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譯:將基於區塊鏈的數位身份證融入日常生活 By Arijit Sarkar

文章來源媒體:Cointelegraph
原文連結:點我看文章
【重點摘要】
在過去的13年中,區塊鏈技術已經發展許多案例,包含金融、數據、物流和安全等。然而,當趙長鵬訪問島國Palau啟動其數位居留計劃時,使用區塊鏈的不可變能力來識別人類的想法獲得了新的生命。
從2021年到2025年的五年間,區塊鏈身份管理市場預計將增長35.8億美元。關鍵因素包括對數位化和尊重隱私的身份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增長。結果,無數的解決方案以NFT、DLT和準系統區塊鏈技術的形式突破了滿足這一需求的市場。
考慮到區塊鏈可以日常服務的大量案例,許多政府組織開始試驗該技術,嚴重依賴CBDC以及可驗證和不可變的用戶身份。
傳統身份證的問題
正確識別或識別個人一直對政府至關重要,以確保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和津貼以及其他要求,這一點至今仍然適用。然而,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公眾能夠使用工具來創建在視覺上與原始ID相同的 ID。鑑於區塊鏈儲存不可變記錄的能力,當局將該技術視為打擊與身份盜竊和偽造相關的詐欺的機會。
傳統的紙本身份證難以在不同系統中確認其合法性。歷史表明,人們如何成功地使用假身份證來聲稱未經授權獲得無數福利。然而,區塊鏈等技術進步為當局提供了頒發可驗證證書和ID的機會 ,同時確保身份管理系統的可擴展性、速度和安全性。
在這方面的努力見證了一個由各種基於區塊鏈的數位ID產品組成的新生態系統的興起。例如,印度行政服務(IAS)官員Shubham Gupta最近率先推出了一個基於Polygon的系統,用於為Maharashtra政府頒發可驗證的種姓證書。
他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說:「如果身份管理系統必須基於去中心化和個人控制以0到1的等級進行評級,那麼傳統的集中式ID系統將處於最左端,並且完全自託管、基於公共區塊鏈最右邊的身份證。」

基於區塊鏈的數位身份證的形式
雖然區塊鏈技術可以並且已經按原樣用於維護網際網路上的不可變記錄,但過去十年的創新導致圍繞區塊鏈技術使用的子生態系統的誕生。
區塊鏈顧問兼Bundlesbets.com首席執行官Brenda Gentry表示:「基於區塊鏈的數位ID的想法已經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但隨著最近的NFT熱潮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雖然NFT最初是作為一種代表現實世界對象(包括知識和物理資產)的工具上市的,但該技術被發現非常適合各種應用場域。最近,部分政府組織已經開始為公民測試NFT以降低運營成本。
Gentry補充道:「基於區塊鏈的數位身份證的大規模實施,比如護照和駕駛執照等國民身份證的發行,雖然需要時間,但我堅信這是世界應該走向的目標,除了幫助對人進行身份驗證外,區塊鏈技術還可以阻止偽造、篡改或身份盜竊的企圖。」
Gentry援引奢侈品牌和藝術家的參與推動使用NFT來驗證產品或藝術品的合法性和所有權,她認為「奢侈品可以在鏈上檢查其真實性,這完全消除了假冒產品的問題。」
LegitDoc的聯合創始人兼項目負責人Neil Martis以向印度州政府提供大量基於區塊鏈的證書和 ID解決方案而聞名,他設想在未來十年內更多地採用基於公共區塊鏈的分類帳本、Web3原生去中心化ID將在識別用戶和驗證他們參與不同類型的Web3原生交易方面發揮增量作用。

基於區塊鏈的數位身份證的好處
雖然區塊鏈的「電梯行銷」傾向於不變性,但與傳統軟體和紙本系統相比,該技術具有多種優勢。關於區塊鏈的好處的意見歸結為對個人資訊的控制。
根據Martis的說法,自主權是基於區塊鏈的數位ID的最大好處之一。這意味著區塊鏈使用戶能夠與其服務提供商共享部分或選擇性資訊,而不是交出他們的完整身份。
隨著基於區塊鏈的ID消除了資訊的濫用,專家們設想在沒有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誕生一個真正無需信任的系統。Gentry也重申了可驗證性、可追溯性和唯一性是區塊鏈帶來的一些主要好處,因為她強調區塊鏈ID不能重複,因為它位於分散式帳本上。Gentry補充:「所有數位ID都可以在區塊鏈上進行驗證,並且可以追溯到所有者的帳戶,該帳戶也可以用於了解您的客戶。」

基於區塊鏈的數位身份證的局限性
對基於區塊鏈的數位ID的主流接受最終將意味著克服可能阻礙其採用的最緊迫的挑戰。在當前形勢下遇到的一些障礙包括大眾缺乏教育和支持性的監管環境。
在教育方面,Gentry注意到主流討論和技術的廣泛採用所帶來的快速變化的情況。然而,建立支持加密貨幣的法規將需要行業參與者的更大干預,以幫助國家和機構加入區塊鏈網絡。
Martis同意Gentry對法規的看法,因為他強調區塊鏈ID,無論多麼去中心化,都需要發行當局的證明或認可。他補充說:「如果發行當局不承認區塊鏈ID的有效性,那麼它就不能用於利用大多數公共服務。在我看來,這是最大的局限。」

識別人員的首選區塊鏈
鑑於大多數現實世界的身份系統都在政府和主權國家的管轄範圍內,Martis設想更多地採用許可的分散式帳本網絡來發佈需要政府服務的身份。
Gentry指出,選擇完美的區塊鏈來識別人或商品需要權衡各種區塊鏈生態系統的獨特優勢和局限性。區塊鏈顧問在強調以太坊的Gas Fee或Solana臭名昭著的中斷等現有問題的同時,建議 Binance的BNB Chain是區塊鏈的完美選擇,因為它每秒交易量高,延遲和費用低。

Gupta也從個人經驗發表他的想法,印度各州政府傾向於選擇一個中間立場,而不是一個完全控制公民身份的單一機構,一組獨立的部門將共享一個託管公民身份的公共分散式帳本,定期錨定在一個公共區塊鏈。
Maharashtra政府目前正在努力為120萬部落人口部署一個可擴展的基於區塊鏈的ID系統。Martis解釋說,創建的ID將被各個部門用於執行分析並確定各種國家計劃的正確受益人。
無論在垂直業務領域減緩區塊鏈採用的挑戰如何,該技術的優勢使其主導地位不可避免。政府組織和私營實體已加大努力,通過區塊鏈創新發現面向未來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除了身份管理之外,有能力成為主流的區塊鏈包括本地化CBDC、供應鏈解決方案和跨境清算。
去中心化身份或DIDs(去中心化身份標識)尚未看到大規模實施。根據Martis的說法,它們應該由不受國家控制的高度分散的公共區塊鏈來結算或發行,並補充說「比特幣和以太坊在這方面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想法】
「數位身份驗證」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被很多人關心的議題,無論是金融機構既有的數位身份驗證機制、國際上的FIDO (Fast Identity Online) Alliance,到台灣推出的行動自然人憑證(TW FidO);其實都是數位身份驗證的一種呈現方式。
加上Web3的出現,讓更多人看見「我」的重要性,以往Web2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的身份和資訊全部交由平台管理,平台獲得利益,然後我們卻並未從平台端獲得任何收益,那麼那些經濟效益都去哪了呢?結果顯而易見,全部進了平台的口袋,這是很標準的「被賣了還幫人家數錢」。
雖然說就應用層面來看,「DIDs」和「Web3身份」不太一樣,前者只是單純是一套ID系統所產生的去中心化身份,而後者比較像是Web3的族群對於自己在該領域的一個「身份象徵」,但兩者都是「數位身份」,也都是以「區塊鏈」這項技術為底層去發展出來的。

不過就像文章中所提到的,雖然不少人對於「數位身份」有種美好的夢想,但是仍舊礙於「法規」、「資安」、「政策支持」及「大眾認知」等問題,而遲遲無法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機制出現。
我個人很看好區塊鏈在「數位身分」這一塊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但這前述這些迫切需要克服的議題,就變成產業中的人們,需要去思考該如何解決的問題點了。
當然如果有比較符合民生需求的產業能夠採納,會是一個相對快速的作法;舉例來說,金融機構能夠在確保「資安」的前提下,優先以區塊鏈的技術去做到「數位身分驗證」並在客戶同意的情況下,透過分散式帳本進行部分/全部身份資訊共享,這樣的機制,算是很美好的應用吧!

【延伸閱讀】
Blockchain identity market to grow $3.58B by 2025, report claims
Indian state gov't uses Polygon to issue verifiable caste certificates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