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阿里

心流浪在法爾斯、黎凡特與尼羅河三角洲之間。人目前躲在台北小公寓裡。work in web3。

Web3 最具潛力社交協議 Lens Protocol 的下一步

解放 Web3 的社交潛力

訂閱《天方鏈談》電子報,與 180+ 人一起探索 Web3 與新科技。

在 Web3 的世界當中,強調去中心化以及用戶掌握數據的所有權。而社交領域是一直被投以眾多期待的一個領域,主要是因為在目前的社交平台環境,是與 Web3 精神最背道而馳的:用戶數據被平台掌握拿來化為廣告或者出售、平台之間彼此壁壘分明、演算法很糟糕等。儘管帶來前所未有的流量以及社交工具,用戶反而是最任由平台宰割的群體。

Lens Protocol 是 Web3 社交中最受到注目的協議,說他是協議因為他不直接對用戶提供服務,而是提供一套社交圖譜的底層協議,讓其他人基於這套協議打造服務。在 Lens 打造的服務上,用戶就可以把自己的社交圖譜帶到任何一個協議上的服務。用 Web2 的語言來說,想像在 Facebook 上的好友名單也可以瞬間轉移到推特,不僅好友名單,貼文內容也可以直接轉移。如果你擁有兩個以上的 Lens 服務,那麼有人追蹤你的或者按你發文讚的通知會跳出兩次。

關於 Lens 的運作細節區塊勢寫過一篇講得很清楚,這邊就不重複造輪子。

問題來了, Lens 這麼受到注目,為何很多人都沒聽過甚至沒用過呢?

主要原因在於, Lens 推出一年多了,依舊是邀請制狀態,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有辦法拿到邀請碼。因此 Lens 上面已經有好幾個社交應用,但都是門可羅雀,像是類似推特的 Orb、 Phaver、Lenster、類似 YT 的 Lenstube 等。人少是一回事,功能陽春就更別提了,不禁連 Web3 的用戶都懷疑這樣的產品要怎麼挑戰當前社交平台的壟斷地位。

不過用戶數量似乎不是 Lens 團隊擔心的點,在前幾天 7 月 17-20 所舉辦的 ETHCC 以太坊大會中,Lens 團隊宣佈了 Lens Protocol V2,加入了大量功能,這些功能的核心主要整合了大量的 Web3 應用,因而看來 Lens 即便無法挑戰既有霸主,但穩坐 Web3 世界社交領域應該還是沒問題的,而從 V2 的功能,我們也可以一窺 Web3 角度想像的社交場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

這些功能為何值得期待呢,我自己比較關注有幾個:

整合所有web3行為

在 V2 版本當中,基於 Lens 開發的 app 也能支持所有外部行為,官方稱作「Open Actions」,例如用 Lens 發文就可以讓人直接用其他外部的程式鑄造 NFT。用 Web2 來比喻,就是在 Facebook 貼文上面就可以直接在電商下單,而不用跳轉出去到電商的頁面。

其實這個功能並不是什麼巨大的創新,別人早想過了,像是 OK Contract 就提供網站直接導入的服務,用戶點一下就能進行操作,而不用開另外一個頁面到 Deapp 上面。而這步的導入顯示 Lens 想補上 Web3 主要用戶行為,官方列舉的 Open actions 包括:追蹤、鑄造或交易 NFT、加入 DAO、Gitcoin 捐贈、購買虛擬土地、加入白名單、遊戲、接收付費私訊、為 Defi 提供流動性等。

從上述這些行為可以看出,未來 Web3 的行為也都可以在 Lens 上實現,Lens 這個思路的邏輯是,過去這些行為都在各自的平台/app 上運作,缺乏彼此之間的社交互動,現在 Lens 作為 Web3 社交協議,一站式地支援他們在 lens 上面的運作。而且官方也表示支持跨鏈,意味著不同鏈的應用也都可以無縫放在 Lens 上操作,尤其是現在 L2 百家爭鳴情況下(Lens 自己本身是在 Polygon)。

創造價值

由於 Lens 上面可以做的事情大量增加了,意味著金流的流動管道也增加了, Lens 表明目標是:

「巧妙設計的獲利層(monetization layer)創造了無窮無盡的、自我持續的經濟;參與者獲得獎勵,來源得到尊重,且所有參與者在個體和整體上都受益。」

根據官方圖表,意思即為任何人在 Lens 上面創作都可以創造一個「收益體系」 ,先是在 app 上創作,接著被用戶或者演算法發掘,最後再被抖內或者以 NFT 購買產生收益,這筆收益就會被這個體系之中的所有人分潤。這套機制箱達到的目的是在這過程當中,所有參與者都能獲利,而也能追溯整個過程。

做個比較,在傳統 Web2 社交平台當中,要麼收益是廣告形式都被平台拿走,有收益的話通常是由平台方收取,再分潤給創作者,但這之間過程當中的參與者通常無法獲得任何收益。

而在過去 Web3 的體系當中,通常只實現支持者/買家和創作者之間的分潤,而發現的一方或者演算法並不會拿到收益。

Lens 這套機制是相對理想化的,不考慮現實人們的經濟行為是否真的會去給所有參與者分潤,但重點在於已經可以這麼做,剩下則交由創作者去發揮。

然而,這項功能可能也是雙面刃,意味著平台想要分潤/抽稅,也可以透過這套機制加入到分錢的過程當中。比如說,假使蘋果要求上架在 AppStore 上面的 Lens 服務也要徵收 30% 的蘋果稅,那是否蘋果寫一個智能合約插入到這套機制當中就好?

當然,存在被科技巨頭見縫插針不是否定這套機制的理由,無論如何,巨頭都有可能想辦法找到獲利的縫隙。整體來說還是正面看待 Lens 功能進一步完善。

帳號管理

第三個我認為值得關注的功能是「帳號管理」,核心在於由於 Lens 的互動基礎由區塊鏈錢包地址生成的 Hurdle 改成以 NFT 為基礎的「帳號」,因此新增了多個地址去管理一個帳號的功能(如下圖)。這項小小的變更看似沒什麼,但我認為潛力很大。

從 Web2 角度來看,這其實平凡無奇,就是把過往個人帳戶只能個人管理,改成企業帳號可以多個人管理,只是實現在區塊鏈上面而已。然而正是因為在區塊鏈上面,這個就變得有不一樣的效果。

上面提到,Lens 的作用是作為一個社交協議層,讓用戶享有社交圖譜自主,因此你的同一個帳號換到不同 Lens app ,就可以直接擁有你在其他 app 上面所有的追蹤者/被追蹤者,用來顛覆目前各個社交平台巨頭無法互通的情況。然而,我一直對這個主張有點距離感,因為我個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操作習慣反而是:不同平台發不同內容,並且可能有不同的追蹤者,例如 LinkedIn 就是職場、Instagram 為私人朋友圈、推特用英文等。我完全不希望我的社交圖譜複製到多個平台上,而我相信很多人也不想這麼做。

然而有種人會很需要這要的功能:創作者與品牌。

做為把社交平台當作工作用的人,最擔心就是平台有不利的發展導致自己商業受損,例如更改演算法、或者平台爆發災難等。然而在 Lens 就不用擔心這個,因為單一平台出事,換個平台可以直接把「客戶」也給帶過去。

多個地址管理帳號則讓企業品牌也能使用 Lens,畢竟錢包地址不像是帳號可以隨便借人用。而對於品牌來說,社交平台之間的不互通反而是挑戰,因為每次開設新平台帳號就得重新做宣傳。但在 Lens 上,企業品牌換到不同 app,可以直接把社交圖譜帶過去,甚至內容都一併直接過去。

更進一步想,若是有企業品牌想要基於 Lens 打造自己的專屬會員 app ,也不用再花大把行銷預算請大家加入會員, 會員就直接在上面了。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情況,現實情況是目前 Lens 只有很少數的用戶,但我們確實透過 Lens 想像不一樣的社交未來。而如果你是創作者或是品牌,更值得關注這樣的發展。

結論

訂閱《天方鏈談》電子報,與 180+ 人一起探索 Web3 與新科技。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