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问题导向--如何获得一个好战略-案例:甲午中日海战

这一讲,我们重点讲“问题”,核心观点是“好战略一定是问题导向的”。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现实,就是那些令我们头痛的事情。我们之所以需要一个好战略,就是因为我们常常被问题所困扰,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战略不能仅仅考虑愿景,更应该直接针对问题。

1.案例:甲午中日海战

我们的课,从一个军事案例开始,这是我常常和学生分享的一个案例:中日甲午海战。讲这个战例,我们不讲北洋水师的悲壮,而是讲日本联合舰队的精明。很多时候,理解竞争战略的好方法,不一定总要通过讨论企业的故事得出。军事战例,甚至人生故事,很多时候更容易帮助我们悟出战略的道理。中日甲午海战,就是理解战略制定过程中,如何通过问题导向来得到好战略的一个重要例子。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日本联合舰队,如何设计一个有效战略来打败北洋舰队,学习问题导向的战略制定逻辑。

北京电视台曾经拍过一部八集的电视片《甲午推想》,我建议大家抽时间到网上找来看看。这个专题片,拍得很不错。不过,我们不要太纠结于细节与史实,我们更要注重对于其中内在逻辑的理解。说句题外话,每次讲这个案例的时候,我内心其实都很不平静,因为这里面有国恨家仇。但我一直认为,勇于向敌人学习,意味着一种成熟。

北洋舰队,主力舰“船坚炮利”,排水量达到8000吨,主炮的口径30公分,铁甲厚度30公分,日本人的炮弹根本打不进去。如果光看炮舰的规模和配置,是典型的我强敌弱,日本人完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日本人是如何确定他们的战略呢?我的分析是:他们就是典型的“问题导向”,在对比中,找到有效的战略战术。

北洋水师貌似强大,但有很多问题。首先,主力舰排水量大,就意味着速度不快,而整个舰队要保持队形,就只能依从于主力舰的速度。所以,日本人的策略就是以快打慢。这个快不仅仅是日本舰队的船速快,还包括炮火的速度快。中国人是三分钟发射一炮,日本人则是小型火炮,一分钟5炮。

其次,中国的主力舰是炮台在前甲板,是当时国际上所谓最流行、最先进的海战打法,这个炮台配置决定了北洋舰队大概率使用横阵战斗,而日本人则放弃国际流行的最先进的炮台配置和打法。采用沿着舰艇侧翼配置炮台,貌似落后,实则有效。这个策略就是“避实就虚”。所以,联合舰队在开战之后的战法,是兵分两路,绕着北洋舰队开打,先打北洋舰队两侧最弱的军舰。结果半小时,就打沉了北洋舰队的第一艘舰只,四个小时,就打沉了一半舰只。避实就虚,就变成了以多打少。


第三,就是针对你的铁甲厚,炮弹无法穿破铁甲的缺点,日本人选择了黄色炸药,不求穿甲,但求燃烧。所以,包括北洋舰队主帅丁汝昌,很多人都是因为烧伤而失去战斗力。这都是特别有针对性的战术安排。

还有很多的细节,限于我们的课程篇幅,我就不展开说明了。课后,请你抽时间看看北京电视台的这个系列片,然后,再按照我们的思路体会一番,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这就是所谓的案例教学。

2.问题导向

当面对竞争的时候,我们应该善于把竞争关系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去想用什么办法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接着再想,用怎样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可以使这些行动能够更有效、更加连贯和协调。这其实就是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比如,我们上一周讲的聚焦战略,给老人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你要让这个思考方向成立,你就必须要考虑清楚:我们面对着怎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问题导向的战略制定方法,美国有一位战略领域的大学者,叫鲁梅尔特(Rumelt)。他写过一本叫做《好战略,坏战略》的书。在这本书里,他对从问题出发、反向思考战略问题的思路,描述得比较清楚。

Rumelt首先提出了关于“坏战略”的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战略被制定成为一个“华丽空洞的口号”,这样,就导致了企业战略说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是空洞无物的,它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直接面对问题,迎接挑战。我自己去过很多企业,第一件得到的东西就是企业的宣传册,其中有非常响亮的口号,有高大上的愿景和战略。但是,当我和部门一级领导进行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并不知道战略和他们日常面对的问题之间,是个什么关系。所以,按照Rumelt的定义,这类战略就是典型的“坏战略”。

3.四步制定好战略

那么,该如何得到一个好战略呢?我根据Rumelt的想法,分解为以下四个步骤,供你参考:

第一步,充分地审视你所面临的问题和周边的形势,通过前面几周讲述的环境分析法和资源能力分析法,察觉到各种隐而未发的因素和力量,并推断其发展趋势。“隐而未发”这四个字非常关键。就像北洋舰队一样,它从欧洲引入很先进的舰只,中堂大人检阅起来威风凛凛,无形中其实也就形成了轻敌意识,貌似很领先,其实隐藏了很大的危机在里面。日本人正是察觉到了这种危机,所以,他们才能利用这个机会来制定出其不意的战略。

我前面和你讲过竞争对手分析,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它的重要性。如果你和一家企业在行业中形成对峙,你目前还没有把握发起攻击,但是,当你知道这个企业的领导人是被下属高度蒙蔽的,后面是不是加上一句,“你就有机会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已经被他身边的人完全实行了信息封锁。比如,他的身边重臣,每天想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有效地取悦老大。比如,老大所能看到的,都是他身边的人有意安排的。这时,你只需要进行战略相持,就一定在将来有机会抓住时机,蚕食竞争对手,或者一举取得竞争优势。这就是发现隐而未现的因素的力量。

第二步,就是要在内外部形势分析之后,找出所面对的关键问题。Rumelt在书中列举了星巴克的案例。2008年,星巴克的单店的顾客人数有所下滑,导致利润下降,资产回报率也几乎缩减到三分之一。那么,星巴克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企业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umelt事后复盘来看,这时的关键就是要能够对事情背后的根本问题,作出判断。Rumelt说,如果不能找到核心的问题,就不能找到解决方案和行动,也无法有效地推断出策略。

这就好比一个人学习成绩不理想。我们不需要提出一个愿景,一个增加多少分的目标。这些东西都是结果,而不是方向,愿景和目标成不了战略。这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究竟是因为哪些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只有找到问题,才会有办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杠杆”和“支点”。

第三步,就是要找到解决关键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这里,我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指导思想和原则”,一定是粗线条的东西。我在前面讲领导力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很高的领导境界。在战略管理的活动中,牢记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关于战略原则的讨论,一定不能太涉及细节。下周的课,我会讲到,很多细节应该是开放给执行者的。领导者确定战略方向,大家来关注执行细节,是有助于战略方案和行动方案落地的。

第四步,这一步是我对Rumelt理论的一个补充。在很多企业,分析了众多问题之后,如果你的理解足够深刻,你会发现之所以存在这样多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自己组织上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和瓶颈。而要解决所谓的战略问题,必须在基本制度、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等方面作大的变革。否则,单一改变可能于事无补,甚至还会徒增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变革,被称为战略型变革。我们在最后一个模块,会讨论与此相关的问题。

总之,我们常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就是我们的愿景,而现实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就是引发我们说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句话的根源。也正是这种巨大差距,我们才需要一座桥梁,需要一系列行动,去超越这个差距的鸿沟。无疑,战略的任务,就是为这座桥梁塑形,用很明确的指导思想,去统领行动,让这个桥梁稳步地建立起来。

课后思考

课后,我留一个思考题,是关于战略研讨中的“虚实关系”的。有些企业愿意把战略研讨会叫做“战略务虚会”,而务虚了半天,除了提出一大堆问题之外,实际上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有些企业一点都不务虚,每次会议都会聚焦在特别具体的问题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虚和实的关系,究竟该把握在一个什么样的度上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