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桓
黃士桓

與父母相處

跟我們最親近的人,往往最需要溝通

這幾天處理結婚的事情有一些小反思,自己在處理跟父母意見不同的時候沒有適時的去聽父母的話,反而都是用自己的意見在主導。

這個世界並非只有自己

看了Tina Seelig的書之後,真的讓我的自我意識高漲,我自己覺得看完的收穫非常豐富,因為她教會我如何在既定的環境之下突破框架,創造機會。然而,這幾天跟父母相處下來之後,覺得我自己花太多時間在照顧自己的事情上,而沒有顧慮到其他人的需求。比如說,最該做的洗衣服、倒垃圾等家事,常常被自己忽略。

另一方面,自己也沒有照顧到父母親的心靈需求,可能他們需要有人關心他們平時的工作內容,或是有人陪他們聊聊天,這是非常簡單而且只需要在吃飯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事,我卻把這些時間拿來關心自己,只顧著自己的感受。

舊家的美好

身為一位科學家、但也身為一位兒子、在未來可能會成為一位丈夫,在專業領域上固然自己有自信、在伴侶關係上相處融洽,但是在家庭的關係上,卻疏於照顧。好不容易父母答應我們讓我可以自己籌組一個家庭,這是經歷許多次電話溝通與面談而得到的成果。本來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但是卻在跟父母的矛盾之中,把祝福變成衝突。

在這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當父母的不容易。試想,如果自己的小孩長大了,要結婚了,當父母的自己一定會不忍心看著孩子要離開家裡到外面接受挑戰,總是希望孩子可以平平安安。想過這一層之後,就會知道父母真正希望孩子給他們的回報:到外面接受挑戰,克服困難歸來。這是作父母最大的安慰。

或許,父母親在意的並非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就,是否出國讀書、獲得博士學位對他們來說都不重要,他們希望的是我跟未來的妻子可以一起共度人生中的困難,而且與社會建立良好的關係。這點在在體現在我們的家中,從過年期間的尊親活動、與師長之間互動的耳提面命等等,都是父母所期待的。

父母期待我們可以把這些價值融入我們的未來的家庭裡面,難怪當我跟女朋友討論婚禮規劃,父母在意的並非出席的人數、活動是否光鮮亮麗,而是是否有可以真正感動人心的段落,把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價值守住的活動,這是他們想要看到的,這點我們會謹記在心。

從舊家到新家

我承認在決定結婚的前一刻我都還是小孩子,在任何的時刻都還有父母當作我的後盾,許多事情最終可能還是會需要經過父母的同意,雖然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父母都放手讓我們決定,然而在決定結婚之後,我發現我已經是全然的成人了,做任何決定的最終決定權可能在自己的手上了,無法再用以前的思維去面對困難。

媽媽曾說:「家是永遠的避風港。」是她親手把我們養大、就學、出社會。現在,我要著手去打造屬於我自己的家了,也希望能造一個充滿溫暖的家。我也相信我不會辜負父母的期望,把善的能量繼續傳遞下去。

原文寫於2022年6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