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flow流水帳
waterflow流水帳

水月一(黃子翔),藝文記者,自由撰稿人,小說創作人,科幻/搖滾/另類文化愛好者,藏書人。合著有《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ig:@watermoonone.waterflow。 │medium.com/watermoonone│matters.news/@watermoonone│vocus.cc/user/@watermoonone

【專訪】莎翁十四行詩聯想曲

//坊間劇團把莎士比亞詩作寫成劇作未算普遍,較著名有Robert Wilson的《Shakespeare's Sonnets》等等。黃俊達不掩飾自己的偏好,「我常常形容莎士比亞詩作猶如寶典,讓你內省、觀照。」//

莎劇於世界各地時有搬演,然而莎士比亞的詩歌、十四行詩等等,卻較少受劇場人問津,綠葉劇團將於聖誕檔期演出的《#1314》,便取材自莎翁的十四行詩,對綠葉劇團藝術總監及導演黃俊達而言,其詩作猶如寶典,予人觀照內省,他更想尋找箇中「線條」,讓文字與身體的詩意結合,迸發無窮聯想。

黃俊達道,看了一首詩,得到一些距離而非直述句子,「你就能把個人經歷放進詩裏,成就自己的故事。」《#1314》取材自莎士比亞筆下十四行詩,莎翁分別寫給一位男子和一位黑人女子,牽涉其中的,不僅愛情,還包含衝突、矛盾、妒忌等複雜情感,引發翩然想像,然而坊間劇團把莎士比亞詩作寫成劇作未算普遍,較著名有Robert Wilson的《Shakespeare's Sonnets》等等。黃俊達不掩飾自己的偏好,「我常常形容莎士比亞詩作猶如寶典,讓你內省、觀照。」

黃俊達和龔志業分享創作經歷。

事實上,2010年於法國巴黎成立的綠葉劇團,從香港首個創作《我要安樂死》開始,都不喜取材自某個劇本,他更看重人物角色的某種戲劇性處境或身體狀態,「比劇作家那些充滿戲劇性的劇本,這些對我更吸引。人的歷煉已很好看。」《#1314》取材的十四行詩,盡是人世間常有經歷,放諸今天皆準,「但當時配上優美修辭,去形容暴力行為,分開了還要用一首詩去咒罵你,或者明明描述美好畫面,卻又呈明顯的悲哀,這些對我來說很有戲劇性,似有無限延伸與想像。」

他們一開始採用梁實秋的翻譯版本,並把文字化作歌曲,讓每一位角色作曲及歌唱自己的段落,但因梁實秋的譯本對港人或未夠「貼地」,黃俊達便邀了周耀輝及其團隊,參與部分廣東話歌詞編寫,並由鄺展維擔任音樂總監,乍聽之下,某些歌詞或詩句似有流行曲的味道,而表現方式也像音樂劇?「我不懂怎樣定義《#1314》。」黃俊達搔搔頭,「是介乎唱、講、唸白之間吧,也有其他演員把句子重複,頌為迴音,另有超過二十位群眾演唱同台演出。」曾為香港迪士尼樂園音樂劇《獅子王慶典》首演演員、音樂劇《利瑪竇》執行導演的黃俊達,續道:「我覺得更像唸白那種形式,不是音樂劇那種音樂編排。」

以身體的詩意,結合文學的詩意,讓想像更遼闊。(綵排圖片,圖由綠葉劇團提供)

錯綜複雜關係鏈

綠葉劇團創作以賈克.樂寇體系訓練為基礎,糅合形體劇場與東方文化,《#1314》也延續劇團特色,呈現的是一種「狀態」,譬如演員被踐踏着時歌唱、演員被圍繞着時歌唱等等,便展現不同狀態,「以身體的詩意,結合文學的詩意,讓想像更遼闊。」文字本有某種指向,當添進身體的層面,互相錯摸,「令觀者感到這首詩還有更多意思,而有更多聯想。」

《#1314》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呈獻,去年獲藝發局推薦於內地以錄像播放形式搬演,是次為綠葉劇團於香港首演,是劇團迄今最大型的製作。創作演員朱栢謙、韓梅、龔志業、文斐揚及梁晞娜,分別飾演劇中五個主要角色,彼此展開一張錯綜複雜的關係鏈,與二十位群眾也有關連,「他們的關係宛如一張蜘蛛網,千絲萬縷,沒人可以主宰這段關係。」

文字本有某種指向,添進身體的層面,互相錯摸。(綵排圖片,圖由綠葉劇團提供)

負重時唱浪漫的詩

訪問期間即席彈唱一首歌的龔志業,笑說黃俊達的創作,不是築建一幢高樓,「而是一個難以言喻的建築物,不是向高發展,而是三尖八角,奇形怪狀。」他在排練時甚至不肯定是否有「故事」在其中,「譬如我們在負重時,卻唱着柔和、浪漫的詩。是會有這種對比。」詩作令演員之間存在一種距離感,黃俊達為他們設計身體狀態,「令我們對詩有另一重詮釋,作出重新閱讀。」

黃俊達笑說,我們看戲時,很少會記得對白,但當結合獨特的身體語言、動作設計,便會記得整個畫面,他便想在劇場上發展這麼樣的視覺畫面,回應詩作,不是簡單演繹詩作,「我正在尋找這些『線條』。」

(原文刊於2021年12月16日香港《星島日報》副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