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眼
文明之眼

《推背圖》第47象:約五百年後 讖曰:偃武修文,紫微星明,匹夫有責,一言為君 頌曰:無王無帝定乾坤,來自田間第一人;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星際旅行】下篇

地球文明何時才能在星際航行?星際旅行與穿越時空有何風險?51區黑科技是否能圓星際旅行之夢?如何才能安全地跨宇宙航行?

三倍於木星直徑的巨型飛船,才有橫跨大洋的船艦氣派,一般星際行星約如木星大小,能有這樣的規模,航行星際才夠穩健;規模如此宏大的原因,如前所述,裡面一定包括了與其相關的一切,即便因高速而跨越時間也無妨。

在太陽旁「加油」的大蝌蚪

直徑是木星三倍大的宇航星確實不可思議,但星際探索估計至少要有月球這麼大才行,若只是在銀河系內恆星系間航行,大概像科幻片中的超大型飛船就行;因此,地球文明數百年後或可在恆星間旅行,而數萬年後或可在星際間旅行。

但極端的地球人哪裡等得了數百年,恨不得馬上出發,拿著救生圈與幾根浮木就衝向大海;或許是因為研究過飛碟殘骸,從而產生許多黑科技讓人有些飄了,居然打起扭曲時空甚至剝離時空的念頭,卻不知道其中蘊含的凶險。

假設泡沫場域的時空被成功剝離,但卻無法與其他時空完美契合,此時這小小的泡沫場域將成為旅行者的囚牢,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地永恆受困;倘若宇宙意識在這個囚徒,那便是全宇宙的災難,就像邏輯出問題的當機,直到整台電腦燒掉。

因此,路能通雖遠也近,路不通雖近也遠,直接跳崖的事最好別幹,別個能跳是因為他們能飛;那個三倍木星直徑的宇航星,就是星際航行的最好標竿,穩健坦蕩地發展走一條康莊大道,遠勝於抄小路走捷徑倉促跳崖。

2012年3月11日太陽左下方,貌似大蝌蚪的宇航星,不算超過體長的尾巴,光是球狀本體的直徑就超過木星三倍,5小時內,從靜止到抽離,約一百萬公里,其平均速度約音速的兩百倍,至於抽離過程最後的瞬間速度更是難以估計。

大蝌蚪游離太陽的過程

這個大蝌蚪在太陽旁待了一周的時間,除了阻止太陽喚醒地球(間接引發日本震災)的主要目的外,就是順便吸收太陽內的能源,太陽體內估計有大量的氦-3,可見核聚變才是未來能源的重點,不但高效安全還有恆星提供補給,如此航行星際才夠穩妥。

被地球人撿到的九米飛碟的殘骸,只不過是能隱形的生態觀察機,為的只是觀察地球大氣與二戰核爆影響;人們或許高估了這飛碟的作用,也低估了這飛碟的奧妙,曲速引擎能夠無聲無息完美隱藏,但小小的飛碟卻不適合星際旅行。

任何運動都需要交互作用,無論是化學燃料推進或者曲速引擎推進,只不過化學引擎是對密集複雜的原子進行交互作用,而曲速引擎則是對均勻細密的微原子進行交互作用,原子是太初級,微觀原子則是第四層宇宙世界的氣力根源。

NASA設計的曲速引擎航空器

其實在星際旅行中,善用交互作用才是關鍵,例如旅行者號就是利用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引力加速,如果是大如木星的宇航星,就能更好地利用行星與恆星之間的交互作用,那加速力道可就不是宏觀的推進力可比。

估計地球文明再發展百萬年,星際旅行就已經相當成熟,但若想到宇宙外面看看,那可就難如登天了,即便不小心被宇宙排出體外,也無法在巨觀世界環境中生存下來,必須要有更安全的機制,才能在天人界的大氣中遨遊。

在銀河系中的星團

為了達到在宇宙間旅行的目標,就必須改變天體結構為己所用,構成一個可適應巨觀世界環境的型態,例如蛋白質結構般的恆星系群,或如病毒結構般的星團,甚至如黏菌般改造獨立星系重組理想宇宙。



術數經典

參考視頻

星際旅行 下

語音朗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