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瓊
張淑瓊

童書推廣人。說書人。說故事的人。

童書裡的荒漠甘泉09月23日

(编辑过)
09月23日的荒漠甘泉,經文是:「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七章 38 節)

分享裡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流出活水的江河來呢?」作者說:那是因為我們「只受不給」的緣故。確實,只會「拿」卻不會「給」,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因為我們放眼所看見的世界法則就是如此,人們就以為這是對的。

但上帝的法則卻不是如此。神說:有「給」的就有給你的,並且是加倍的得到。神的法則從古到今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誤把錯謬的事情看為正道的愚拙。在這個習慣「抓」的世代,人們總是說不夠!不夠!不夠!在不斷強調CP值要「高」的背後,沒有人去細究什麼被犧牲而變「低」了。


上次讀今天的荒漠甘泉分享,讓我想到李歐尼的作品《這是我的》。這一次我找到另一本繪本《給還是拿》來對照。一位老農夫要去蘋果園摘蘋果的時候,遇到一個小矮人名叫「拿」,「拿」跟老農夫說,如果你聽我的,你的人生就會變美好。當他們摘了蘋果一起回家,遇到種南瓜的鄰居老婆婆,老婆婆問老農夫要不要拿些南瓜回去,「拿」馬上要老農夫把全部的南瓜都拿走,還要他聽老婆婆的意見回去煮成南瓜湯,更建議他接下來走路回家,老農夫揹著又大又重的南瓜回家全部做成南瓜湯,可是農夫其實不愛喝南瓜湯,於是他餓著肚子上床睡覺。第二天早上農夫氣得把小矮人「拿」給趕走。

不過老農夫沒學到教訓,這一次他遇到另一個小矮人「給」,「給」說聽我的,你的人生就會變甜美。老農夫摘完蘋果,遇到了豬農,「給」要老農夫把所有的蘋果給豬農,還要他給農夫許多建議。老農夫真的一股腦兒的拋出一籮筐的建議,這些有的沒有的建議把豬農給嚇跑了。那天晚上農夫什麼都沒有,又餓著肚子睡覺。第二天他又氣得把「給」趕走。

等他去蘋果園摘完蘋果,他聽到了一陣吵鬧聲,原來是「給」和「拿」在吵架。老農夫決定把兩個小矮人拎到蘋果簍上,一起帶回家。當他們路過磨坊,農夫跟磨坊主人互相交換了麵粉和蘋果,又在彼此建議之下,把交換來的麵粉做成麵糰,蘋果做成蘋果泥。

當老農夫回到家,耳朵聽著吵鬧的「給比較好」、「拿比較好」,突然,老農夫有個好主意,他把麵糰和蘋果泥放在一起,做成了蘋果派。故事的最後,老農夫和他的小狗,還有小矮人「給」和「拿」一起享用了蘋果派。

多麼有意思的故事,不要全部「拿」,也不要一昧的「給」,有時給,有時拿。在該給的時候不吝於給,在該拿的時候,不羞於拿。透過今天的甘泉分享,我們得著提醒,不要「只受不給」。透過今天的繪本內容,我們又學到另一個重要的提醒:要有給有拿,人生才會變得又美好又甜美。你說是不是!

#9月23日的荒漠甘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