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i.st 开箱
看到 Matters 的邮件,才想起自己是用户。久别重来,发现自己去年的牢骚文章居然有人问津,简直是错付。时过境迁再看文章和评论,俨然已是过了期的罐头。
我使用「Nei.st」作为关键词,Google 的相关结果少到这水水文章居然排居到前头!清醒到是因为分母太小了,眼观六路的观众才勉为其难,一丝眼角余光扫到这里。
差不多已经一年, Nei.st 早已经变样,我——一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又想到中共大阵势庆祝成立百年还没停歇,我看江山也一点都不易改——我估计自己早已经变不了样——尽管年纪确实涨了,上边也用了「时过境迁」这样辜负时间的词。然而再看当时的文章,其中的心态和现在已经大不同。当时表露的自以为是(如评论中小岛指出的)和惋惜,其实更像是错过了淘宝上的「前 30 秒打半折」的不平——我错过了,等于我吃亏了,你让我吃亏了,所以你错了。
想起来当时的 Nei.st 确实好,免费的、优质的、漂亮的、直截了当的,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它消亡后,我一度费力寻找它的替代品——毕竟没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可能它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我没能找到可以与之媲美的选项。官方的订阅是圈地式的、昂贵的,广告和设计体验是干扰的、爱用不用的。更重要的,我无力承担 Nei.st 所聚合的那些「我全部都要!」的信息源。可能是损失厌恶使然,我甚至也加入过跑过路的、挤下线的、停了号的、翻了车的账号共享和合租,在忐忑的风险中享得一言难尽的官方式订阅。
今天的文章当然不是为了追忆往昔的种种,而是为了提供信息,补偿曾经留言的网友,以及通过搜索误入而来的观众。
知道 Nei.st 的 Project Che 时,我怀着可能是「割韭菜」的觉悟,踏上了所谓的缆车。以下是大半年来的感受:
- Nei.st 早已经变样,不复当年的简洁,变得「繁华」起来。初看还是挺惊艳和惊喜的,特别是尾部那一溜的跑马灯和 Logo 会闪的闪电。文章排版和阅读体验是升级了的,更浓重的字号和更柔和的底色,赏心悦目是没错啦,可是,但是我还是更喜欢之前明快的页面。
- 域名变得又长又难记了。特意查了才知道有「湍流」之意。在这个全是 App 的时代,域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 Nei.st 作为纯 Web,选择这么个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真的太长了的域名,非常不友好。
- 最重要的,内容。追求性价比的我(穷)较真把它和与官方付费内容比较过,观察结果是:
- 端、华尔街中文、FT 中文,周一到周五,同日更新;最新一期的财新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也可以同步在当周更新;一财杂志和彭博中文杂志是月刊半月刊,也跟得上出版进度;经济学人居然是中英双语,并且还有在线音频;
- 以上是每日比较稳定的更新,至于纽约客大西洋国家地理科学美国人这些,可能是需要翻译或者 OCR (在群组里听说的),所以少得多也慢得多,只能算是偶尔加餐。不过最新推出了个「外刊速览」,每周简短介绍知名刊物的最新内容。
琳琅满目的跑马灯其实是各媒体的入口,这么多,它其实更新不过来,我也看不过来,不晓得是立 flag 还是单纯占位。近期还连载起书来。
之前在旧站看到一则说明,说不要把 Nei.st 当新闻源,而是一份「剪报」或者收藏夹。说「请不要把我们和官方订阅相比,我们不配」。允许我跑过去复制一下:
我们不是无私的盗火者,也不会以此谋求经济收益。做这种花边一样的事,其实更像是一种偏执或习惯。你总有一个同学,会把笔记做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这对做笔记来说太不重要了,甚至是一种拖累的负担。我们差不多也是这样的轴人,读到一些文章,保存下来,以我们赏心悦目的形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剪报」——如果你看得起,我们迫不及待与你分享。如果狗都不看,我们大概率还是不会踩刹车,孤芳自赏。
对我而言,也许是之前的体验加成,加上周围高耸的围墙,窒息的简中新闻环境,以及 Nei.st 一直所透出的某种不堪一击的理想和坚持(可能是我多想了,兴许人家压根儿就没有),以及更实在的与官方价格云壤之别的票价,让我觉得找到了淘宝上隐藏的半价优惠券的快感——我当然看得起,我迫不及待看得起。
还有两点,一是 Nei.st 分享出来的文章无限制,可看全文;二是支持 RSS。对于我这种把 RSS 作为更新提醒、时常在社群里点进别人分享的链接然后碰到付费墙一鼻子灰的人来说,简直是实打实的加分项。
That's all,就是今天才看到旧文有人留言的感想,希望这篇文章能比旧文提供一点更有用的信息,让人不无功而返。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