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不定时更新,等灵感当中

住房面积限制了国人消费

狭窄的居住空间限制了中国人的消费

最近有人安利了一本书,《生态社会人口论》,作者有一段关于国人为啥消费不起来,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非常新颖,意思就是,住房面积限制了大家的消费能力。

把一切经济学家们的书都扔到一边去,看看自己住的房子就该明白:已经升级到天花板了,还往哪里升?

限定在这个蜗居的空间范围里,就算给你1000万、1个亿,你又能正常地去多买多少东西?

一个住宅的房间空间不可能像仓库一样塞满,它们80%,甚至90%以上的空间必须空出来,以供人在里面能够自由地活动。剩下10%-20%(称作是"居住空间消费利用率")可以买东西去填充和装饰。

如果房间层高为2米,面积以100平方米计算,总体积就是200立方米。10%-20%可用作消费的空间就是20-40立方米。人们可以购买和消费的物品极限就是把这20-40立方米左右的空间填满。

以数学公式表示就是:非房产类物品消费空间极限=居住面积X房间层高X居住空间消费利用率。

我们把这个公式称为"人口消费空间极限方程"。

在中国每户也就20-40立方米左右的非房产类物品消费空间极限里,放下餐桌、沙发、衣柜之后,还剩多少地方可放心爱的摆件、钢琴、绘画、乒乓球桌、篮球架、业余天文望远镜、烧烤箱及配套设备、业务爱好工作间、纪念品收藏品?更别想奢谈在家里邀请朋友开派对,办烧烤晚会了。

那要说了,中国不缺房子呀。据任泽平团队在2023年1月发布的《中国住房存量研究报告》显示,1978-2020年中国城镇住宅存量从不到14亿平方米增至313.2亿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8.1平方米增至34.7平方米,城镇住房套数从约3100万套增至3.63亿套,套户比也从0.8增至1.09。

更不要说现在房子还在盖,剔除仍未发布2022年年报的恒大、世茂、奥园、祥生4家房企,根据媒体统计,截至2022年末,TOP50上市房企2022年土地储备总面积22亿平方米。

但是土储多,房子多,一方面不代表有人会去住,比如说现在大家还是喜欢去一线城市,在偏远山区或者小县城就是盖再多的房子,也很难吸引足够多的购房者;另一方面,也不代表人均一套,一部分人拥有很多的房子,而有一些人,压根就没有房子,资源不平均的现象还是存在。

房子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决定房价的,是房子的地段,周围有没有医院,有没有学位,有没有地铁站,配套不够好的房子,住在里面,出点啥事,都很折腾。

所以最近看到很多文章,说什么放弃一线城市的小房子,回到农村或者回到小县城,买了一套别墅、大房子,过上了惬意的田园生活,我感觉都是房地产商为了去库存的广告文吧。房子大,有小院子,田园生活是看起来很美好,请问交通是否便利,如果身体突发急症,是否周围有三甲医院可以送医治疗,小孩上学的问题如何解决?

这也就决定了,虽然大城市人多,拥挤,但是大家还是要往大城市挤,拉低了平均居住面积,没有了居住面积,自然也就不会想购物消费,自己的生存空间已经十分狭小,哪里还有位置摆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呢。

这种拥挤也体现在汽车上,大城市交通发达,地铁网络完善,买个车要找车位、每天上班下班堵2次,还有各种保养维护的费用,算下来还是打车或者公交地铁方便划算。

从互补品的角度上看也是如此,大城市空间拥挤,车位紧张,车位与汽车是互补品,找不到车位,自然也就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欲望。

现实也是如此,根据中国经济时报7月4日发的文章,对于车企来说,上一阶段的降价潮似乎刚落下帷幕,新一轮的降价潮又开始萌动。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有十几家企业提出了限时降价策略,包括吉利、东风本田、极狐等。有的车型价格甚至直降10万元,就连坚持不降价的蔚来也提出了降价3万元的方案。

文章认为,三年疫情导致消费者很多观念发生转变,少了不必要的虚荣攀比,更加务实。还有就是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从经济学上分析,汽车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供给过多,需求过少,供需失衡。从实际情况看,也是比较符合的。目前市场上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琳琅满目,可以选择的太多了,但需求并没有上来,这个时候价格就需要下调了。

汽车现在不得不降价刺激销量,说明需求减少,叠加之前淄博烧烤大热,其实并不是一个好事情,因为烧烤这种消费,对于产业发展促进较小,上下游带动企业面狭窄,带动就业也不是很明显;汽车就不一样了,生产链条长,参与企业多,产业工人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卖不动了,也许很多人要失业了。

所以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提振消费,拉动内需,也许本质上还是要平衡社会公共资源(我一直觉得发消费券治标不治本,甚至连标都治不了),且不说在三四线城市能享受到北京上海的医疗条件,能有个5成或者6成,估计有很多人也不想去北上广深挤了;如果河南江苏湖北这些地方考好大学,不说跟北京差不多吧,起码不那么卷,也许会减少很多高考移民……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哪里社会公共资源好,人就会聚集在哪里,最后拥挤,空间狭小,减少对于大件商品的消费;如果不从底层解决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可能内需的提振,会有点难。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