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a

@Abigail

莊嚴的鞭打與即興的凌虐:家暴的“現代化”

在我看來,從“莊嚴的鞭打”到“即興的凌虐”便是所謂家暴的“現代化”。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的暴力由一種有規律和章程(家法或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的儀式性行為變成了一種即興的、不可預測的災難。我們用了幾代人的時間把鞭打變得不再莊嚴,可是我們要用多久才能消除這種更為可怕的即興的凌虐呢?

所謂“天才”

在Aeon Magazine讀了一篇關於“天才”的文章,作者是耶魯大學音樂系的榮休教授Craig Wright, 去年剛出版一本亞馬遜暢銷書"The Hidden Habits of Genius"(天才的秘密習慣)。果然西方媒體世界也從來不乏標題黨,我讀的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W...

階級意識不是知識,而是習慣 | 以及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公民社會

2021年讀完的第一本書不是我覬覦已久的愛麗絲門羅短篇小說集,不是開啟讀書計劃後第一本翻開的《全球通史》,也不是擺在床頭的《龍飛鳳舞》,而是這本計劃外的小書——《工人看電影》。工人看電影(台灣工運雜誌社1994)這本書的文字平實無華,不賣弄文學素養也不炫耀理論深度,而是力求從工人的視角出發來解讀和批判影片和電影產業。

“民粹”是莫蘭迪色系的

究竟什麼樣的人會支持特朗普?究竟什麼樣的人會支持莫迪?究竟什麼樣的人會支持杜特爾特?究竟什麼樣的人會支持普丁?究竟什麼樣的人會支持韓國瑜?究竟什麼樣的人會支持中共?答案可以很簡單:烏合之眾。他們可以是民粹主義者,可以是中下階層、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士,可以是信息閉塞或被假消息和宣傳蒙...

散後,可不可以對彼此保留一點溫柔

昨晚,在好多場不大不小的雨後潮濕而冷清的香港,我和其他三個深黃的大陸“新移民”朋友一起看了獨立電影節倒數第二場加映電影,散後。新移民要加引號是因為我們中時間長的來港五年,短的才來港才不到一年,都還沒有拿到永居。電影結束後與導演的問答環節中,我和其中一個朋友各用粵語問了一個問題,他...

戒斷“洗腦”

最近放寒假回到了家鄉,中國大陸的一個北方小城。半個月前,我去一家理髮店燙髮。洗頭小哥熱情地和我閒聊,問道,“你工作了?” 我說:“還沒,在讀研究生。” “怎麼這麼早就放假了?” “在香港讀,放假比較早。” “... ...” 我感受到了他的欲言又止,卻懶得問他想說什麼——無非是什...

致命女人與82年生的金智英

最近看了兩部關於女性的影視作品,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和82年生的金智英。一部是關於grrrl power大殺四方的爽劇,一部是把殘酷的現實平鋪在人面前的現實電影。看完致命女人後,我像打了鸡血一樣把Simone設成了自己的頭像,就像是要以此來作為自己的獨立宣言。

Quora的實名政策是否已成為討論中國問題時的反蒙面法

昨晚睡前收到Quora推送的一條回答,問題本身就帶著有色眼鏡“香港的區選結果代表什麼?是否代表社會不安和暴動將會繼續?”,推送給我的回答則是赤裸裸的小粉紅邏輯,開頭即表明中國不care香港,也不覺得香港的運動會影響內地,因為香港的民主運動是盲目的,而中國人則是在理智地愛國……其他...

我們都是異鄉人——中大校長見面會後記

幾天前收到中大的郵件,邀請學生們與段崇智校長見面,探討香港時事。郵件中標註的語言是粵語,普通話和英文。抱著對一場理性多元的討論的期待,我冒著八號風球留下的不大不小的雨從旺角跑回了中大。會面的地點是一個擺滿椅子的籃球場,未進門就能看到一片黑衫和幾頂黃色的工人帽,是示威的色調。

对于七一”暴动“的一点思考

注:文中通篇將七一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大樓的事件稱為”暴動“,並無否定之意,因我個人認為”暴動“一詞並非貶義。七月一日,本是中港權貴精英們彈冠相慶的好日子,卻被民眾的遊行搶了熱點,令人快意。高官顯貴們畏縮在會展中心看升旗視頻也是件讓人痛快的事情。

從雨傘到反送中——一個來港5年的陸生的心路歷程

來香港5年了,從雨傘運動時的小粉紅到現在反送中遊行的參與者,我想記錄一下自己的思考。無法在其他平台放下戒心表達自己的政見,於是想到了註冊已久卻遲遲沒有用過的Matters,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個講政治也不會顯得geek,反送中也不會被查水錶的平台。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