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树
ww树

创作 就是反抗

我被浪潮狠狠trigger了 pt.1

在大陆长大的人,哪一个曾不是小粉红?

浪潮,Die Welle, 2008年德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个高中历史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对独裁政府有更深的体会,且为了证明“纳粹主义从未远去”。所以他用一周的时间把一个大概30个人的班级规训为了一支极有集体共同荣辱感的组织,名为浪潮。

看这部电影时,我才发现自己对曾经习以为常的行为和话语有那么强烈的恐惧和羞耻。

大概三年前,我八岁的妹妹上了学回家,看到电视上在播关于俄国的新闻。她指着电视大喊,“俄国是我们中国的好朋友!我想去俄国住酒店!” 我和母父都有些许惊讶,因为我们家并不常谈政治,更别提在我妹妹面前讨论国际关系。妹妹喊完那句后,歪头思索了一会儿,大概是在试着回忆在学校里老师同学们还说了哪些国家。她说,“小日本都是日本鬼子。我讨厌日本。” 我们另三个人表情都不太一样:爸爸一脸欣慰,说着“对,日本鬼子都该挨打!”;妈妈有些迟疑,“学校那么早就教这些吗?”;上国际高中的我着急又无奈,“我不太赞成这样说...”

单一的,偏见的,根据共产党设定的意识形态而划分的政治思想,从小就根植在我们的脑袋里。意识形态的管理最离不开集体意识的构建,也就是民族主义的根基。从幼儿园开始,小孩们就被要求守纪律,不能“疯跑疯玩”。小学的记忆我更清晰些,我上的是一间公立小学,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都不一样,更有多样性。上课铃响时所有人要立刻坐回座位,双臂交叠在一起,头趴在手臂上,统一朝向右边,这个姿势叫作静息。一句话也不能说,一旦被老师发现就要被罚站或者被骂。

老师进教室后,纪律委员/班长会喊,“321!” 我们回答“请静息。” ta喊“123!” 我们答“请坐端。” 于是我们直起身子,端坐。 “起立!” 我们刷啦啦站起。“敬礼!” “老--师--好--”,鞠躬九十度。 有的老师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好,请坐。” 有些老师会从保温杯里啜一口水后点两下头,就是回应了。回答问题要举手起立,出去上厕所要报告,回班上也要喊报告。每个人的成绩大都会被明示用于互相比较,班级也被打分,安静程度,校服着装率,教室卫生,出勤率......

我们需要纪律,需要规训,需要认同,需要集体,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我的个人价值感牢牢地与班级,学校,城市,国家,党,绑在一起。从哪一刻开始解绑的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