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哥
鋼哥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你好,人類!》| 藝術創作的重生或死亡?

近期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具有前瞻探問性的展覽《你好,人類!》(Hello, Human!)
近期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具有前瞻探問性的展覽《你好,人類!》(Hello, Human!)。圖片來源/MoCA 台北當代藝術館

近期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具有前瞻探問性的展覽

《你好,人類!》(Hello, Human!)

由策展人林欣傑、新媒體藝術創作總監蔡宏賢攜手策劃,匯聚國內外 16 組藝術家與團隊參展,以當代藝術的視角討論各類議題,包括「當 AI 取代人類?」、「AI 成為大藝術家」、「AI 黑盒子作為審查工具」,以及「AI 與生命體的互動與共生」等。

以下分享兩個我很喜歡的作品

▎傑森.艾倫 |《歌劇院空間》

▎喬納斯.班迪克森 |《韋萊斯之書》


《歌劇院空間》—— 在虛擬空間的創作也能算藝術嗎?

2022 年,藝術界發生了一場爭辯,出自機器之手的畫作也算是藝術作品嗎?

美國遊戲設計師傑森.艾倫(Jason M. Allen)利用 AI 繪圖工具 Midjouney 製作了《歌劇院空間》(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這幅畫作並投稿參賽,最終獲得了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Colorado State Fair Fine Arts Competition)的「數碼藝術/數碼操作攝影」組別冠軍。

究竟應該將 AI 視為工具,還是應該將其視為創作者?《歌劇院空間》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圖片來源/MoCA Taipei

不過,獲獎沒多久便引發了爭議,《歌劇院空間》背後大量涉及到 AI 生成內容的倫理和道德問題。雖然艾倫向美國著作權局申請擁有製作版權,但最終仍被駁回。引起了人們對於 AI 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和人類創作的爭辯:

究竟應該將 AI 視為工具,還是應該將其視為創作者?

艾倫在公開的受訪中提到:

「如果人類的藝術創作都需要用到媒材,那麼《歌劇院空間》的創作過程不也是嗎(AI)?難道不使用顏料和畫筆,就不夠格被稱得上是藝術?

艾倫對創作媒材(工具)的看法,質疑了圖像藝術創作的信念:沒有用到顏料和畫筆的作品,會需要什麼技法?又能算是藝術嗎?

將艾倫的觀點更細緻地切分,不同創作的工具其實各有影響人類的效果,也使得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占比」不均

艾倫對工具的看法,質疑了圖像藝術創作的信念:沒有用到顏料的作品,會需要什麼技法?又能算是藝術嗎?來源:作者繪製

-

創作者和創作工具之間的權力鬥爭

如同,畫筆和相機一樣都能記錄眼前的田園風光,但是在「紀錄」的層級上來說,相機寫實的功力有著絕對的優勢。同樣地,畫筆跟 AI 繪圖相比,同樣都能繪製出一幅畫,但是 AI 繪圖的豐富性和速度有著絕對的優勢。

以這次的爭議來說,艾倫剛好拿到了強大的工具,再加上個人對美感的直覺和指令(prompts)的編修,造就了《歌劇院空間》的驚艷。

之所以對於《歌劇院空間》(任何 AI 繪圖皆是)會有如此劇烈的反叛,正是因為藝術界過度強調了創作者在藝術作品(創作過程)的占比,彷彿沒了創作者的字句雕琢以及一筆一畫,藝術作品就不再有了鮮活的生命。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藝術媒材(工具)在每一次的創作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沒了相機,人像攝影只能是一旁的凝視;沒了顏料,繪製夢境只能是腦中的空想。

荷蘭沌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科技哲學博士洪靖提倡以「科技體」的概念捕捉人類的創作。洪靖主張,藝術作品應當視為「創作者+創作工具」的協作產物。創作者不僅透過媒材(工具)形象化自己的想法,而所使用的工具也會形塑創作者的創作過程。

《歌劇院空間》本來是從虛擬空間誕生的畫作,艾倫也本來就不打算在現實生活中的場館展出「這幅」作品。

不過,本次展場最讓我注目的反而是《歌劇院空間》的作品說明

尺寸依場地而定

《歌劇院空間》本來是從虛擬空間誕生的畫作,艾倫也本來就不打算在現實生活中的場館展出「這幅」作品。當《歌劇院空間》放大裱框後,掛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牆面上,反而看見了許多繪圖上的細節遺落,如:殘缺的背景、多餘的肢體、凌亂的光線......等。

「尺寸依場地而定」這句話不禁讓我好奇,原生於虛擬空間的藝術創作,再現於現實世界的必要性到底是什麼?透過《你好,人類!》的展覽,反而看見了 AI 繪圖的驚艷與不足,以及,為何必須在現實世界的美術館裱框並且展覽,才能稱得上是「一幅畫」?

《韋萊斯之書》 — — 用假新聞打擊假新聞的虛構作品

《韋萊斯之書》(The Book of Veles)是挪威攝影記者喬納斯.班迪克森(Jonas Bendiksen)的著作,探討了當代媒體環境中的假新聞議題。《韋萊斯之書》試圖記錄巴爾幹半島上的北馬其頓的城市——韋萊斯(Veles),這座城市因製作假新聞而聞名於世。

《韋萊斯之書》的所有照片都是透過電腦合成影像(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技術生產,連全書的簡介文字都是由 ChatGPT 2 生成。

《韋萊斯之書》的所有照片都是透過電腦合成影像(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技術,全書的簡介文字也都是由 ChatGPT 2 生成。「這本書的影像只有空景(大樓、街景、辦公室、公園長椅等)是實拍,畫面的人物都是後製上去的。」班迪克森額外花了很多時間學習人物建模,試圖讓影像裡無中生有的人物看起來沒有違和感。

《韋萊斯之書》2021 年一出版,許多網友大讚《韋萊斯之書》的影像之美,也廣受業界專業攝影師好評,甚至奪得世界新聞攝影獎 2022(World Press Photo)《歐洲,開放形式》組別冠軍。班迪克森憑藉虛構照片與文字,得到新聞業界最高榮耀的獎項。

「在虛擬空間沒有道德準則,每個有電腦的人都可以來虛擬空間。」來源:《韋萊斯之書》

班迪克森揭穿自己的計劃後,大會後來評論《韋萊斯之書》

「攝影師使用攝影作為工具,表達對攝影業界現狀的想法,帶出我們在這個多變的行業裡,在應對虛假訊息時顯得如何脆弱。」

60 % 真/40 % 假

《韋萊斯之書》不同於《歌劇院空間》,作者班迪克森實際走訪韋萊斯這座城市,拍下每一幅影像的原料,並且對於這座城市為何淪落成製造假新聞的世界級代工廠,做了一定程度的田野調查。而《歌劇院空間》則以數據做為顏料,以指令作為畫筆,成品的創作軌跡多半發生在虛擬空間。

《你好,人類!》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都是在虛擬空間的創作,如:江戶未來世《屋台系列》、安娜.里德勒《黑色鬱金香》 、《花葉病毒》、《花的拍賣》。《韋萊斯之書》是少數有實物的展品。也是最難讓人拒絕《韋萊斯之書》的真實性。

《韋萊斯之書》是少數有實物的展品。也是最難讓人拒絕《韋萊斯之書》的真實性。圖片來源/MoCA 台北當代藝術館

100 % 的真實或虛假人們很容易識別,但是,隨著科技模擬人類社會的能力不斷攀升後,一段文字或一偵影像有著 60 % 真/40 % 假,對我們而言就不再有區分的必要了。當今的 AI 工具並不需要追求 100 % 的真實,只要製作出來的成品「假得很真」,人們便會煞有其事地說服自己相信:這是真的

這正是假新聞的精髓:真假參半的新聞最能被採信。

班迪克森在揭穿自己的計劃之前,其實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因為大眾陷入的程度遠比他想像的快且深。班迪克森在自家的媒體採訪中提到,「整個專案實際上是我試圖解決這些新技術意味著什麼以及將它們用於「邪惡」用途是多麼容易的問題。」

班迪克森將《韋萊斯之書》視為一個小型的視覺圖靈測試(Turing Test)。而毫無疑問地,這本書不僅越過了真/假的界線,也讓真/假的分野不再涇渭分明。「《韋萊斯之書》的發現和偽造的故事是真的。但所有實際內容都是假的。」班迪克森說。


《你好,人類!》(Hello, Human!)展訊資料

時間|2024/1/27(六)~2024/5/12(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 39 號)

票價|門票 100 元,簡介文宣 50 元(台北市民和學生另有優惠)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