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
Vinchent

Blog : vinchent.xyz 有拍不回,自娱自乐。

论语20 - 雍也 - 修行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关于弟子仁不仁的问题,孔子基本都说不知道。但是这次被问道的是「好学」。孔子一下就想到了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这是他唯一一个够得上好学的弟子。孔子在这里对他的评价是:不迁怒,不二过。

**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错误。**说来这真的挺困难的。就说最近几天的事,上三天前我跟架构师讨论了几个开发上的细节,当时觉得挺清楚的,就没有都写下来,到了今天做到这一块的时候,有些印象又有点模糊了……这就是二过吧。“不二过”,就是要多记录,反复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的做到,不光需要有方法, 还得需要下得了这份苦心。

再说“不迁怒”,仔细想想这里的“迁怒”挺有意思的,就是把怒气转移到别的地方释放出来。那么什么是“不迁怒”呢?就是把怒气用在让自己产生怒气的事情上。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应该面对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份情绪带到生活,带到家庭中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就事论事,说的也是“不迁怒”,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情绪管理”。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和“好学”有什么关系呢?

真的,我仔细想了想,高考成功的秘诀大概就是这两条吧:做好情绪管理,以及不犯同样的错误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抄一遍译文:孔子對冉雍説:“雜色牛生的牛犢渾身純赤,兩角齊整,即使想要不把牠用做祭祀的犧牲,山川之神會捨得放棄牠嗎?”

这里貌似实在鼓励冉雍,让他不要自卑于自己的出生。我们今天也常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不能陷入到单一的视角里去,尤其是心理学的视角,特别容易觉得有道理,越是有道理的东西,越要警惕。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要总是想着追根溯源,就像面对疫情,搞清楚从哪里爆发的确实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疫情的防范,但是对当下而言,却少有作用。对于疫情从哪来的讨论常常是政客转移注意之道,而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有何尝不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呢。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很高,但是对他们也非常自信。子路果敢,子贡通达,冉求多才多艺,从政都没问题。值得思考的是“果”、“达”和“艺”如何和“政”相对应,倘若我们把这套说辞放到今天,可能很难找到工作吧,因为没有“对症下药”。

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孔子的时代不同的地方,至少是何孔子“君子不器”的价值观不同的地方。无论是“果”、“达”、还是“艺”,都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至于这种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有什么「用」?就很难讲了。

因为问到「用」的时候,就不自觉地陷入了“器”的语境。我想人文素养为什么重要,就和「仁」为什么重要一样吧。它是一种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形塑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完全贯彻落实了斯多葛主义的重要思想和“课题分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对物质最低的要求,按理说这样的生活应该很痛苦吧?而颜回却感觉很快乐。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并不在乎,不改其乐。

回想起第五章里谈论志向的时候,颜回说:无乏善,无施劳。他总是能够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对外在有非常小的需求。这种聚焦的生活状态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也是各种畅销书所倡导的……

6.12 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冉求是个耿直的人,他说老师,您的道真挺好的,但是我能力不够啊!孔子回怼道:借口能力不够的人,好歹是半途而废,你丫还没上手呢,光观望着就打退堂鼓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借口“力不足”,而连尝试都不尝试一下。有时候还是要push自己一下,去挑战一下自己,大不了“中道而废”,总比一事无成强吧。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可能是对“中庸”这个词最好的解释吧。中国的文化里特别讲究中道,讲究“度”,讲究文体两开花,讲究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常常讲既要又要,不过笛卡尔也说极端很有可能出问题,一旦在一个极端出了问题,容易偏离正确太远,所以他在决定打破自己既有认知重建自己认知体系的时候,也是选择在日常问题上走中道。这倒是非常符合儒家价值观的选择。只不过对于笛卡尔,这只是一个过度阶段,而对于儒家,确实终极的归宿。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一个人需要靠正直而生存;小人却需要靠侥幸而活着。不一定,有时候正直反而死得很惨……不过“死得惨”也是小人的说法,君子可能觉得自己死得其所呢。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鸡汤很多都是这种话术,需要警惕是不是资本家的诱骗。我认为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但是对于工作,如果做不到「好之」,至少也要做到「知之」,这是基本的专业素养。不过也就可以到此为止了,毕竟人生不止工作。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大概就不会偏离正道太多了。文,是传统的典籍;礼,是过去的规矩。这句大意是说,学会先人们如何行事,大体上就不会出错了。

我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文和礼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评判,而不能一面地接受。“弗叛”是非常保守主义的目标,原来这样就挺好,改什么改呢?越改越乱!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一定有它的道理!

不错,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确实有它的道理,它服从于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权力结构,这是既得利益者对未得利益者的剥削。原有的规则不会让他们颠覆自己,所以作为被剥削者永远不会有翻身的一天。

社会始终在治与乱之间摇摆,左右之争永远不可避免,我们能够追求的理想状态是让社会制度能够有一个良性自我调整的通道,而不至于总是经受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这就要求我们勇于把自己的理念表达出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让不同的声音进行博弈,而我们也需要参与到这样的表达中来。这才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素养。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一章特别硬核。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广泛施惠于百姓,周济众人,那他算仁人吗?我天,还仁什么人啊?这是圣人啊!尧舜都不能完全做到啊!

这里出来对于“仁”的定义比较值得我们参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仁”的核心是处理和他人的关系,该如何待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