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
李晓明

李晓明 资深科学记者。关注科学与人,科学与社会界面的广泛互动。

学术不端惩处不力危及中国科研基石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但是近年来中国科技界学术不端行为此起彼伏,如韩春雨论文撤稿事件、李红良22篇论文涉嫌造假事件,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严重侵蚀了学术诚信的底线,但并未得到真正的惩处。

最近河北科技大学历时2年多搞出来的所谓学术调查在周五深夜公布,500多字的调查消息没有披露任何调查细节,却认为“未发现韩春雨主观造假”,令舆论哗然。该校虽然公布了调查结论,韩春雨本人也撤回了本人因此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是一种进步,但调查学术不端事件的方式无法令人信服,创造出来的无主观造假的新词汇也被吐槽。如此调查方式和结论让人失望。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武汉大学长江学者李红良持续17年涉嫌用图片造假等低级手段一步步获取学术资源和荣誉,在被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多次刊文曝光后,武汉大学却充耳不闻,迄今未见实际调查行动。

中国科研投入最近20年得到了非常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频发的学术不端事件正在削弱中国科研创新的基石。近些年中国科技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向来声称严办,从科技部、基金委、教育部、科学院、工程院,到今年五月底中办国办联合发文强调科研诚信建设,多年来一再强调的“零容忍”,却难以落实。 如果在以求是为使命的科研界尚且不能扭转有法不依的势头,带坏了风气,破坏了规则,鼓励了造假者,则必然影响中国科研创新的氛围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