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哥
鋼哥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大四下的書單

一起來閱讀!
由於參與碩班的課程《社會設計與創新導論》因此讀本多半圍繞著社會設計和 STS

其實這學期看了不下五十篇研究論文,多半圍繞在科技(技術)哲學、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科幻文學研究。最特別的是,這學期註冊了一堂通識課《台灣科幻小說選讀》(我懂,當初我也感到訝異,台灣竟然有人寫科幻小說?),很高興接觸到台灣過往的科幻作品,台灣在地的科幻文學讀起來頗有不一樣的感受,以下羅列本學期閱讀過的作品。

  • 張系國,1977,傾城之戀。(收錄於《星雲組曲》)

  • 黃凡,1984,皮哥的三號酒杯。(收錄於《上帝們——人類浩劫後》)

  • 平路,1985,驚夢曲。(收錄於《樁哥》)

  • 葉言都,1985,我愛溫諾娜。(收錄於《海龍天戰》)

  • 平路,1999,猜猜,他想要換什麼?。(發表於《自由時報》副刊)

  • 紀大偉,1994,他的眼底,你的掌心,即將綻放一朵紅玫瑰。(收錄於《感官世界》)


📚📑📝:社會設計、科學哲學、科學技術研究(STS)專區

《為真實社會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本書首次出版於 1984,正值工業設計大量生產的消費社會。設計理論家、教育工作者 Victor Papanek 以此書論述,當代工業設計(邏輯)的隱憂正是大量且過剩的生產,並呼籲設計師們以自身的設計專業將社會的樣貌導向更加友善且永續的未來。

.

《為社會而設計》(Design For Society)

這一本的作者 Nigel Whiteley 循著 Victor Papanek 的路線,爬梳設計史的歷史脈絡,說明百花齊放的工業設計邏輯是從何開始,以及業界對於「過量浪費」的覺醒,如何透過設計回應(校正)消費社會。

.

《設計人類學》(Design Anthropology)

這一本是翻譯的研究論文集,以人類學的視野探究設計領域/物質文化著重的「物件」。這一本讀起來並沒有像研究論文那麼艱澀,反而比較像是物件的「旅行日誌或筆記」,從一個物身上也能看見整個世界,以及如何透過設計將物件鑲嵌到整個社會的運作裡。

.

《尋常的社會設計:一位任性社會學者的選物展》

本書由台灣社會學者鄭陸霖老師所著,目前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副教授和 D×S Lab 創辦人。鄭老師的書讀起來也像是日記的筆法,也像《設計人類學》一樣從物件出發,重新探究人與物的關係,定位我們和物件的座標。

.

《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User Friendly)

本書的兩位作者 Cliff Kuang、Robert Fabricant 都是任職於跨國大型設計公司的設計師。兩位合著此書解析日常的「友善使用者設計」是如何達成的,並且以大量的案例以及研究說明每個隱藏在物件背後的「使用路徑」其實有著不少的學問。

.

《我們從未現代過》(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本書為法國哲學家、人類學、技術哲學學者 Bruno Latour(1947~2022)的批判性著作。這一本確實艱澀難懂,非相關背景的人會很難接近這本書想探討的內容。Latour 想透過本書論述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如何透過技術(科技)不斷純化(purification)人類在世界的地位。

.

《猿猴、賽伯格和女人》(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作者 Donna Horroway 是一位美國科學史學家、女性主義者。本書同樣也是作者本人所發表的研究論文集(約於 1980 左右),換句話說,讀起來可真是讓人生畏。不過閱讀本書的驚奇,也如《我們從未現代過》一樣令我感到震撼,書本的副標所著:重新發明自然。代表著,現金我們對於「自然」的想像其實是被建構出來的。

.

《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

由台灣著名科學史、科學哲學研究者陳瑞麟老師所著的專書,以歷史時間軸爬梳兩千年來的科學發展。這一本詳盡介紹了西方科學哲學的興起,從最早期的自然哲學時一直到近代強調數字理性的科學革命,最棒的是,後續的篇章也帶到了台灣本島的科學哲學研究。結合中西的觀點,可以看出科學哲學在不同地區的發展與差異。

.

《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西方自然哲學與科學史,從古代到文藝復興》

本書為台灣著名科學史、科學哲學研究者陳瑞麟老師所著的書,細數過往科學一詞尚未被正式發明的自然哲學年代,人類如何使用自身的技術跟大自然互動,甚至質問大自然。這一本是上冊,爬梳從古代到文藝復興為止,人類對於宇宙和自然的認識,以及認知如何演變的過程。揭示了不同時代的人們能掌握有的觀念、知識和技術背景與限制,如何質問和回應關於自然科學的種種問題,並發展成當今我們熟知的「科學」。

_

📚📑📝:哲學普及、傳播研究、社會文化變遷專區

《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本書是《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的作者,美國媒體理論家 Neil Postman 的早期著作。書中探討傳播媒介如何入侵童年,並且讓孩童逐漸沉浸在使用與滿足的過程中,失去了寶貴的童年經驗。

.

《計算傳播學:智能媒體時代的傳播學研究新範式》

本書是由中國的傳播學者所著(2019),研究資訊社會時代的傳播現象。雖然書名寫著「計算傳播學」(computing communication)不過內容並沒有提到太多的傳播理論,較為著重傳播社會的現象介紹,而該領域的研究在台灣已經行之有年,通常以「資訊傳播」(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著稱。

.

《萊茵河哲學咖啡館: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韋伯、海德格、高達美、鄂蘭……的心靈地圖》

哲學時常予人高不可攀之感,尤其德國哲人們,更有玄奧的「美名」,作者蔡慶樺專研歐陸思想(尤其當代德國思想),在德文世界中考掘,推開了世界的界限。他常在臉書、天下獨立評論、香港01哲學等網路發表歐陸哲學家、文人的思想精華,以及社會觀察。《萊茵河哲學咖啡館》即是他閒暇時遍讀群書的創作。(摘自柏克萊)

.

《傅柯考》(Michel Foucault)

法國著名哲學家 Michel Foucault 以講歷史考究的方式揭發被隱藏的權力關係。Foucault 的論述包含知識、社會、階級、精神醫學,是晚近相當有研究活力的學者,本書可做為認識其哲學思想的入門讀本。

.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作者顏擇雅是評論人同時也是《雅言出版》的創辦人。本書試圖回顧過去台灣十幾年來的社會變遷,在大眾輿論都唱衰台灣前景之下,顏擇雅選擇看見我們這個島國未來的機會。書中論題涵蓋各大主題,例如:熱血、小確幸、狼性、走出舒適圈、人脈存摺。

_

📚📑📝:奇幻文學、酷兒文學、文學評論專區

《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 Other Stories》

這本書出自好萊烏鬼才導演 Tim Burton 之手。Tim Burton 的繪畫風格充滿怪誕奇異的元素,從早期的作品《剪刀手愛德華》、《地獄新娘》便能瞥見其滿腹的創意思想。本書有中譯本《牡蠣男孩憂鬱之死》收錄 Tim Burton 筆下各個角色的小故事。

.

《感官世界》

這一本短篇小說集是我有史以來遇到最驚豔的作品,不論形式以及內容上都打破了我的過往認知。紀大偉專擅的領域為同志文學、酷兒文學,以反叛作為敘事的鷹架,替讀者建構常人想像以外的世界。該書為紀大偉處女作小說集,同志科幻文學《他的眼底,你的掌心,即將綻放一朵紅玫瑰》亦收錄於此書。

.

《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Borges on Reading)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為阿根廷的作家、詩人、翻譯家、文學評論家,亦是 20 世紀最博學的人之一。《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收錄了波赫士在閱讀時的評論,以及他對於各文學作品的評析,讓讀者可以進入波赫士腦中的圖書館。

.

《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

由台灣著名科學史、科學哲學研究者陳瑞麟老師所著的專書,以哲學的視野剖析文學史上著名的科幻作品,內容涵蓋:《正子人》、《童年末日》、《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以及電影《千鈞一髮》、《魔鬼總動員》、《強殖入侵》、《駭客任務》。透過文學建構一個世界,藉著哲學質問存在意義。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