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維特與歌德
英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在2005年的一次訪問提到,小說作家的巔峰期一般在三十左右,大多數都是成名甚早,一部作品足以名流後世。這意味著小說作家與年齡有寞大關係,最好的作品在年輕精力充沛的時間出版。這也許不無道理,張愛玲出版《傾城之戀》時,只有23歲;卡謬(Albert Camus)出版《異鄉人》時,年僅29歲;卡夫卡(Franz Kafka)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出版時,他32歲。當然,有很多小說作家都是大器晚成。
即使對德國文化不太熟悉,多少都會聽過歌德(J. W. Goethe) 的名字,歌德幾乎代表了德國的文化象徵。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在法蘭克福 (Frankfurt am Main) 。他在後來自己的傳記中提到,他早年的健康並不佳。出生時,面色發紫,沒有呼吸,一開始以為他是死胎。被拍打幾下後,他才再次呼吸起來。孩童時患下天花,差點奪去他的性命。年青時,在萊比錫 (Leipzig)學習法學,患上肺結核,幾乎英年早逝。不過,歌德最後卻活到84歲,在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的領域為人類歷史貢獻良多,是多方面的通才。歌德用德語來創作詩歌,更奠定整個德語在文學的地位,扭轉德語的歷史地位。德國哲學作家Rüdiger Safranski在2013年出版的傳記《歌德:人生的藝術品》 (Goethe — Kunstwerk des Lebens) 提到,歌德年少時不是時人眼中「神童」(Wunderkind),不過他卻有迅速學習能力,對語言特別有天分,似乎預視他大文豪的命運。
多年前,看魏德聖的電影《海角七號》,林宗仁飾演的茂伯在電影片尾,用月琴奏起的那首歌,其實是來自歌德1771年創作的一首詩歌–野玫瑰(Heidenröslein),後來由不少作曲家譜曲。茂伯彈奏的是1815年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版本。這首詩歌是紀念歌德在法國史特拉斯堡(Strousborg)留學時的愛情故事。電影採用這首歌做配樂,也顯示了導演的心思,並非僅是因為旋律動聽。歌德文學流行全世界,超越語言的限制,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在華文世界,最常聽到歌德的小說應該是《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中學時一個晚上,一口氣讀了這本小說,似懂非懂,但對小說留下深刻印象。小說出版時歌德只有23歲,據說他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將小說寫完。拿破崙在耶拿戰役擊敗普魯士後,親自與歌德見面,並聲稱自己將小說讀了七次。拿破崙甚至授予歌德騎士徽章,可見他欣賞歌德的程度。小說是關於維特(Werther)、夏洛蒂(Charlotte)與亞拔特(Albert)的三角戀故事。故事以第一人稱日記的形式寫成,當中涉及不同主題:自由、命運、孤獨、哲學、自殺、文學等不同的題材,人物性格都有現實的根據,是歌德的半自傳小說。一般人都將這本書當成是愛情小說。事實上,中文將「Leiden」翻譯成煩惱,是有點誤導,可能受了英文翻譯「sorrow」的影響。在德語中,「Leiden」意思不止是煩惱或憂傷,而是有痛苦、折磨的意思。再引申出來的另一個字「Leidenschaft」,意思是對於某事物所產生的熱愛、對於某些事物的強烈情感。在維特的語境下,是他對生命理想的想像,追求人生理想時的痛苦,並非僅是煩惱一字可覆蓋。維特追求人生理想,對未來想像無法實現,生命也沒有意義,最後只有自殺的一途。與其說是維特自殺是求愛不遂,倒不如說是因為想像力(Einbildungskraft)對他產生的折磨,對人生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
2016年的春季,我和朋友鹽叔去圖靈根(Thüringen)旅行,其中一站是威瑪(Weimar)。威瑪對每個德國人來說都不會陌生,歌德在這小城渡過大部分的人生,創作影響世界文學的作品。每個人提到威瑪,立刻聯想到的都是歌德。威瑪仍然保留了歌德當年的居所,我和鹽叔當年不會錯過去他的故居朝聖,故居內保留他當年的書桌、筆記、床褥以及他的收藏品等。學習德語時,常都聽到他的名字,終於有幸踏足他的故居,了自己的心願。無獨有偶,在我們到達威瑪那天,剛好是博物館夜,所有博物館免費通宵開放,窮學生當然把握機會,去看看其他名人的故居。
現實中歌德並沒有像維特一樣,小說創作令他從這種悲傷的格調中解脫。維特無法實現的事情,歌德卻一一展現出來,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幅藝術品,而且歷久不衰。
Tempelhof-Mariendorf
06.02.2021
原文載於明報《菩提樹大道》26.02.202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