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採訪

評論/採訪

煮雪的人 ZhuxueDeren.eth

11 篇文章

評論/採訪

評論/採訪

更新

我們能否走出詮釋的森林:訪文化評論家宇野常寬,談《進擊的巨人》

採訪/撰文:煮雪的人刊載於《聯合文學雜誌》2023年12月號《進擊的巨人》中,沙夏父親收起從尼柯洛從手上接過的刀子,希望孩子們能夠走出森林。完結篇後篇的片尾曲也這麼唱著:「聽得見嗎?走出森林吧。」主要角色一行人經過「終末之夜」的談話後,成功走出仇恨的森林,但是我們能否走出詮釋的森林?

這一次,宮﨑駿的角色們沒有失憶:談《蒼鷺與少年》、《風起》與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宮﨑駿過往的作品有兩個矛盾。第一個矛盾,是作品中常提倡反戰與環保,卻又一再顯現宮﨑駿的軍武迷特質,兩者可以說是水火不容。2013年,宮﨑駿終於在《風起》面對這個矛盾,透過卡普羅尼之口承認了「飛機是個美麗卻受詛咒的夢想」。因此我總覺得,比《風起》更早的作品,都有部份的自欺欺人(儘管如此,我依舊最愛《魔法公主》)。

搬家日誌 Day6:序《地下文學:2023 年度自選》

  與搬家公司的員工道別,我看著白色貨車駛離。道路兩側有櫻花盛開,眼前的景象讓我想起電影《四月物語》的開頭,不,簡直與電影裡的場景無異。這裡並非現實的城市,而是一座虛擬之城,城市的構造來自居民的創造與記憶。回到新住處,我看著成堆尚未拆封的紙箱,感到一頓煩躁,決定擱下眼前的雜亂出門。

也許算是個指南:談那些日本文學改編電影

今天的觀眾就算不讀文學,也可能看過《惡人》中深津繪里與妻夫木聰一同在久石讓的配樂下走向燈塔;看過菅田將暉在《共食家族》中的情慾演出;看過《影裏》中綾野剛與松田龍平潛藏在溪流下的情愫;看過《幻之光》中腳踏車上的淺野忠信,仰望著無法企及,已然駛去的電車。

AI能否寫出一首好詩?

詩人如同販賣矛盾的商人,每完成一首作品都是在否定自己。極端一點我們甚至可以說:寫詩,就是不斷證明自己未能寫詩的過程。

人物/四個蕭宇翔:蕭宇翔談《人該如何燒錄黑暗》

訪談正式開始前我到櫃檯點了杯咖啡,回到座位上發現眼前坐著四個蕭宇翔,各自喝著不同的飲品,不僅是詩集裡,如今連現實中我也找不到蕭宇翔在何處。

讀後/小令《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與若斯諾·孟《喜劇收場》

  先前答應要幫小令與若斯諾·孟推書,結果積欠到現在,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兩本一起推(偷懶的極致)。我曾開玩笑說 好燙詩社 每次聚會都在打架,這句話有一半不是笑話,只不過我們的衝突不在拳頭,而是在如何寫詩這件事上。社員們的風格可說是南轅北轍,最大的共通點在於都喜歡吃火鍋(其實我沒問過小令喜不喜歡)。

人物/始終叛逆的日本文壇貴公子:島田雅彥

島田雅彥,一個時常出現在日本文藝雜誌上的名字,對於台灣讀者來說卻是個相當陌生的存在,至今只有《彼岸大師》與《無限卡農三部曲》在台出版。不過若說他是芥川賞的評審,台灣讀者多少能了解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

第二宇宙辭典,以及虛擬的真實化

若說NFT可能對文學帶來什麼變革,我個人則是期待「虛擬的真實化」。

觀後/語言仍有力量的時代:《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紀錄片導演問了50年後的芥正彥,三島與全共鬪是否有共通的敵人,而芥正彥的回答是「日本國」。假如他們有共通信奉的對象,我想那應該是「思考」。立場歧異的雙方沒有流於反智的攻訐,而是以思考相互說服──我認為這是當今網路時代所欠缺的。

讀後/台灣人才寫得出來的小說:李琴峰芥川賞得獎作《彼岸花盛開之島》閱讀筆記

作品中的多元族群與語言觀很接近台灣一路走來的狀態,因此可以說放眼整個世界,或者至少放眼整個東亞,《彼岸花盛開之島》無疑是台灣人才寫得出來的小說。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