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hua
suhua

音乐迷

关于暴言、欺凌的讨论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说,每个人承受能力不同,虽然甲受害了,但他能拍灰站起来,而心理承受力弱的人,加上本身处境有点糟糕,被最后一根草压弯,有的人甚至因此自杀。比较弱的人,应该特别予以保护或是宽容,即使杞人忧天了,也比看到他们自杀辞世或是患上应激障碍要好。

  何况真正有人是故意往伤口上撒盐的。究其源头,坏人也是找怯懦害羞无助的人来伤害,不会惹那种惹不起的。

  言论为“限暴”而收窄,你担心的是言论空间,这个我也支持。但是,我担心的是“污名化的受害者”,例如刘强东性侵女学生的当事人,毕竟成为被语言暴力对象的通常是这些人,例如很多人就说连法国明星们都反对政治正确,认为骚扰女人没什么了不起,对女人来说不被男人勾搭人生就无趣了。还有次我发一个黑人男星被上级骚扰,就有人说男人被骚扰不会回打么,事实是黑人担心被视为“炫耀力量”(黑人都粗鲁)而不敢回打上级。“ME TOO”事件被人扭曲成“翻旧帐”,过分惩罚骚扰的一方。

  有个女人因为被少年袭胸而怒,丈夫回打少年,被少年家里造假视频上网传播,导致女人不断被说“欺负小孩”,后来就自杀了。

  在性别歧视文化中,很多女人觉得一死了之才能明示清白。也有些心理弱势的受害者难以表达自己的“道理”,以死表达对有权和造谣者的反抗。

  他们是不会去请律师的,一是对法律没信心,二是觉得“我明明是好人,为什么要被害,还要为了讨公道去请律师”?

  『譴責受害者語言』流行是因为有很多人产生了共鸣。也等于是整个社会要偿还以前的欠债。在讨债的过程中,即使有些过分的事,其实也不应该“强行禁止”。因为阻止了,还会再来。同样的,保守的、父权社会、威权主义等潮流,也会再度蓄积力量,可能卷土重来。美国就发生过,在60-70年代的反传统风潮过后,进入了更保守时期。一个社会如果进步的力量多,那么创新的、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的风潮将成为主导,但如果“不思进取只知恋旧”的力量多,就算革命了还会退回到原点,甚至更保守。

  以前美国政治也是喜欢人身攻击的,后华盛顿确立了几条原则,就是在公共议题上不准扯上私生活进行攻击。现在对洋人来说已成为共识。公共议题应该放开讨论,私人领域的事则是不放开讨论的(至少要筛掉其中部分偏激恶毒言论)。但是目前华人社会并无此共识。而且“有用的武器为何不用”,华人的利益争夺或是怨恨都是用不光明、或私下手段来解决的。追根溯源,一是传统文化强调共生和利益团体抱团,没有个人,只有皇帝才算是独立个人。二是宪法无力,不按法律行事,法无威严,普通人没有国家提供的免费律师,无法保护自己的权利。三是教育无力。教育成了求权或钱之路,而非培养现代文明社会的支柱,不把人培养成健全、自立,同时不侵犯别人的人。

  你说的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因为目前并没有“正规渠道”,靠法律也不行,靠行政也不行,靠国家提供的现行手段是不行了。靠媒体也是不行的。偶尔可以三选一获得好结果,但因为社会制度非常保守,根本就无法解决日新月异的众多诉求。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给公民扩权,政府缩权,没有交流对话,一切无从谈起。

  张三或是李四的声音占上风,也不可能获得什么特权的。特权在政府手上。或说那个利益团体手上。

  我没有说刘强东案中的女学生、弦子之类占上风就能解决社会问题,她们只是“提出问题”让人思考。如何解决,可能要好几年。何况男网民对她们的暴言力量也很可怕。/有个美国小说叫《美国田园牧歌》,里面男主的离家出走女儿,跟你所说的欧洲年轻人思想应该是一样的吧。因为美国历史而内疚,加入极端组织。我并不认为攻击保守价值是什么“大逆不道”,福柯说的,社会早就变了,我们也应该改变。

  因为网络,青少年日益相似,他们的思想及兴趣爱好也“相似”,在此影响下,他们到了30岁也会变得跟上一代完全不同。其实人们是差不多的,要么他们积极进攻“混好一点”,要么他们被迫防御“我没那么差”。

  对立是因为愤怒。有些愤怒其实只有一点科学知识就可以解决了,当你知道愤怒也不能改变现实时就不会再愤怒。这其实只是文化素养不均衡。

  政治就是为了妥协而存在的,政治只讲现实,不强调分歧,寻求共赢。华人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等级社会的人不讲包容,只讲“我比你大”。

         还是要补充一句,即使洋人也说,精英干什么有示范作用,在天朝,政客和领袖是怎么干的,也有示范作用。他们对言论和出版绝不包容,在一些法律案例上极为昏庸,如果把他们视为榜样,普通人也觉得“狠”就是一切。他们会更加不仁慈。

  首先,洋人所崇尚的个人主义和锋芒毕露并不等同于攻击不同价值观。在西方文化里,不能包容别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行为,例如政客这样做就会被记者嘲笑。众人会一起笑他。/在洋人逻辑里,我说你你也可以说我啊,你有嘴而不说,是你放弃了自卫权利。/你所说的“想要个儿子完全正常”,可是如果不幸生了女儿呢?我记得豆瓣和别处有不少女性自述被寄居在别人家,甚至黑户到10几岁才有身份。这些为了想生儿子而“被逼走的女儿”,她们又如何寻找安全感呢?有个故事讲甲女被寄养,她一直认为“养父母还不错”,后来养父对着她新郎笑着回忆小时候打她的情形,害她在新年夜哭着入睡。她找谁诉冤去?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体现在现实中人的行为里,例如你会觉得对抗它很费力,顺应它整个人轻松了。念书时的《套中人》就是在讲这件事。你以为摆脱了,但没有人能摆脱它。因为你根本不会“发现”它。即使“发现”了它的人,也不敢公然与它为敌。只能劝大家一起醒来。漫画:“所谓传统,只是古人发明出来的手段而已。”

  鲁迅说,传统是用传统文化和数目(人数)的力量挤死不合心意的人。

        以上是我与某网友争论后的片面记录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