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泉
默泉

香港人,紙媒年代記者。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 Medium:https://silentspring.medium.com

全部都是賊贓?

聽到「大英博物館」五個字,有些人會立即聯想到帝國侵略、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對這間「賊贓館」不屑一顧。但英博藏品真的「全部都是賊贓」?真有很多從圓明園搶來的戰利品?這些說法是否言過其實,有意無意間煽動著排外情緒?真實的英博又是怎樣的?在風仍是冷的三月,我頻繁走進這間博物館,尋找答案。
33號館的大明宣德景泰藍龍紋大蓋罐,厚重質樸

〔20220326 星期六〕香港人常被指責不夠「愛國」、對西方或美帝「亡我之心」欠警覺性、對過去的殖民歷史多有留戀⋯⋯,真是從骨子裡賣國媚外,無可藥救。然而最近我卻發現,中共長年的民族主義大內宣已不知不覺潛入部分香港人的骨子與腦袋,育成了某種條件反射的「愛國」行為:譬如當他們聽到「大英博物館」五個字,便會立即聯想到帝國侵略、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繼而聲稱這是徹頭徹尾的「賊贓館」,絕對不會參觀。

帝國式掠奪當然是十級邪惡,但大英博物館內真的通通都是「賊贓」?裡面真有很多從圓明園搶來的戰利品?這些說法是否有水份?有幾多是含政治動機的大內宣?當人人言之鑿鑿,散播著誇張之詞,很容易成了政權煽動仇外情緒的幫兇。

我討厭做政權幫兇或棋子,更想搞清事實。於是在風仍是冷的三月,我頻繁走進大英博物館找答案。首先我想搞清楚:這裡是否絕大部分藏品都是「賊贓」?

但原來單單來到現場是無法即時獲得答案的。雖然館方在左翼壓力下已作了好些「贖罪」措施,譬如設有一條「Collecting and empire」參觀路線,指出一些藏品和帝國主義的關係,但館內很多重要文物的說明文字仍技巧地避談文物來歷,或模糊化背後的爭議,所以看展品的同時,還得上網查找參考資料,對比不同說法,才能綜合出較可信的答案。

考察了幾天,我的結論是:若說「全部都是賊贓」未免言過其實,倒不如說這間博物館是「帶著帝國主義原罪」來到世界,更為中肯。

無可否認,英博最初的誕生(第一批藏品來自Hans Sloane醫生,其妻在牙買加擁有甘蔗園),和其後能夠快速收集全球文物精品(希臘帕特濃神廟雕塑、亞述古城皇宮浮雕、埃及法老王人像和木乃伊等),很大程度「受惠」於大英殖民擴張。不過這「受惠」是間接的。我以前有種想當然看法,認為館內絕大部分文物都是軍事掠奪品,但原來並不正確。較符合事實的陳述是:十七八世紀,英國上流社會受啟蒙運動影響愛上收集羅馬古文物(這些人稱為antiquary),後來還對其他古文明產生興趣;不過文物不是想掘便可掘,那些喜好文物的英國軍官、外交使節和冒險家,其實全都要「背靠帝國」的資源和勢力(包括英博資助的旅費),才能獲得充足的金錢、途徑和權力去走遍世界,發掘未為人知的古文明,運走一船船古文物⋯⋯最後,這些好東西大多落戶英博。

沒有殖民,沒有剝削,哪有英博?靠殖民主義起家就是這間博物館的原罪。連館方也基本認同(或被迫認同)此說法:譬如在第一號展覧室「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裡面主要介紹Sloane的藏品,以及藏品與啟蒙運動的關係),你會找到很多「頭盔」說明文字,譬如指出「Sloane醫生曾剝削奴隸」、「啟蒙運動有由白人觀點說故事的傾向」、「啟蒙的精神遺產正經歷重估」等,變相承認英博原罪。

第一號展覧室的說明文字

然而,說英博某程度「沾染了帝國邪惡」和說「館內文物都是搶的」是兩回事。英博不乏具爭議性文物,其網站甚至設有一個「爭議性藏品」專頁(Contested objects from the collection),詳列了好幾組藏品的爭議之處、館方立場、最新發展等。其中,非洲貝寧王國(Benin)的九百件皇宮銅浮雕和銅像(Benin Bronzes)以及復活島兩尊巨型頭像,分別排在專頁第一和第四位。這兩組文物,前者是明確的「軍事掠奪品」,後者是順手牽羊的「賊贓」,不歸還,還真說不過去(仍在名單上,即是仍未歸還)。不過最令我意外的是這張「爭議清單」沒有提及中國文物。

英博收藏了大批貝寧皇宮銅浮雕,全是英軍掠奪回來的戰利品

「Benin Bronzes」近來極受關注,因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二月才剛歸還了兩件貝寧銅像給尼日利亞,德國柏林也計劃稍後歸還殖民時期掠奪的貝寧文物,這些新聞炒熱了非洲文物返還議題(在25號非洲館看Benin Bronzes的參觀者還真不少),相信也為英博帶來不少壓力。然而關於中國文物的返還問題,英博網站上連影也沒有⋯⋯由此或可推論中共政權是對內硬對外軟;小粉紅牆內自high,壓力卻還未抵達英博。


那麼回到最初問題:館內中國藏品都是什麼來歷?有很多圓明園贓物嗎?

這問題涉及至少兩個複雜議題。首先,掠奪或偷盗得來的中國文物,若經多度轉手才來到博物館手上(文物市場根本很黑暗),譬如是由私人收藏家捐出或賣出,我們可否把帳算在博物館頭上?另一更關鍵的問題是圓明園文物至今沒有一個官方清單,很多說法只是坊間流傳。譬如,有些大陸網站互相抄傳,把英博藏有的《女史箴圖》、商代青銅雙羊尊、商代青銅鶚形卣和良渚文化玉琮都列為圓明園流失文物,至於它們是經什麼方式來到英博,卻語焉不詳。

我認為較為可信的反而是圓明園文物專家劉陽。他曾寫過一本談圓明園流失文物的書,其說法絕對會令小粉紅眼鏡跌一地:他明確列出的「贓物」地點,並不是大英博物館「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中,英国军队里部分是印度和北非雇佣军。这些雇佣军还来不及回国,就把从圆明园掠夺来的文物就地拍卖换钱」),而是法國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 因法軍回國後把很多文物當作戰利品獻給拿破侖三世!然而,又有誰曾針對楓丹白露?

圓明園一百萬問題暫時擱下,但至少我可以肯定英博的中國藏品「並非通通是贓物」──因為有些是別人送的。譬如立於博物館北邊樓梯的大型阿彌陀佛像,就是由蔣介石國民政府送出的禮物。這一尊失去前臂的隋代大理石佛像,最初供奉於河北邢台市某鄉村寺廟,後由文物商人盧芹齋購得。1935年,英國政府在倫敦舉行一場大型中國藝術展覽會,邀得中華民國參加,此佛像正是當時展品之一。據英博列出的資料,盧氏後來把佛像送給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又於1938年轉贈給英國。(展覧詳情可看此文

有趣的是,我發現有些網站把這佛像也算作「贓物」,可謂小粉紅上身,完全「按著主旋律」創作故事。

河北阿彌陀佛像,立於北樓梯兩條希臘石柱前

95號室的一千六百多件中國陶瓷,也算是「乾淨」藏品,因它們是著名沙遜家族成員Sir Percival David(大維德爵士,1892–1946)窮畢生時間和精力收集的陶瓷珍品,包括一對極罕有的元代青花、北宋汝窯青瓷、刻有乾隆御題詩的定窯碗等。這批珍品2007年前屬於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SOAS)所有,「定居」英博才十多年(藏品由 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長期借出)。我在此室流連了不少時間,因喜歡這裡人不多,而且解說詳盡如上了一課中國陶瓷發展史。

95號室,大維德爵士的中國陶瓷藏品

有乾淨的,也有嗱咋的。在著名的33號中國館內,我能百份百肯定具爭議性的是敦煌莫高窟十七號藏經洞裡封存千年的佛經和捲軸畫,稱為「史坦恩藏品」。

史坦恩肆無忌憚偷走整個藏經洞的惡行,很多人都聽過:1907年,人類學家史坦恩(Aurel Stein,1862–1943)在大英博物館資助下來到尚未為世人熟知的敦煌「尋寶」,看守洞窟的道士王圓箓主動向他「獻寶」,把藏經洞裡大批文物賣給史氏。這批珍品其後散落英國印度等地,據英博資料,現時館內藏有「二百四十多幅藏經洞絹本和紙本繪畫,一些紡織品和小量版畫」,而極珍貴的藏經洞《金剛經》(世上最早印刷品)則在大英圖書館。(敦煌絹本和紙本繪畫,因質料脆弱大部分沒展出,不過館內有一幅巨型河北清涼寺三菩薩壁畫,其左右側伴有兩尊類近敦煌風格的木雕佛像,三物的完整和雅致程度在中國大陸根本找不到,亦絕對堪稱「國寶級」。)

河北清涼寺三菩薩壁畫。三十年代軍閥割據時期寺院被徹底毁掉,此畫卻因早年被刮走而逃過劫難。世事難料若此。

我最關心「史坦恩藏品」的說明文字,一看之下,發現和我素來的認知頗有出入:

「史坦恩也帶回了一些新疆壁畫殘片,但他從來沒刮走莫高窟任何壁畫。」(Stein also brought back fragments of wall paintings from ruins in present-day Xinjiang, but none from Dunhang.)

以前聽聞的故事,都是史坦恩瘋狂刮走粘走敦煌壁畫,去敦煌旅行時我還咒罵此公偷走了最好東西⋯⋯到底是史坦恩向館方講大話?還是我錯信了「中國版」故事?有時間考究後再告訴大家。可以肯定的是,英博並不覺得史坦恩有錯,因文物是他用真金白銀買來的;然而,在兵荒馬亂時代,乘當地人無暇理會,偷偷運走大批文物,就算有付鈔也明顯是邪惡行為吧?不過英博就是如此,立場死硬保守。關於英博的強硬立場留待下篇再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