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创新者的计划 案例:微软去哪了

这一讲,我们要讨论的主题,就是该如何对待创新者的计划。最近这段时间,参加了好几个会议,没有一位领导讲话中不提到创新的,都是说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但创新真的很容易吗?创新容易获得领导的支持吗?我第一次出国时,地道的英文没学几句,就学了好几句很地道的粗话。其中的一句叫:You!Shut up!。中文有好几种译法,最文雅的中文,应该是:不说话,能死啊!这一讲的课,我就从这句最文雅的粗话说起。

很多人都喜欢对事情品头论足,而且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殊不知,都是中了过度自信的圈套。我们曾经讲了一种叫做“达克效应”的心理现象,就是人们在相互比较的时候,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强项去推测别人的强项,所以,常常自视甚高。同样的道理,很多创新活动被评价的时候,也是被人从传统的角度去品头论足。

1.案例:微软

讲个案例给你,著名的微软公司。众所周知,这是由比尔•盖茨在1975年退学创办的公司,1981年开发出IBM兼容机的DOS系统,1985年Windows1.0版本上市,1995年发布Windows95,掀起一场世界范围的计算机操作浪潮。微软在90年代的发展非常之猛,很像今天的谷歌或者苹果,一直到新世纪的前几年,比尔•盖茨都是能见度极高的新企业家的代表。

但是在2005年之后,微软在高科技行业的领先优势一点点在丧失,危机逐渐积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微软的速度逐渐放缓。最令我震惊的是,2012年7月,微软公布了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公司成立30多年来,第一次单季度巨亏,亏损额高达5亿美元。当时亏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2007年微软收购了一家网络公司,一共亏了62亿美元,在这个季度的报表中一次性注销了这个亏损。

虽然微软的主业营业收入在这一年仍是保持在很高水平的,但是,这次季度巨亏还是引起了华尔街和美国舆论的大量讨论,以及对于微软业绩的反思。大家突然发现,在微软主营业务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之外,它在网络业务上的一系列投资都以亏损结束。在很多领域,微软都是起了一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比如,微软在1998年进入搜索引擎,成立了MSN部门,同年Google成立,但是谷歌今天如日中天,但MSN却早已关门。1998年,也是微软最早进入的电子书阅读器领域的一年,时间甚至比Amazon的Kindle早了9年,但是,后来的几大电子书都使用Google的Android系统,而没有用微软的操作系统。1998年,微软同样布局的还有车用电脑领域,推出车用电脑操作系统AutoPC,但是,在今天自动驾驶的未来大市场里,微软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你想都想象得出。

电视、平板电脑和手机,这些大家都要争夺的三块屏,也是微软战略布局的重点。微软在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智能电视领域;2002年开始正式进入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领域,比Android系统早了5年,后来微软甚至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部门。2002年,也是微软进入平板电脑系统的元年。这个时间比苹果的iPad整整早了8年,但是,今天大家都看到了竞争的结果。

在其它的线上领域,微软的动作也是非常早的。

2004年,微软开始进入到网络电影领域,这比YouTube早了一年。而在社交平台领域,微软是一个跟随者,它在2005年Facebook推出一年之后,建立了Wallop网站。但是,3年之后,Wallop业务停止运营。

微软为什么会在这样多的领域里面,不断地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最后导致不良的运行效果呢?业界人士、财经分析师和学者们给出了很多分析结论。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在于微软的管理控制体制,它的运行逻辑已经不适合管理创业型企业,它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微软的很多竞争对手都是从“车库”创业的年轻人,与这些对手的灵活性比起来,微软就略显僵化。

2.微软的“计划经济”

这一点说起来也有点像笑话。微软其实也是从车库出身,但当它走向一家大型公司之后,它迅速建立起管理规范。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让微软有了严格的运作纪律,但同时也让微软失去了必要的灵活性,缺少了当今创业活动中最基本的运营文化。

好多年前,当微软如日中天的时候,我曾经访问过一位在微软工作的朋友,我请他向我用一句话来描述微软。我现在还记得他当时描述微软的原话。他说:宁老师,我们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人,微软就是最严格的计划经济。我很感谢这位朋友,计划经济,后来成为我理解微软逻辑的核心词,让我在研究微软的时候事半功倍,因为他概括得太准确了。

据说,微软的计划经济是从快消品公司宝洁学来的。宝洁公司的计划管理和预算管理方法,在业界是有口皆碑的。我们这一周简述了计划管理的基本逻辑,限于篇幅,我们只讲了些基本原则。你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朋友研究一下宝洁。宝洁的产品种类非常多,光是产品经理就有好几百人。在这样一个快速消费品行业中,要想保证计划体系得到高效贯彻非常不容易,但宝洁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微软选择宝洁作为学习标杆,也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宝洁在2000年之后换了新的CEO,它的产品推出质量和效果,都是有口皆碑的。微软最初就是希望公司规模变大,建立有活力的计划管控体系。而2000年前后的宝洁,正是呈现了这样的特征。

不过,微软的计划经济比宝洁走得更过。微软公司建立了一个“market intelligence”部门。这个部门的中文名字该怎样翻译?知道中央情报局CIA吗?这个I,就是intelligence的缩写,由此你大概可以推断微软的这个市场情报部门是做什么的了。

这个部门负责在全球进行市场调查和数字分析,大市场一年四次,小市场一年两次。这个部门的工作之细,连一个业务人员的客户满意度下降,它都可以通过数字发现出来,然后,公司的计划部门就用这些数字来制订计划,按照财务年度设定目标,然后与业绩考核、激励政策紧密挂钩。

微软的经理人们会按照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收到业绩考核报告。厚厚的几页纸、十几页纸,甚至几十页纸,密密麻麻全部都是各项计划指标、目标已经完成情况的数据。大指标被拆解为小指标,不合格的指标在报告上会显示为红色,就像医院的体检报告是一样的。如果完成了指标,下面会有更高的目标在等待你去突破,如果严重完不成指标,就要走人。

微软最神奇的是,你不仅要靠工作、靠指标说话,你还要面对面地向高层去解释工作,就是每一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在财务年度结束后都要去西雅图述职。述职的过程就像学校的学生答辩。完成工作,还要讲出为什么完成了工作,是不是可以干得更好。有时候,虽然某某人完成了计划指标,但被总部判断为还可以干得更好,你就被认定是不合适的,就只能走人了。你只要看看最近十年来,微软中国的主要负责人,从吴士宏开始,到现在换了多少人,你大约就能理解我说的话了。

3.创新者的计划

那么,这和微软在互联网领域的失败是个什么关系呢?

最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新创业的企业,多数都不适合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如果这个企业的氛围里面、文化里面,都是指标的观念、考核的思想,所有人都在为销售、利润这些传统指标而战的话,就会忽视消费者体验,忽视技术创新,对于创新型企业,就是致命的问题。

有朋友和我说,上面提到的那些企业,有些是微软自己创立的,有些是从外面并购进入微软的。但是,它们在微软的管理“高墙”之下,常常被微软的管理方式捆住手脚,因为微软考核的,都不是个性化的指标,而是成型公司的指标逻辑,而经理人也在意计划部门的人员怎么看企业,判断企业。

对于在新的行业,有创业性质的企业,打法多数都没有成型,在这个时候,计划性就比不上适应性更重要。团队需要更关注市场变化,关注商业模式创新,关注对于客户的理解。这需要一整套的与传统战略方式、传统计划方式不同的管理哲学和运作方式。

我个人认为,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不要过度重视销售额,关注利润这些传统的财务指标,而应该把重心放在另外两个方面:

是满足客户需求的状况是不是显著改善;

就是公司现金流的状况是不是稳定并且处于健康状态。

另外,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很多重要的指标是非财务的,如果进行计划管理,一定要想办法把非财务指标明确化。

课后思考

课后,请你找一个非财务指标,比如客户满意度,想想这个指标能不能被量化管理?我们在下周的课,会接着讨论这个话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