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复调
温带复调

温带是现实,复调是理想,乐向标是华语地区新专辑短评集,较严肃的那种 微博:@温带复调 / 公众号:@鉴赏志 / 知乎专栏:温带复调·乐向标

乐向标 010 | 卧轨的火车《大陆》转型期的阵痛?

把这张当成一支不知名新乐队去听。
卧轨的火车《大陆》

010

《大陆》

卧轨的火车
赤瞳

综评:6.9分


Zzz:4.5分

可以把这张当成一支不知名新乐队去听:

《巢》和《另一座山》最好,前者仿佛带有东方色彩的Nick Cave,甚至华东唱出“Pigs in the river”都不违和,但旋律只围绕la去写太无聊了。后者偏funky的律动以及后段的吉他solo让人想起那些如Khruangbin和Dengue fever等东南亚曲风乐队,而且这首在整专里旋律显然更好,不过一些段落很拖沓。这两首的优点为整张专辑加分不少,很有特色,方向很好。

《嗅探》几乎失控,人声已经被嘈杂的鼓和吉他失真淹没,后面一段也不懂在干嘛,包括截出来3秒放在下一首,显得有些形式上的幼稚。

第一首和最后两首无聊的没听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整专的人声很弱,不知是混音的有意为之还是本就不适合低沉的表达,反倒是最后的女声更舒服些。乐器配合较差,没有控制好配器丰富带来的弊端,很多段听感很杂乱。勇敢突破和尝试值得称赞,但显然整体不是很成熟。

最近似乎很多年轻乐队忙着转型,从最初的风格大转弯的投入另一个风格,甚至陌生的像另一支乐队,没错,如今想创造新的声音的确越来越难,但不要完全指望转投新风格就能带来质的进步。批评的角度来说,这是浮躁。


jingya :8分

《大陆》在多雨的鸡笼山脚下诞生出来,非常有意思,如果要打个比方,是怪味饕餮本身。

去年8月台风来,南方夏季是无停歇的暴雨。为了做稿子我托海豚踢的鼓手小萨带我去鸡笼山下他们的家拜访沈帜,看看卧轨的排练(恰好成员都聚齐了)。当天由于台风入境,高铁全部停运,我们慌忙打车到达鸡笼山时倾盆大雨,大河睡眼惺忪地过来给我们开门。

大河挑拣了挺多打击乐器,摊了一地板 —— 展现在听众面前完整的这张《大陆 Continent》,形色的打击乐器定然是主角之一。他们执着于用各式音色来刺激你的耳朵:如果要用画面来描述音乐,是群像:众人犹如幻影在你耳朵里翻来覆去地走动,确只是昙花一现 —— 你刚被某个乐手手里似是不经意地摇晃一串铃铛的声音吸引,还没来得及思考,下一秒精神头又被沙锤和牛铃带走。对声音的探索让我马上联想到 Einstürzende Neubauten,老前辈们曾经带着钢架床上台,敲击床架的各个部位以发出不同音色,融入音乐(真是非常“工业”);这样说来来还真有点地域特色之分:《大陆》显然将专辑的色彩放了很浓重一部分在世界音乐元素中,聪明地使用笛子、长笛和其他吹奏类乐器,引发听众对于“天竺”“异域”的合理想象;唢呐、拇指琴的加入更添其色彩。在人声的处理和使用上,大河的女声比去年更加稳定,同时也更原始和粗犷 —— 将破不破的边缘,或是任由破裂的音延长,恰于专辑气质分外融合;低沉的男声则在很多时候被叠加了很多层,形成众人合念的群体感受,像部落里的某些祭神仪式。

它的优秀之处是很难得,于我而言有二:一是整体的结构和每首歌的完整度很高。这约莫要归功于二十年的鼓手李文(他也是乐队”白象“的鼓手)扎实的基本功,还有制作人李平和沈帜对母带的再加工和制作。在可以被称为”繁多“的音色中(而且它们都并非以某种规律性持续出现,确实是在合适的地方恰好现身,呼吸感和即兴的妙处被保留得非常完整,很难得),鼓和肖强的贝斯始终把乐曲的架构稳住 —— 在此之上又并不单调:《回路》用循环厚重的底鼓营造暗潮氛围,《巢》却又与贝斯相呼应,带来让人惊喜的 groovy 。所有打击乐有趣的音色都像是乖乖咬合在鼓和贝斯上的锦上添花,结构层次分明。

二是巧妙融合。单单用打击乐器和唢呐、笛子等民族乐器的音色很容易落入俗套,把不准就变成“民族乐器大联欢”;沈帜很聪明地加入了提琴(很好地利用自己“提琴手”的优势),邀来虞晨带来有自由爵士意味的的萨克斯和长笛吹奏,还有李平亲自上阵的单簧管,西洋乐器做了很好的中和;同时合成器、钢片琴、失真的吉他音色从未缺位,到底是实验摇滚的底子,也是一味中和。

同上一张《余波》相比,卧轨的《大陆》全然不同:褪去了少年带着涩味的为赋新愁强说愁,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选择走向了更加成熟和通透的态度。不足之处可能在于,在歌词等文字信息上稍显弱势,同编曲和音乐本身带来的力量相比,歌词显得单薄,歌曲名字亦有些晦涩,难以与听众达到显然的共通 —— 如果说硬要提些浅薄的建议的话,我觉得在文字的处理上,更简单有力,会更好。 还没聊完。台风入境那天我有幸听了一下午最原始版本的《回路》,沈帜在麦克风前反反复复吟唱 “静默就这样变成一种方式,静默就这样变成你的姿势”,这两句在后来几天里反反复复在我脑袋里流转。出租车开到杭州市区的时候雨下小了很多,第二天,台风过境了。


路人A与路人B:5.5分

A:好久不见!卧轨新专听了吗?把我土哭了,太可怕了。

B:人声比较张学友,配乐是低配版的前摇,歌词听不清。形式上变高级了,挺能唬人的。

A:但是挡不住那股土味儿啊,还填塞了各种元素想搞得很先锋很实验一样,做出来的效果还不如二十年前的麦子大师。就是没够到艺术的边儿然后硬拗出来的感觉。比弗兰肯斯坦还弗兰肯斯坦的那种,像一个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怪物——有着超人的意识和婴儿的四肢,还面目可憎。

B:麦子大师至少还是有点艺术家气质的。

A:二十年前的土摇虽然技法、手法很土,但至少有表达有想法,是站在土里的。杨波有篇旧文挺好的,“刻意逢迎大众审美的商业流行音乐和刻意违背大众审美的独立先锋音乐,他们在表面态度上看似截然相反,其本质却是相反相成的谄媚。”从根上说,我觉得卧轨就是为实验而实验,为态度而态度,其实根本没整明白自己到底要干啥呢。所以这就是会显得土的原因。而且吧,还贼执迷要跟别人不一样,就差直接给你唱“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了。

B:说白了,就像新概念作文大赛本来是给那些怪才准备的,一些循规蹈矩的普通孩子觉得好奇,就拿来一套速成教材和模版硬套。卧轨算是照着教材抄都没抄明白。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看似年轻,其实未老先衰,跟中年人没啥两样——只有生活,没有情感。年轻人的情感应该是流血流泪,一无所有,奋不顾身那种。而生活就是,不断地去追求然后得到满足,这样一种循环。大多数人只有生活,没有情感。

A:一边想着我跟其他人不一样,但又找不到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究竟在哪儿,另一方面还缺乏坚持的勇气。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整个人都变得扭曲和拧巴了,连人话都讲不明白了。我觉得包括所谓的青年文化,都在疯狂吹捧年轻和酷、不一样的标签,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拼命去追捧这些反而会导致自己的品味、情绪与感受力的降低。还包括现在的社交网络、互联网,也会降低、麻木掉大家的情感。

B:现在的很多年轻乐队都是优质中产二代,他们成长的路径是很顺畅的,他们硬要表达一些锋利真实的东西,其实只能靠想象和抄教科书。

A:所以我觉得他们的创作就像是《common people》里说的 “if you called your dad he could stop it all”,可选择的、随时可以离开的痛苦,那还叫痛苦吗?还是过家家呢?这里面更Tricky的一点是他们拼命想逃离自己的身份privilege,所以很多都选择用那么一套“世界\权威、我们\他们”的隐喻化的叙事模板,毕竟“never live like common people”嘛,这一点上来说还不如落日飞车更real呢。

B:所以现在还有地下乐队吗?

A:一二线不太可能了,也许三四线会有吧。

B:万青、李志基本上就是最后一波了吧。

A:认清现实的话,摇滚乐的时代其实早就落幕了吧。毕竟摇滚乐也已经不再是年轻的音乐了。

卧轨的火车《大陆》专辑封面

HuangYao:7.4分

昨天看《乐夏》,艾晶在节目中评价水木年华时道:「无聊,没有新意。」我妄揣卧轨的火车摒弃了《余波》中的自己,试图实现审美和音乐性的跃升,也是为了防止20年后自己收获类似艾晶评水木年华这样的结局。当然,驱动他们做出改变的更多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执着和要求——从这张配器多样,纵深丰富,听觉上也更复杂的《大陆》,可以感受到他们迈出这一步经历的艰涩。一个因为写流行小说被世人知晓的作家,想要用大部头进入领域传世的殿堂,这种野心是很多人不具备的,也是值得敬畏的。路遥呕心沥血写了《平凡的世界》,盛誉很多,批评也不少,史观如此,流行音乐也不外乎。


阿森:8.2分

《余波》发行后的这四年间,不常露面的沈帜间或流传出骂媒体、隔空骂打低分的乐迷、给乐夏打一星的事迹,少年天真敏感浪漫和严肃对抗孤僻的艺术家壁在他身上统一。这张专辑的矛盾交叠感、未完成感和主创身上的那点别扭是统一的,头尾令人快要失去耐心,中间几首不错,尤其《另一座山》。从《愚梦方醒》到《大陆》,从卧轨的火车到晕盖、Dolphy Kick Bebop,这几位年轻的创作者随着年岁增长,朝着要做出更艺术的、自我一套独立美学体系的音乐越走越远。但有些人是天生的少年人,有些人具备严肃工整的成年人体质,音乐同样有年龄特质,摇滚乐的色彩常常是年轻热血的、少年心气的,如交响乐这样复杂器乐类音乐的色彩则是成人的,其大编制要求了排练时的严谨守则、每个声段必须工整利落也就要求了乐手技术的扎实。而《大陆》则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编制上在三大件之外放入了提琴、萨克斯、钢片琴、长笛、邦戈、牛铃、单簧管、拇指琴、唢呐、各种小打等十多种乐器、中西兼用,还有这张专辑新加入的助力不小的女声,中间几首倒是真的看到了隔壁场景里东方新迷幻“另一座山”的可能性。而唱词依然是从《余波》进化过来的青年人敏感浪漫自我的诗作,这种些许反差倒让他们可亲可爱了一些。没什么“意见”可给卧轨的火车,如果雄心是走入新的大陆,中间所有未抵达的探索都是无可复制的印迹。


JoeZhan:8分

如果在《余波》之后关注过卧轨近年的演出和乐手的动向,面对这样一张浓墨重彩的专辑其实应该不会意外;对我而言意外的反而是他们与过往的切割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彻底。这张专辑中的种种稚拙、失控和不自洽与乐队成员们这两年其他看似更成熟的发行作品相比,反而留出了更大的解读空间。

地域印象一直是卧轨所在的音乐场景的重要标签,我们在《余波》的评论中也很难避免用到“潮湿的江南”这样的话语;但《大陆》这张专辑体现出的地域性细究其实是相当错位的。乐队生活和刻画的杭州山水其实(至少对于此地听众而言)很难联想到大陆的意象,专辑名似乎在更大程度上是对日本和台湾迷幻音乐场景的呼应,通过对比进行身份的确立。而在茶园满布、云雾缭绕的鸡笼山上对中亚南亚的内陆乐器和部落吟唱的引用其实是在当地生活经验采风之上附加的又一重想象——这种“地域主义”并非是与全球化一味对抗的“本土主义”,而是缠绕在互联网时代之上的一种泛地域的、后全球化的音乐可能。

这张专辑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错位的:在我们听过的类似音乐中,乐手们往往都躲在阴影中让乐器说话,你很难看到“我”如此强烈、自恋地在场;沈帜用故作成熟的声线唱着依旧少男心事的歌词,这种不加掩饰的古怪和矛盾反而能够让听众窥见艺术家做派背后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味儿。

对我个人来说,与其苛责专辑中的种种的错位和不自洽,不如将其视为当下创作状态更为诚实的展示,因为从这些裂缝中反而能感受到以即兴为名、实则高度制式化的“新迷幻”框架之外的鲜活的创作生命力。直到专辑结尾他们也没有“找到银河”,但千万里的沙漠路途本身,可能更值得记述和庆祝。


往期回顾

  1. 《432》晕盖:7.2分
  2. 《大陆》卧轨的火车:6.9;
  3. 《WUHAN2020》白纸扇:6.8分
  4. 《昏古七》解离的真实:6.3分
  5. 《近人可读》寸铁:6.2分
  6. 《非流行说唱》AR 刘夫阳:6.1分
  7. 《赤子白仙》刺猬:5.9分
  8. 《秘神》Mong Tong 夢東:5.7分
  9. 《爱之颤》祁紫檀:5.5分
  10. 《NANA I》欧阳娜娜:5.5分

关注我们

微信:鉴赏志

微博:@温带复调

知乎专栏:温带复调 · 乐向标

本期编辑:JoeZha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