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跟着电影学管理--《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这一讲,我和你分享第二部电影,是我非常喜欢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我常常会把这部电影分享给我在清华的学生。坦率地说,这部电影不够讲究,就情节而言,我不喜欢。但里面的两个人物我格外喜欢,我向学生,包括今天也向你推荐这部电影,都是因为这两个人物。

我请你这一讲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认真地琢磨一下两个人物:一个是海瑟薇扮演的“安迪亚”;一个是梅姨扮演的“米兰达”。如果你还年轻,你就多看一看安迪亚,以你的阅历,你不一定能够看得懂米兰达。不过,看不懂没关系,高手有不少都有米兰达这种“范儿”。有人是呈现出来,就像电影中的人物;但很多人并不一定呈现出来。不呈现出来的更可怕,他们只在内心中盘算,等到你被盘算出局之后,你也许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1.个人成长模型

在介绍这部电影之前,我先向你介绍一下德鲁克对于人的成长的看法。德鲁克把人的成长分为“内在的成长”和“外在的成长”。德鲁克说,人的成长,首先是自己内在能力和做事情的技术在成长,这就是“内在的成长”;而当你能够去做好一件事情了,就会得到组织的赏识,就会得到领导的认可,会得到晋升和提拔,职位和任务的变化就表现为“外在的成长”。

德鲁克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比喻为一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最开始的起步,是“专注工作”,专注工作的目标是“胜任工作”。而能够胜任工作,就意味着可以“负起责任”,哪怕最开始你负起的责任,就是管好你自己,而不是带一个团队。而当你能够熟练地负起责任之后,你就会再上一个台阶,这就使你的内心开始“拥有自信”。所以,“专注工作”、“负起责任”和“拥有自信”,被德鲁克称为职业生涯循环中的三个核心要素。

2.安迪亚的成长之路

你从电影里所看到的安迪亚,就呈现出了这样一个德鲁克循环。她从美国西北大学毕业之后,以校报主编的背景求职于纽约的各大杂志,误打误撞进入到《天桥》这个美国最主流的时尚杂志,成为了米兰达的助理。这个时候的安迪亚,完全不知道时尚行业的水有多深,只知道在简历中有“米兰达助理”这样一个背景,就有本钱将来在任何一家大媒体找到工作,找到位置。

像所有的年轻人刚刚入门的时候一样,米兰达并不知道自己的“每天工作”,和米兰达对这些工作的评价,在米兰达心中你的胜任度,你是否能够做满一年这个助理的岗位,以及传说中的“有这样一个经历,你就会如何如何”,这些事情彼此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希望你能够看到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被当人看;

第二阶段,你被当人看了;

第三阶段,你在别人心目中是人了。

我给学生推荐这部电影,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可以让年轻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自己职业生涯这三个早期阶段。

安迪亚在这部电影中,就完美地呈现了这三个阶段。大学毕业,意得志满地走出校园,进入了一个光辉闪闪的公司、岗位,其实不容易让人看到真相,就是公司离开你不少,多你一个不多。我常常对后辈说,当你走出校园,立刻就成了工作的骨干,那个公司一定不怎么样。真正有价值的公司,那就是像安迪亚所进入的《天桥》杂志一样,你觉得自己已经很棒了,但实际上,你的名字其实人家都懒得记。

我们常常会听领导说:那个小谁?我一下没记起来。不是没记起来,是你根本不值得领导占内存,去记你的名字。这是第一阶段,你还不是人,你还不被当人看。只有你觉得“你是人”,其实,你在别人心中,还不是人。这个阶段我经历过。甚至可以说,直到现在也还在经历。觉得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人是不是成长,很大程度上要看:你在谁心里是人了,在谁心里还不是人。

我们还是回到电影,安迪亚遭遇了很多失败,遭遇了嘲笑,开始逐渐适应这个工作,开始能够跑到工作任务的前面。你看这部电影,可以跳过那些男欢女爱,直接看工作场景中的故事,那样,你更容易获得我想传递给你的东西。有一些桥段是值得反复看的。比如“选腰带”的一场,比如下着大雨,米兰达还要求下属找飞机的一场戏。后面那场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

总之,就是这样一些事情,促使安迪亚进入到了我说的第二个阶段。她逐渐被老板接受,逐渐被米兰达在心目中当人看了,标志性事件就是米兰达不再叫她的代号“艾米莉”,而是开始喊她的名字“安迪亚”,也不再为难她了。

电影到这里,你也许会理解为什么米兰达最初坚持叫安迪亚“艾米莉”了。因为一个换来换去的试用秘书,确实不值得花时间去记她的名字,索性给一个代号,这样可以节省“心流”,节省认知能量。不过,有一天,当米兰达愿意把心流的一股,分出来给安迪亚,用来记住她的名字了,这就意味着德鲁克说的,安迪亚在米兰达的心目中,已经胜任自己的工作了,已经能够负起责任了。这个东西是双向同步的。我们从电影里看到,当安迪亚能够担负起越来越多责任的时候,她也开始拥有了自信。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职业循环。

安迪亚的自信在她在巴黎的砸门一场戏中表现到了极致。而她在米兰达心目中的成人礼,就是一阵人事风波之后,米兰达在车内平静、自信、自豪地向安迪亚讲授自己搞定投资人的逻辑。我在看这场戏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安迪亚在米兰达心目中,真的是一个人了,是一个活生生、永远不会被忘记的人了。而很多人在职场上不会走到这一步。这就是我既觉得电影太戏剧化了,略显不真实,但又值得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学生的原因。

其实,一个所谓成功的人生,就是把德鲁克循环不停地转起来,让这个循环越来越大。不仅仅是一圈,还可以有第二圈、第三圈。负起责任,不仅仅意味着只是胜任管理自己的工作,按照我们世俗世界的想法,可能是管理更大的组织,胜任更难的工作。这就像我在文稿中所画的那样,形成一个不断放大的循环。


3.成功的标志

当然,有一句话叫“人各有志”,安迪亚在这部电影的最后,选择了离开。我很难忘记电影的最后一场戏,安迪亚将手机扔进喷水池的画面。她把那么好的一个岗位,那么强的一个老板,那么难得的、即将上升的势头和机会,连同手机一起扔进了喷水池。我每次看到这里,都选择关机,因为这是导演故意要的一种戏剧性效果,对于多数人,有误导,没有意义。

不过,我也和学生说过:成功的标志,就是你有本钱去扔“手机”。所以,在你扔手机之前,你要先咬牙学本事、练本事,每天去扔无数即将爆炸的手雷。直到有一天,你有本钱对任何一位老板说:you are fired。骨气,是我看中的,但我不喜欢学生在职业的早期有太多的冲动。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别把扔手机当成榜样。

顺便说一下。我很喜欢电影中,梅姨所扮演的米兰达。人的一生中,遇到这样一位上司不容易。你在人生的早期,遇到了一个专业上的大高手,哪怕是连滚带爬地跟上,一辈子都不会有大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进入主流。因为只有在主流里面,你遇到这种顶尖高手的机会才会越多。这也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

最后,我要说明,看电影、看小说,都是学习管理学的好方式。因为电影和小说,都会引人思考,都会让你看到人性、社会和管理的多面性。而且,有意思的是,你在不同的时间,心情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会完全不同。我在清华鼓励学生看电影,也鼓励他们把好电影反复地看,而且要争取看出不同,看出新意,实际上就意味着你在成长。

同样一部小说,同样一部电影,你在20岁的时候看过,会有一番收获;你到了40岁时,再拿出来看,收获一定不同。小说和电影,摆在那里都没有变,变的是你,你和以往不一样了。其实,用不着过20年,有的时候只要过两三年,你可能都会从同一个文学作品中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你的进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