣的贊賞數,就是內容們在「適者生存」時得到的「資源」而這足以讓內容存活嗎?這符合使用者(特別是贊賞公民們)理想的資訊環境嗎?

我認為大家可以想一想進而改變自己給予贊賞的習慣。

2. 「資源」分配得合理嗎?
這個問題討論得比較多,那就是「贊賞」這個行為既然成為給予資源的機制,那我們就該關心目前的機制是否如實反應讀者對內容的「需求」。
我只提兩點:
第一,看到有意思、引發爭議、創新式的發想,資源的分配並不合理,倘若一篇文章能引來許多的關聯文回應、有一長串的對話...那麼發想者並沒有獲得回饋。
第二,我認為是硬傷,我下文會解釋「理性」有多麼困難,而一篇文章獲得「收藏」大概是對文章內容有很高的贊許,不過,被收藏的文章卻往往沒有實質的收穫。


另一個關於前述假設需要說明的就是:適者生存很大概率不會帶來「優質」...
如果我學以實證方法研究創造力,那麼我最大的心得之一是:演化永遠最獎勵平庸

前面關於「適者生存」與「多樣性優勢」的假設中,即便運作得宜,但離我們內心對「優質」的想像仍然相去甚遠,文末我會附一支舞蹈的連結,我原本想要在Matters上寫作這支舞蹈的評論,我想,很多人也會認為在一個「優質」的平台有舞蹈評論是很棒的,不過,Matters就是不利這樣的內容存在

那麼Matters上內容的演化又鼓勵了什麼樣的內容呢?
我想回到最初關於「討拍文」的命題。

我說過我不太確定到底怎樣的文章叫做「討拍」,不過,從這個字彙的用法顯然它有著很明顯的情感因素,Daniel Kahneman的研究告訴我們,我們並不如自己以為的那麼常使用「理性」(運算數學就真的有使用理性,很多「理性討論」則其實一點也不理性...)

他的研究比較嚴謹的把依賴情緒、偏好的這個認知歷程稱作System 1,而數學運算會動用的那個稱作System 2,Johnathan Haidt則比較殘酷直白的說明對於各種政治/宗教或群體之事的辯論總是「直覺先來,邏輯推論後到」:亦即,我們的「理性討論」其實都服務於System 1 的判斷。

我們合理的判斷,只要文章取悅了你的System 1,你很大機率會給予他很多贊賞,如果Matters的內容按照演化來運作,那麼,很高的機率這些給予強大情感刺激的文章就會佔有很高的比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文章一開始提到@Naturalman 和@zooman的觀點非但沒有相互衝突,反而非常一致:「討拍」(或任何含有情感要素的內容),在Matters上更容易存活,畢竟,「演化」是一種中性機制,它可不保證會變得「更好」,相反地,「太好」其實不容易存活。

--

我仍想測試在Matters上是否有可能得到贊助而寫作文章,我附上自己的Liker ID,希望會有閱讀者願意資助Liker Coin 經留言指定特定類型的內容。(我在Note提到的或是我曾發表過的文章相關領域都可以)



Note:
1. 我非常推廣要evolution 應該翻成 「演化」而非「進化」,後者帶有進步意味並不正確。另一個翻譯更正則是「天擇」應該用「自然選擇」取代,這同樣比較沒有價值判斷的意味。

2. 這篇文章中所解釋關於演化論的「環境資源」是古典的概念:亦即環境資源是固定的,而物種彼此競爭。但是,另一種更好的概念來理解Matters是環境與物種之間是互為主體的,某物種得以生存而該物種的生存也改變了「資源」的樣貌,但用在一篇小文章中這個概念比較複雜,我就在此提一下,有興趣的人可以留言我會提供一些可以讀的東西。

3.我也想過,把創作者比喻為「物種」,而內容則是「基因」,並且採用Richard Dawkins 的概念來解釋,不過也同樣因為太過...費心,所以就略過不採用。

4.  Daniel Kahneman 刻意中性化 System 1 和 System 2 的命名,但他們通常被分為感性和理性,作為高攀他的徒孫,我還是採用這種中性化的說法,以避免大家讚揚理性而貶抑感性。(這也是洪蘭女士的中譯本名為「快思慢想」同時被批評/可以被原諒的理由)

5. 以下是我曾經想寫的舞作 Rosas danst Rosas的舞蹈電影,請欣賞這種非常女性主義+極簡+表現主義的混合體。她們也將是新版西城故事的編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