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音社
嵐音社

嵐音社, 生活音樂提案顧問, 致力於音樂與生活寫作,以及大提琴教學。歡迎一鍵追蹤嵐音社的各平台動態: https://qrco.de/bbBcnF

[喝咖啡聊音樂] 巴哈以前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1 (Mr. de Sainte Colombe le fils:Pieces de viole)

說到大提琴,可能會出現幾個名詞:

Violoncello:從提琴家族(Violin family)發展而來的現代大提琴
Viola da gamba:屬於維奧拉提琴家族(Viol、Viola)的腿夾式古大提琴

前者音色宏亮,後者渾厚低沉,因此有許多人在聆聽巴哈時期以前作品時,偏好選擇Viola da gamba系列樂器的演奏版本,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古樂派」。

今天來聽聽這張由古大提琴家Jordi Savall所演奏的,創作於17世紀、巴哈以前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Les Six Suittes pour Basse de Viole seule》(六首無伴奏低音維奧拉提琴組曲):

今天喝咖啡,聽這張《Les Six Suittes pour Basse de Viole seule》

歡迎在Spotify上聆聽。

今天窗外下著雨,適合聽聽低沉、寧靜的音樂,所以選了這張無伴奏專輯。

古大提琴家Jordi Savall對西方傳統音樂有非常深厚的研究與演奏內涵,不但錄製了100多張的專輯,更成立了Alia Vox唱片公司,來錄製、發行更多歐洲19以前的大量作品!

聆聽古大提琴,最有趣的就是弦和指板的震動,還有手指打在指板上的聲音,非常清楚。如果看到專輯內頁,或是看過Viola da gamba樂器的照片,會發現它和現代大提琴(Cello)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6~7根弦,而且指板還有格子。

Jordi Saval拉奏1697年製的Basse de Viole

而這套作品,來自於法國17世紀的大提琴家聖.科隆貝(Sainte Colombe)的兒子之手。Sainte Colombe的名聲可能已經有人聽過,如果看過1992年凱薩大獎得獎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s matins du monde,又譯作「世界的每一個早晨」),應該已經領略過Sainte Colombe音樂的美妙。

然而世人對Sainte Colombe的兒子所知甚少,我認為,只能從這套無伴奏組曲來窺探他的才華:

CD1:

曲目1~9:第四號e小調組曲
曲目10~13:第二號a小調組曲
曲目14~19:第五號b小調組曲

CD2:

曲目1~7:第一號g小調組曲
曲目8~15:第三號F大調組曲
曲目16~18:第六號f小調組曲

六套組曲當中有五套是小調!所以聽起來較為深沉、悲傷。熟知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朋友應該會發現,這套作品並不像巴哈的那樣,每套組曲的樂章數都相同。反而自由地增減一些舞曲,甚至只有第二、五號有前奏曲,其他則無。

個人非常喜愛第一號組曲,因為有著巴哈作品味道;而最特別的,要算是第六號組曲,最後一個樂章是名為「聖.科隆貝之墓」(Tombeau por Mr. de Ste Colombe)的類幻想曲,還有人頌詩;每頌一段,樂曲就變換一次風格,實在令人驚艷!

無論如何,從這套作品已經可以看出巴哈創作無伴奏組曲的雛形,這樣的作品不該被埋沒,無論是歷史上的意義,以及其特有的自由度所創造出來的美感。


Mr. de Sainte Colombe le fils:《Pieces de viole》

歡迎在Matters追蹤#嵐音社

在各平台追蹤嵐音社:

https://qrco.de/bbBcnF

在各音樂串流平台,欣賞我們的作品:

https://qrco.de/bbBbzP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您贊助我們,或是成為「讚賞公民」,並按下下面的「Like」5下,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謝謝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