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公链
Vision公链

crypto

实现Vision同一公链上项目之间的互通,实现Vision与多个公链之间的交互融合

随着层出不穷的DeFi项目在各个新兴公链上陆续开展,用户免不了在多个网络之间进行资产的转移和兑换,如此也催生了众多跨链协议。2021年,NFT的“JPG”行情以及GameFi的火爆,进一步加剧了该现象。一方面生态建设欣欣向荣,一方面原有的扩容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于是我们在去年,看到了老牌公链的卷土重来 、新兴公链的强势崛起、Layer 2项目的相继上线。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促进了DeFi多链时代的到来。但是,多链格局下各链的DeFi生态仍然相对独立,多链互通成了适应发展的必然需求。跨链桥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了顺应DeFi潮流的新风口,备受市场关注。


截止到目前,区块链通过点到点的货币系统颠覆了原有的货币体系。然而,对于像银行服务、借贷、储蓄等金融服务有什么影响吗?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将传统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带入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世界。“我们已经颠覆了货币体系,接下来让我们重塑整个金融系统吧。”这就是 DeFi 运动背后的动机。但没有建立起跨链互操作性,DeFi 运动就仅仅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盛会而已。试想一下每个区块链代表一种经济发展,如果它们互相间不能合作,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将无法得到发展更无法接棒整个传统金融。但现如今的跨链协议,都要面对一些需求权衡问题。比如不少分析文章中多次提及的“三难困境”,并表示大部分跨链协议都无法在这三点需求上达成很好的权衡,而最完美的跨链解决方案就是平衡兼顾这三难:


1)通用性:可实现多种信息的跨链传递;

2)可拓展性:能以最小的部署成本实现多链和多资产的最大互操作性;

3)安全性:在无需增加过多信任假设,即免信任/信任最小化的前提下确保资金安全性。

然而我们认为,在跨链1.0时代中,对于权衡模型的假设大部分是基于传统跨链的基础通信层,这样即使在所谓“极难权衡的三难困境”中达成了某种最优平衡,也依然无法跳脱出其系统性限制。相反,其希望站在跨链2.0应用层的更高视角上,对这个所谓三难模型提出一个更为立体的第四维权衡点 —— 流动性。在DeFi中,流动性即为王。只有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和无需安全假设的原生资产流动性,才能真正为用户所用和长期持有。而这里面就涉及到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跨链。


跨链的概念其实伴随着区块链的发展一直存在,而跨链桥是这两年才开始火热起来的板块。从跨链的发展脉络来看,大体是一个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的过程。因为用户需求的不同,后面也可能催生出多种侧重点不同的桥。比如:资金体量大的用户往往希望通过更加安全的桥进行资产跨链,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则是更加追求桥的效率。早期,中心化交易所(CEX)是我们每个人最常使用的桥。此外,中心化的wBTC和HBTC占据了目前近9成的BTC锚定币的市场份额,像这类单点验证的桥,早期凭借着自身信誉,天然的可以吸引到很大一部分的流量。


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渐渐不满足于绝对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于是演变出了多点验证的方法,毕竟集体作恶的可能性相对中心化的方式更小,看上去更加可靠。像Polygon Bridge采用的PoS+Plasma,Solana的跨链桥Wormhole由19个独立验证者对网络进行验证等等都是采用的多点验证的跨链桥方式。目前主流的跨链方式为通过封装的去中心化跨链桥或者 CEX 跨链,但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跨链资产的流动。


1.封装乱像造成跨链资产流动性有限

实际操作中,跨链的资产被跨链桥进行封装,成为新的带有前缀的封装资产,比如 aUSDC,wETH 等。这些封装资产往往只有少数的协议能够识别使用,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也经常伴随着跨链失败,出现跨到目标链后无法使用的尴尬境地。


2.CEX 跨链的隐私和审查风险

由于链上操作的体验极差,大多数用户仍然依靠 CEX 进行资产跨链。但是从 CEX 跨链,将会带来更多风险。由于 CEX 需要 KYC,完全没有隐私性;CEX 很可能遭遇审查,造成资产损失;CEX 本身的风险也是不得不考虑的范畴。资金体量越大,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就会越高。


为了更好的打造Vision元宇宙的底层设施,Vision围绕如下核心进行Vision Bridge跨链生态的打造。

1)安全性(Security):信任和活跃度假设、对恶意行为者的容忍度、用户资金的安全性和反身性;

2)速度(Speed):完成交易的延时性,以及最终性保证。通常需要在速度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权衡;

3)可扩展性(Connectivity):为用户和开发者选择目标链,以及集成额外目标链的不同难度级别;

4)资本效率(Capital efficiency):经济学概念,包括确保系统安全所需的资本和资产转移的交易成本;

5)状态性(Statefulness):能够转移特定资产、更复杂的状态和 / 或执行跨链合约调用。


为了建设Web 3底层基础设施的目标,Vision Bridge将实现以下三大目标:

1. 方便区块链开发者将其他链上的应用程序接入并实现联通。

2. 花费最少的开发成本,将去中心化应用轻松扩展到多个区块链上。

3. 允许用户与跨多个生态系统的应用程序进行无缝交互。

事实上,检验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用户体验是最关键的。Vision Bridge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让用户在Web3世界畅快地遨游,丝毫感觉不出在不同的区块链之间进行切换,这就好比现在人们在Web2世界中的体验一样:当一个网站对第三方服务器进行API调用时,用户完全感觉不出来,他所感受到的只是可以流畅地使用一个应用程序。从目前来看,Web3还没能做到这一点,用户能很明显地知道自己在使用的是Solana、以太坊、或是Avalanche。但不用着急,在不久的将来,Web3肯定也会让用户获得丝滑般的使用感受。


归根结底,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都与用户体验有关。


对于将下一波1亿人引入加密市场,实现流畅、直观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为了在实现与在Web2中所获得最终用户体验,Vision Bridge开发人员会逐步利用基础设施和工具来消除跨链世界中的摩擦。正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推动海外直接投资,结果让一批全球跨国公司迅速崛起。通过实现真正的跨链互操作性,Web3无疑将迎来一个全新拐点,人们不再受限于某个区块链上的应用,Web3世界大门将彻底打开,我们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