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我们该如何包容失败

今天我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对于失败的包容力。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庙堂到民间,都强调鼓励创新,强调建立创新文化。在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包容失败。可是,到底应该如何包容失败呢?

1.失败是正常

去年下半年,我去一家企业访问。上午,领导座谈的时候,大讲特讲他们鼓励创新和包容失败。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提出希望研究一下他们刚刚解散的一个项目组,于是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安排。我发现,除了有关的人员还可以面谈,这个项目组缺少非常正式的资料记录,可以供后来者回溯。那几个主要牵头人,少数人看上去也有要离开公司的意思。如果这些人走了,这个项目组就算白干了,这笔钱也就白花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老大说想请我给他们讲讲课。我说,那我现在就给你上一节课:怎样建立失败的包容力。我说,首先,创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说对吗?他说:对。我又问:你说为什么对?他看了我半天,我猜他并不知道为什么对。可是,他很机灵,他马上反问我,哎,你说为什么对?

我说,要创新,首先要找人,“找对人”的概率算是一半;其次,要找到足够的钱,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这个概率又要打一个对折;第三,要找对研究的方向,对和错的概率如果各占一半,我问他,这时候成功的概率是多少?老总是我清华的校友,数学很好,马上说八分之一。我接着说,那还有市场是不是接受,上下游的配套能力是不是够,如果再过5个坎,成功的概率是多少?他说,那就是2的八次方分之一。那就只有千分之三了。

那好,我接着问朋友,一个团队在做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三胜率的事情,你觉得失败是不是正常的事情?朋友笑而不答,我猜他是听懂了。


确实,当一个人,一个团队,努力在做一件成功率非常低的事情,你说,他们是获得成功正常,还是收获失败,更正常?我觉得,从概率角度讲,失败是正常的,成功反而是“不正常的”。我相信,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而把这个人人都懂的道理变成组织的“常识”,就是建立失败包容力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什么是失败的包容力呢?就是当所有人遇到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当事人本身,还是旁观者,都用这种概率的公式,盘算一下,然后说:嗯,正常。相反如果成功了,大家也不觉得有多了不起,说上一句:运气不错,赶快去买彩票。这就是包容失败文化的基础,也是包容文化的底层逻辑。

2.剖析失败

如果这个底层逻辑坚实,包容失败就可以进入到第二层面的工作,就是可以公开解剖失败的案例,公开讨论失败的案例。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没有人会觉得这多么让人难堪,相反,大家都会从讨论中受益。

在我刚才提到的那个项目组里,有几个人似乎已经萌生了去意,我后来花了点时间去了解,就是因为公司花了一年的钱,但这个项目组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他们觉得在公司里面有点抬不起头。我后来对公司的领导者说,这就是因为底层的失败文化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当事人和失败之间,被人建立了强关联的印记。

所以,把失败的必然性说透,公司就会对失败有一种全新的视角,这样就把失败“常态化”了。当失败被常态化之后,围绕着失败的“知识管理”才开始进入角色。在我看来,失败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管理”。很多时候,成功的因素,你凑不够数,是不会成功的。但是,失败的因素,你不用凑,有时候沾上一个,你就完蛋。所以,关于失败案例的解析,获取关于失败因子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文稿中有一个图示,是我关于失败复盘的逻辑图示,你大约可以看到失败复盘的重要性。当一个组织对自身所遭遇的失败有足够多的认识,它防范失败因子长大的天花板就会降低,这个组织内部的创新成功率就会高很多。

你仔细研究这个图示,可以看到:很多失败因子由于被控制在萌芽之中了,它没有超过观察的阈值,所以,我们看不到它和温床之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对于一项失败,如果我们能够把失败因子如何从温床上一点点长大,失败因子和温床之间、和环境之间交互影响的过程,进行完整的分析和复盘,其实这就是对“失败事件”进行知识化的过程。经过知识化的“失败案例”,如果通过正常的渠道在组织内部进行横向交流、流通之后,它会带来一种特别明显的知识外溢,有助于一个组织从整体上增强对于失败教训的理解,进而压低其它失败因子成长的空间。

按照前面提及的畑村洋太郎的理论,要从以下5个方面来记录一项失败。依次是:

事情的概貌;

事情发展的具体经过;

经过分析和推理之后,我们找到的失败的原因;

失败之前我们做了什么预案,失败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处理;

对这个失败,作出了怎样的结论。

但是,在按照上述框架进行了记录之后,进行复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引发失败的要素,它的背景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被认知的?这个背景因素是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是,是否被识别了?识别得是否正确?等等;

在我们推定的原因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当时采取的对策在方向上是不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我们为什么当时没有采用这样的对策?等等;

我们在失败复盘的过程中,是不是再进行一些补充访谈?我们所采集的信息足以反映这个失败的面貌吗?

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失败复盘的因素。田村洋太郎曾经列了一个表格,我也将它放在今天的文稿里面了,供你参考。你知道吗?我现在经常听到人们在说要建立包容失败的文化,我听完以后,很多时候我就是在心里笑笑,或者说一笑了之。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心目中的包容失败的文化,今天我已经描述给你了。这才是真正的包容失败的文化。一个组织只有达到这样的做事水准,我才认为他们具备真正的失败包容力。而在一些组织里,没有人会提及失败者的名字,好多事情,大家都很敏感地有意回避。这是真正的包容失败吗?绝对不是。不仅不是,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强大的输不起文化的组织。

所以,在我心目中,真正有失败包容力的组织,应该是大家不怕提及失败,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失败更值得我们研究,我们研究自己的失败、研究他人的失败,然后共享失败的知识,目的是让组织的学费不能白交,最后是要争取组织从整体上减少我们所付出的学费。


3.组织包容文化的建立

那么,如何建设这样的一个组织呢?我建议不妨从每一个人开始培养这样的文化。下一次开会,你可以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说说看,什么时间是他们犯错最多的时间。比如,每个周三的下午,也可能是每个周一的早上,我想总不会有人从来没有犯过错吧。其实,你还可以想想自己,在每一天中,什么时间专注度最高,最不容易犯错?什么时候,状态最差,最容易犯错?

从这样一个犯错的问题出发,实际上是希望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上去理解发生错误,甚至出现失败,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我相信没有人,没犯过错,只是以前并没有把自己犯一个小错误和组织中的失败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是一回事。

以前,我认识的一个人自己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先在墙上贴一张白纸,然后,每次在工作中出现一个错误,就在上面划一道线段。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张纸就写满了“正”字。然后,他把这张纸展示给他的下属看,告诉大家其实犯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大家要包容错误,出错是正常的。当然,大家要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很快,他的这个错误图纸,在组织内部有了回应,大家说,我们也犯错。

当大家都说自己犯错的时候,这位老兄开始带领大家画一张统计表,最左一列是犯错的事实,然后一列是错误的类型,然后是如何防止此类错误再次发生。他用这种方法除了给大家形成了容错意识之外,还让每个人去分析这些错误,比如,所出现的错误在时间上有没有规律性,问题有没有相似性,是不是可以避免这些错误,哪一类错误该怎样避免。

课后思考

如果你在组织里面还有话语权,这两张表的方法,你可以试着用一用。如果你还不是管理者,你也可以试着用类似的记录法,看看自己在每天几点钟的时候,出错最多,通常出哪一类的错误。你有没有减少错误的解决办法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